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斤豆子換一斤半豆腐,一斤豆腐賣兩角六,“對。
”她點了一下頭。
“第二,這老頭家不缺口糧。
他村裡其他人家也不富餘豆子。
” “嗯……是。
” “所以這老頭不是山上的,是這川地的。
” “這一眼能看出來。
” “第三,現在糧票在有些場合也起着鈔票的流通作用,合一角三一斤。
第四,這一點結合上咱們縣城鎮居民糧食供應的比例和牌價——這供應比例和牌價你知道吧?” “知道。
” “這結合着就能推算出,現在古陵糧食集市上,麥子三角八一斤,玉米一角四一斤,高粱一角三一斤,小米三角錢一斤。
” “你是不是打聽過?” “不,我這是算出來的。
” “怎麼算?” “這個算法稍有些複雜,有時間我給你細講。
” “那我去集市上核對一下。
” “不用,你問問這賣豆腐老頭,他肯定知道。
” 小莉走到賣豆腐的老漢面前,問道:“大爺,您是哪個村的?” “我宋莊的。
” “大爺,這會兒去集上稱點麥子、小米、玉米,您知道價嗎?” “麥子,三毛八,好點的三毛九,差點的三毛六七。
玉米一毛四,小米是三毛。
你們這是打外地剛來的?” “是。
”李向南也走上來,他掏出煙遞給老漢一支,老漢慌不疊地推讓着,連連謝着接過來,李向南給他點着了火。
“大爺,您家幾口人啊?”李向南和氣地問。
“我是一個人吃了全家飽,光棍一人。
”老漢噴出煙來笑呵呵說道。
李向南和小莉含笑對視了一下,都為對方的判斷驚歎着。
“你們宋莊學校前面那段拐彎坡路修好了嗎?”李向南又問。
“修好了,修好了。
”老漢連連點着頭說道,“壞了兩年也沒人修,一下雨就翻大車。
前兩天縣裡來的李書記下了指示,不修好,就把公社大隊幹部都抹了,這不是都怕掉烏紗帽,才三天就修好了。
昨兒早晨都走大車了。
” “咱們縣新調來縣委書記了?”小莉看着李向南驚異地問。
“……好像是。
”李向南一笑。
“你還不知道?”賣豆腐老漢說道開了,“這可算個青天大人。
” “青天?這麼叫可不好,把他要叫垮了。
”李向南說道。
“大夥兒現在都叫他李青天——連山上村子都這麼叫。
我們村的海狗,老婆被公社幹部糟蹋上吊了,自個兒還被戴上壞分子帽子,冤了十幾年,告天告地告不準,這不是李書記剛來,就給他申了冤。
” 買豆腐的大嫂拿着碗從院門走出來。
李向南打量了她一下,沖老漢道了再見,提起旅行袋和小莉一起又往前走了。
“你怎麼不打問打問那個大嫂家的情況了?”小莉問。
“你的藝術直感我完全信得過,免驗了。
”李向南風趣地答道。
“嗬,工業術語也上來了。
”小莉說,“你是理智思維型的大腦。
” “咱們這不成了互相吹捧了?”李向南哈哈大笑。
小莉也被他的笑聲感染了,快活地笑起來。
“哎,新調來的縣委書記啥樣?” “平常樣吧。
”李向南含着一絲幽默說道。
“是老的還是年輕的?” “還算年輕的吧。
三十一二歲。
” “結婚沒有?” “結沒結婚有什麼關系?” “這一點對判斷他很重要。
” “聽說他沒結婚。
” “三十歲了還沒結婚?那不是性格孤僻,就是事業家,要不就是野心家。
” “這麼絕對?” “他能力強嗎?” “别人說他可能有點吧。
” “那古陵就有麻煩了。
”小莉自言自語道。
“怎麼有能力倒麻煩了?”李向南問。
“你不了解情況,别問了。
” 李向南又打量了小莉一眼。
這位省委書記的女兒很有意思,她對顧榮的态度也頗耐人尋味。
“小莉。
”随着一聲叫,一輛自行車在他們面前停住。
兩個人一擡頭,正是顧榮。
“叔叔,我可在站台等你了。
怎麼也不見你來,東西又多,我又拿不了。
” “怪我,吉普車臨時出故障了,隻好找個自行車。
”顧榮那張刻滿有力皺紋的、有點虎相威嚴的大臉盤上堆滿了長輩的歉意。
”她點了一下頭。
“第二,這老頭家不缺口糧。
他村裡其他人家也不富餘豆子。
” “嗯……是。
” “所以這老頭不是山上的,是這川地的。
” “這一眼能看出來。
” “第三,現在糧票在有些場合也起着鈔票的流通作用,合一角三一斤。
第四,這一點結合上咱們縣城鎮居民糧食供應的比例和牌價——這供應比例和牌價你知道吧?” “知道。
” “這結合着就能推算出,現在古陵糧食集市上,麥子三角八一斤,玉米一角四一斤,高粱一角三一斤,小米三角錢一斤。
” “你是不是打聽過?” “不,我這是算出來的。
” “怎麼算?” “這個算法稍有些複雜,有時間我給你細講。
” “那我去集市上核對一下。
” “不用,你問問這賣豆腐老頭,他肯定知道。
” 小莉走到賣豆腐的老漢面前,問道:“大爺,您是哪個村的?” “我宋莊的。
” “大爺,這會兒去集上稱點麥子、小米、玉米,您知道價嗎?” “麥子,三毛八,好點的三毛九,差點的三毛六七。
玉米一毛四,小米是三毛。
你們這是打外地剛來的?” “是。
”李向南也走上來,他掏出煙遞給老漢一支,老漢慌不疊地推讓着,連連謝着接過來,李向南給他點着了火。
“大爺,您家幾口人啊?”李向南和氣地問。
“我是一個人吃了全家飽,光棍一人。
”老漢噴出煙來笑呵呵說道。
李向南和小莉含笑對視了一下,都為對方的判斷驚歎着。
“你們宋莊學校前面那段拐彎坡路修好了嗎?”李向南又問。
“修好了,修好了。
”老漢連連點着頭說道,“壞了兩年也沒人修,一下雨就翻大車。
前兩天縣裡來的李書記下了指示,不修好,就把公社大隊幹部都抹了,這不是都怕掉烏紗帽,才三天就修好了。
昨兒早晨都走大車了。
” “咱們縣新調來縣委書記了?”小莉看着李向南驚異地問。
“……好像是。
”李向南一笑。
“你還不知道?”賣豆腐老漢說道開了,“這可算個青天大人。
” “青天?這麼叫可不好,把他要叫垮了。
”李向南說道。
“大夥兒現在都叫他李青天——連山上村子都這麼叫。
我們村的海狗,老婆被公社幹部糟蹋上吊了,自個兒還被戴上壞分子帽子,冤了十幾年,告天告地告不準,這不是李書記剛來,就給他申了冤。
” 買豆腐的大嫂拿着碗從院門走出來。
李向南打量了她一下,沖老漢道了再見,提起旅行袋和小莉一起又往前走了。
“你怎麼不打問打問那個大嫂家的情況了?”小莉問。
“你的藝術直感我完全信得過,免驗了。
”李向南風趣地答道。
“嗬,工業術語也上來了。
”小莉說,“你是理智思維型的大腦。
” “咱們這不成了互相吹捧了?”李向南哈哈大笑。
小莉也被他的笑聲感染了,快活地笑起來。
“哎,新調來的縣委書記啥樣?” “平常樣吧。
”李向南含着一絲幽默說道。
“是老的還是年輕的?” “還算年輕的吧。
三十一二歲。
” “結婚沒有?” “結沒結婚有什麼關系?” “這一點對判斷他很重要。
” “聽說他沒結婚。
” “三十歲了還沒結婚?那不是性格孤僻,就是事業家,要不就是野心家。
” “這麼絕對?” “他能力強嗎?” “别人說他可能有點吧。
” “那古陵就有麻煩了。
”小莉自言自語道。
“怎麼有能力倒麻煩了?”李向南問。
“你不了解情況,别問了。
” 李向南又打量了小莉一眼。
這位省委書記的女兒很有意思,她對顧榮的态度也頗耐人尋味。
“小莉。
”随着一聲叫,一輛自行車在他們面前停住。
兩個人一擡頭,正是顧榮。
“叔叔,我可在站台等你了。
怎麼也不見你來,東西又多,我又拿不了。
” “怪我,吉普車臨時出故障了,隻好找個自行車。
”顧榮那張刻滿有力皺紋的、有點虎相威嚴的大臉盤上堆滿了長輩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