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秘密出使

關燈
這位中國軍人用雙手撈起自己的腸子,一捧一捧往肚子裡塞,再用破軍衣堵住傷口,用腰帶死死系住,兀自嘶啞地吼着:“為越南人民報仇,開炮!” 越南勞動黨聯絡部負責人面無表情,隻淡淡他說一聲:“你們一路辛苦了。

    ” 清晨,由北京發出的第5次特别快車在汽笛聲中駛入了友誼關下的憑祥火車站。

     以段蘇權将軍為組長的中共中央駐老撾桑怒工作組手提簡易旅行包,魚貫下車,走進國際旅行候車室。

    他們将換乘越南的窄軌列車過河内。

     天空傳來一陣隆隆的馬達聲。

    将軍舉目,在藍得耀眼的天空上終于尋到了那銀色的殲擊機,像利劍直刺蒼穹,又像流星劃過天幕。

    對于擔任過空軍高級領導幹部并且曾親自駕機馳騁藍天的将軍來說,對于藍天和戰鷹自有不同常人的感情。

    然而,此時此地,那慣有的激動、喜悅、親切之感外,又添了一種莊嚴、神聖和朦胧的緊張沉重感。

     将軍的目光從天空收回時,便依次看到了架設在友誼關制高點上的雷達,網狀的雷達無線旋轉着,像巨手将一片戰争氣氛撇下;看到了各種口徑的高射炮,高射機槍,黑洞洞地炮口警惕地伸向天空,搖曳不止;看到所有建築物上都糊上紙條,刷出抗美援越,與美國帝國主義決戰決勝的标語;看到一群群一排排粗壯剽悍的搬運工人揮汗如雨,拼了命地裝卸一列列援越物資;看到南來北往的火車不時發出急促的鳴笛聲,整個車站都跳躍激蕩出戰鬥的節奏。

     有熱血在心中湧,激情豪情彌漫全身。

    将軍和他的小組成員都不由得加快步伐,由工作人員引導,登上越南的窄軌客車。

    将軍第一次乘坐這種客車,據說這是法國人搞的鐵路,車廂比較窄,比較短。

    乘務組已換成越南姑娘,海關檢查過旅客護照,列車便在《解放南方》的歌曲聲中緩緩駛動了。

     列車離開憑祥站,漸漸加快速度。

    将軍和他的工作組成員們不約而同地朗窗外探頭望去:一條公路與鐵路同時向南伸展,通向那道險隘。

    隘口兩側懸崖絕壁。

    上有怪石危岩依稀可見。

    在靠近公路南側的峭壁上,一座兩層關樓巍然聳立。

    将軍擡手一指:“那就是睦南關!” 睦南關,又名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鎮夷關。

    建于明洪武年間,後改稱鎮南關。

    至清雍正三年始建關樓一層。

     在中法戰争時被法軍焚毀。

    後重建關樓兩層,抗日戰争中又被焚毀。

    解放後重建,1953年改稱睦南關。

    在段蘇權此行之後一年的1965年,他回京彙報工作再經此關時,發現已改建成雄偉的拱式城門和三層樓,額書是陳毅外交部長親筆大字:友誼關。

     從鎮南關到睦南關再到友誼關,這種名稱改變,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越南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真摯的兄弟情誼。

     熟讀史書的段蘇權手指關隘說:“三國時,諸葛亮平定雲南,教授那裡的人民耕種紡織,帶去了先進的文化,被那裡的人民立生詞,呼為‘慈父’。

    東吳則派名将康泰以及朱應,就是由這裡出使越南的林邑,加強了我們與越南人民的胞波情誼。

    ”他望望同行的戰友們。

    繼續說:“太平天國失敗後,他的一支起義軍叫黑旗軍,首領叫劉永福,曾多次幫助越南人民打敗法國侵略者。

    1852年法國再派亨利上校率領遠征軍占領河内,很快又波黑旗軍打敗,這位亨利海軍上校也被砍了頭。

    1883年法國海軍司令官進攻河内,越南政府投降,劉永福卻率黑旗軍繼續戰鬥,堅守鎮南關。

    1885年2月,法軍進攻越南諒山,直搗鎮南夫。

    清政府任命老将馮子材在關前隘口兩山麓間築三裡長牆扼守。

    3月23日,馮子村率軍同法軍激故而晝夜,殲滅法軍一千多名,并乘勝追擊,把法軍趕出越南的文淵州和諒山等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鎮甫關大捷。

    犧牲在中國和越南的抗法烈士後來被埋在關後,叫‘萬人墳’。

    是我們反抗侵略的象征,也是中越友誼的象征。

    中法戰争中,清将領蘇元春率邊疆軍民在邊境上修建炮台、營壘、城堡130多座,安裝了大炮火炮;還修造了3關、58卡、64隘,築路1000裡,連成一個防禦體系車廂裡靜下來,人人面孔上呈現一種莊嚴神聖的使命在身的肅穆。

    車輪敲擊鋼軌發出铿锵的節奏,仿佛是踏了曆史的腳步隆隆向前:支援越南,支援老撾! 那時有句響亮的口号:世界革命裝在胸。

     那時有支感人的歌:越南中國,山連山,水連水……那時有個堅定的決心:不惜做出巨大的民族犧牲。

     中國舉國上下出于國際主義精神,出于胞波情誼,不怕做出最大犧牲去支援越南,所做的一切都是毫無代價,毫無私心,有的隻是真誠和熱血。

     為了同以後的内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