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看着滿滿一客廳的人,又看看窗外陽光晴朗的冬日,盧小龍一時有些恍惚感,很難想象自己前天還在劉堡村昏暗的窯洞裡。
1969年在農村幹了整整一年,趁冬閑,他領着幾個知識青年回了北京,為的是和在全國各地插隊的同學們會一會,交流一下,再呼吸一下北京的政治空氣,開闊一下思路,回到農村能更好地幹。
今天,趁沈麗父母去了上海,他借她家一層的客廳召集了這個聚會。
坐北朝南的客廳裡,他占據着主持者的位置。
在他的右側,坐着唐北生、大個子高偉民、魯敏敏、魯繼敏等幾個劉堡村的知識青年。
在他的左側,坐着華軍、黃海、田小黎、宋發四個人,幾年前,這幾個人都是北清中學紅衛兵的發起人,除了朱立紅,今天全到場了。
此刻,他一左一右被紅衛兵時期的戰友和現在農村插隊的同伴們簇擁着,除了這些人,客廳裡還有二十來個人。
靠左邊窗戶的這堆人,是去陝西插隊的一個知青點上的人,為首的是一個叫孟克平的老高三學生,穿着一件舊軍裝,圓圓的腦袋,鞋拔子一樣的長下巴,戴着一副眼鏡。
在右邊背靠着廚房和衛生間的一撥人是在内蒙插隊的,為首的叫魏大景,是個相貌軒昂的老高三學生,臉上一股自命不凡的高傲氣。
這兩撥人基本上把客廳坐滿了,一直堵到門口。
沈麗背靠着雕花紅木桌站在盧小龍的身後,作為這所房子的主人,她很從容地獲得了觀察聚會的權利。
在沈麗旁邊,站着沈麗的堂哥沈夏,他正巧趕上了。
客廳裡很暖和,在昏暗的飼養棚裡開慣了會,這裡的明亮使人覺得恍若隔世。
不過,人對環境的适應是很快的,才到北京兩天,盧小龍就完全習慣了北京的開闊,并沒有覺得劉堡村有多麼貧窮,也不覺得北京有多麼發達。
畢竟自己是北京人。
當他在熱鬧的氣氛中主持這個座談會時,煙霧缭繞中的第一個發現是,不少知識青年已經學會抽煙。
他自己在農村為了和老鄉打成一片,也多多少少抽開了煙,但沒有上瘾,也不想在沈麗在場的聚會中吞煙吐霧。
抽煙使這群北京學生多少脫離了學生時代,帶出了田邊炕頭的氣息。
身邊的黃海和宋發也抽開了煙,一代學生邁到勞動吃飯的社會裡,盧小龍感到這代人長大了。
特别是宋發,一身工作服,神情陰郁地眯着眼,多少像個成年人了。
盧小龍也便聯想到自己的年齡,覺得自己和這些人都處在“夾生飯”狀态中,一群北京學生被扔到社會裡煮了一陣,還沒有完全煮熟,一半學生氣,一半成年氣。
組織這個座談會,是他在劉堡村就有的想法。
孟克平、魏大景都是北京中學生的風雲人物,文化大革命中,盧小龍和他們有過接觸。
今天聚到一起,有交流的意思,有互相激勵的意思,有在同一代人中樹立旗幟的意思,也有在沈麗面前展示自己一年成就的意思。
他好像帶了一批新的革命火種來傳播一樣,在思想深處,隐伏着一個溫暖又頑固的野心:他要證明自己還是這代學生的思想領袖,是出類拔萃的,無論命運怎樣安排,他都能幹出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一年來,他能使劉堡村的知識青年緊緊跟随着自己,回到北京,他還能将華軍、黃海、田小黎、宋發這些老字号的紅衛兵發起人随時召集到自己身邊,又能将不是一所學校的風雲人物孟克平、魏大景召集到這裡聚會,就表明了他依然有的号召力。
北京市幾十萬中學生都上山下鄉了,一年來有各種消息往來,這個冬天也有不少人從天南海北的農村回到北京,他相信,他在農村的作為還将赢得這一代人的敬佩。
當他站在沈麗家門口迎候一撥又一撥應邀而來的客人時,他有一種樹起大旗招兵買馬的好感覺。
他一回到北京就和沈麗見了面,見面匆匆,一切似乎都很正常,他對沈麗說:“農村的情況我後來寫信少了,因為太忙,等座談會上你一聽,就都知道了。
”一旦聚會開始,他發現事情并不能完全按照他的想象進行。
一群人在一個空間裡聚集,這群人及空間裡的每一個因素都可能影響聚會的進程。
最先是自己帶着劉堡的幾個知識青年到了沈麗家,沒有料到沈夏也在。
當他和沈夏打招呼時,發現沈夏對他的态度比過去多了一絲在意,似乎有點把他放在了對手的位置上。
盧小龍知道沈麗對這位堂哥并不喜歡,也一直記着一年多前在木樨地風雪中揮手告别時沈麗的難舍難分,當他懷着一絲勝利者的寬容對待沈夏時,發現沈麗的反應與他預計的稍稍有些出入。
照理說,沈麗見自己應該十分熱情,不僅要一起商量聚會的安排,還要找機會說一點隻屬于兩人的話,而把沈夏淡淡地放在一邊;然而情況不是這樣,沈麗對自己還是親熱的,但對沈夏也并不忽略,她似乎負有了兼顧他和沈夏兩個人的義務。
當沈夏在忙忙碌碌的活動中文雅又毫不退縮地堅守在沈麗身邊時,盧小龍從沈麗稍有些難以兩全的不自然中讀出了耐人尋味的故事。
盧小龍把同來的劉堡插隊知青一一介紹給沈麗。
魯敏敏更結實了,很憨厚地紅着臉微笑。
魯繼敏的神情十分不自然,似乎沈麗給了她很大的刺激,
1969年在農村幹了整整一年,趁冬閑,他領着幾個知識青年回了北京,為的是和在全國各地插隊的同學們會一會,交流一下,再呼吸一下北京的政治空氣,開闊一下思路,回到農村能更好地幹。
今天,趁沈麗父母去了上海,他借她家一層的客廳召集了這個聚會。
坐北朝南的客廳裡,他占據着主持者的位置。
在他的右側,坐着唐北生、大個子高偉民、魯敏敏、魯繼敏等幾個劉堡村的知識青年。
在他的左側,坐着華軍、黃海、田小黎、宋發四個人,幾年前,這幾個人都是北清中學紅衛兵的發起人,除了朱立紅,今天全到場了。
此刻,他一左一右被紅衛兵時期的戰友和現在農村插隊的同伴們簇擁着,除了這些人,客廳裡還有二十來個人。
靠左邊窗戶的這堆人,是去陝西插隊的一個知青點上的人,為首的是一個叫孟克平的老高三學生,穿着一件舊軍裝,圓圓的腦袋,鞋拔子一樣的長下巴,戴着一副眼鏡。
在右邊背靠着廚房和衛生間的一撥人是在内蒙插隊的,為首的叫魏大景,是個相貌軒昂的老高三學生,臉上一股自命不凡的高傲氣。
這兩撥人基本上把客廳坐滿了,一直堵到門口。
沈麗背靠着雕花紅木桌站在盧小龍的身後,作為這所房子的主人,她很從容地獲得了觀察聚會的權利。
在沈麗旁邊,站着沈麗的堂哥沈夏,他正巧趕上了。
客廳裡很暖和,在昏暗的飼養棚裡開慣了會,這裡的明亮使人覺得恍若隔世。
不過,人對環境的适應是很快的,才到北京兩天,盧小龍就完全習慣了北京的開闊,并沒有覺得劉堡村有多麼貧窮,也不覺得北京有多麼發達。
畢竟自己是北京人。
當他在熱鬧的氣氛中主持這個座談會時,煙霧缭繞中的第一個發現是,不少知識青年已經學會抽煙。
他自己在農村為了和老鄉打成一片,也多多少少抽開了煙,但沒有上瘾,也不想在沈麗在場的聚會中吞煙吐霧。
抽煙使這群北京學生多少脫離了學生時代,帶出了田邊炕頭的氣息。
身邊的黃海和宋發也抽開了煙,一代學生邁到勞動吃飯的社會裡,盧小龍感到這代人長大了。
特别是宋發,一身工作服,神情陰郁地眯着眼,多少像個成年人了。
盧小龍也便聯想到自己的年齡,覺得自己和這些人都處在“夾生飯”狀态中,一群北京學生被扔到社會裡煮了一陣,還沒有完全煮熟,一半學生氣,一半成年氣。
組織這個座談會,是他在劉堡村就有的想法。
孟克平、魏大景都是北京中學生的風雲人物,文化大革命中,盧小龍和他們有過接觸。
今天聚到一起,有交流的意思,有互相激勵的意思,有在同一代人中樹立旗幟的意思,也有在沈麗面前展示自己一年成就的意思。
他好像帶了一批新的革命火種來傳播一樣,在思想深處,隐伏着一個溫暖又頑固的野心:他要證明自己還是這代學生的思想領袖,是出類拔萃的,無論命運怎樣安排,他都能幹出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一年來,他能使劉堡村的知識青年緊緊跟随着自己,回到北京,他還能将華軍、黃海、田小黎、宋發這些老字号的紅衛兵發起人随時召集到自己身邊,又能将不是一所學校的風雲人物孟克平、魏大景召集到這裡聚會,就表明了他依然有的号召力。
北京市幾十萬中學生都上山下鄉了,一年來有各種消息往來,這個冬天也有不少人從天南海北的農村回到北京,他相信,他在農村的作為還将赢得這一代人的敬佩。
當他站在沈麗家門口迎候一撥又一撥應邀而來的客人時,他有一種樹起大旗招兵買馬的好感覺。
他一回到北京就和沈麗見了面,見面匆匆,一切似乎都很正常,他對沈麗說:“農村的情況我後來寫信少了,因為太忙,等座談會上你一聽,就都知道了。
”一旦聚會開始,他發現事情并不能完全按照他的想象進行。
一群人在一個空間裡聚集,這群人及空間裡的每一個因素都可能影響聚會的進程。
最先是自己帶着劉堡的幾個知識青年到了沈麗家,沒有料到沈夏也在。
當他和沈夏打招呼時,發現沈夏對他的态度比過去多了一絲在意,似乎有點把他放在了對手的位置上。
盧小龍知道沈麗對這位堂哥并不喜歡,也一直記着一年多前在木樨地風雪中揮手告别時沈麗的難舍難分,當他懷着一絲勝利者的寬容對待沈夏時,發現沈麗的反應與他預計的稍稍有些出入。
照理說,沈麗見自己應該十分熱情,不僅要一起商量聚會的安排,還要找機會說一點隻屬于兩人的話,而把沈夏淡淡地放在一邊;然而情況不是這樣,沈麗對自己還是親熱的,但對沈夏也并不忽略,她似乎負有了兼顧他和沈夏兩個人的義務。
當沈夏在忙忙碌碌的活動中文雅又毫不退縮地堅守在沈麗身邊時,盧小龍從沈麗稍有些難以兩全的不自然中讀出了耐人尋味的故事。
盧小龍把同來的劉堡插隊知青一一介紹給沈麗。
魯敏敏更結實了,很憨厚地紅着臉微笑。
魯繼敏的神情十分不自然,似乎沈麗給了她很大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