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老會談

關燈
萬多人。

    北邊有多少人?”凱山回答:“五千六百人吧。

    ”鄧小平馬上接上一句:“就是14個營。

    ”凱山停頓一下,大概是在心算吧,随即歎服地頻頻點頭,笑道:“是這樣,沒錯……”。

     鄧小平鮮明的性格和工作作風。

    在很短的時間裡便感染了凱山·豐威漢。

    ”當他報告到關于援助問題的要求和建議時。

     大概想起鄧小平昨天将手一劃,分清職責的那段話,所以,講過總體想法後,也将手一劃,說:“至于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的具體意見,将由我們這裡的負責同志同你們有關的同志研究。

    我再次代表老撾黨和老撾人民感謝中國黨和中國人民的寶貴支援。

    ” 凱山·豐威漢望住鄧小平,點點頭,表示報告完了。

    他的眼神流出一種希冀和期待;他謙虛好學,他還沒有聽過鄧小平的議論演講。

    鄧小平會說些什麼呢?能給他什麼啟示和幫助? “感謝凱山同志的介紹。

    ”鄧小平臉上挂着一層親切的淺笑,說話不緊不慢,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從容大度的風格:“老撾革命主要是老撾同志從自己的實踐中進行工作,革命要由自己的實踐來取得勝利。

    我們給予必要的和可能的幫助。

    這一點我們向來是肯定的。

    ” 凱山點點頭。

    這個道理中國的領導同志過去反複講過。

     他早已明白,他仍懷了希冀和期待望定鄧小平。

     “我們打了22年仗。

    ”鄧小平扳指頭:“10年土地革命戰争,8年抗日戰争,3年多解放戰争,都叫人民戰争。

    ” 康生在一旁點頭插言:“斯大林說過,凡是反對帝國主義的都是人民戰争。

    ” 鄧小平放慢一些語氣,這表明談話開始進入本質和關鍵:“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也就是土地革命戰争,實質上,是農民革命戰争。

    抗日戰争,城市工人階級雖然參加了,但他們處境十分困難,實質上也是農民戰争。

    ” 鄧小平講“實質”,講“農尺戰争”都是加重了語氣。

     這時,他眼裡閃過一道亮,聲音提高道;“現在亞非拉搞革命,大部分基本上是農民戰争。

    農民戰争的基本力量是貧苦農民。

    統戰時,我們的政策是依靠貧雇農、下中農,團結中農。

    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團結廣大的農民群衆。

    ” 凱山·豐威漢眼中那希冀和期待的目光已為一種緊張認真的思考神色所代替,鄧小平的話顯然強烈地打動了他的心。

     “如果沒有階級分析,我們就不可能制定出這一正确的政策;我們一系列的政策也不可能取得大多數人民的擁護。

     如果沒有這樣的階級分析,培養幹部的方向,什麼人當幹部,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策。

    ” 鄧小平停下來吸煙,凱山嚴肅思考。

    政策确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而政策要想正确,包括幹部政策,其前提又是要有正确的階級分析……凱山緩緩點一點頭。

    于是,鄧小平吐出一口煙,繼續講下去:“我們隻能介紹我們的經驗。

    我們的幹部來源,首先是有一批接受了馬列主義的城市知識分子。

    我們這些人都是知識分子。

    ”鄧小平手指段蘇權:“段蘇權同志是農民;姬鵬飛同志是醫生,現在搞外交,也會打仗。

    但是我們搞人民戰争主要是培養貧雇農當幹部。

    我們在戰争中都是沒有文化的人來領導有文化的人。

    ” 鄧小平的口氣,強調了“戰争中”.這就強調了階段性和特殊性。

    他并不看康生,但是朝那邊張了張手臂:“康老是個大知識分子、還有羅瑞卿、林彪同志是蔣介石軍官學校出身的。

    但這樣的人比例很校我們過去的革命戰争,幹部中工人很少,我們的主要幹部是那些受壓迫最深的農民家庭出身的人。

    如段蘇權同志,解放戰争時是個軍長。

    不要說師長,就是軍長、兵團司令,絕大多數過去都是不識字的人。

     參軍後慢慢學的。

    沒有文化可以學文化,最主要的是勇敢堅決!”鄧小平做個有力的手勢以加重活氣。

    然後重新放平和聲音:“我們的高級幹部絕大多數是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的。

     我們的軍區司令員,差不多都是農民出身的。

    沒有知識分子……”康生附和一聲:“沒有。

    ” 鄧小平順序落下指頭數道:“北京、沈陽、濟南、廣州、成都、南昌、南京、福建、昆明、西藏軍區司令,都是貧苦農民出身。

    總參有一些知識分子,如羅瑞卿總參謀長。

    副總長差不多都是農民。

    正因為軍隊的組成絕大部分是貧苦農民,所以幹部要從這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