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關燈
因為筆力有限,一直以為這個故事會永遠藏在心底了。

     就在去年初SARS首次沖擊着整個華人世界時,電視報紙每天布滿着哀傷難過的消息,令人恐慌的傳染途徑,染病患者和家屬們的無助,插管、呼吸器、垂危、死亡……我的記憶又回到多年前,那些被迫的隔離、醫院的來回奔波、加護病房外的焦慮等待,彷佛再一次重現,類似的情況,母親患肺結核的歲月。

     肺結核曾是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首,甚至被稱為國民病,人人談之變色。

    在一九六○、一九七○年代,幾乎全部的醫療心力都投注在這方面,使台灣公共衛生的發展在亞洲地區首屈一指,不少國家都來觀摩學習。

     那時候,常可見白衣護士騎着腳踏車,帶着醫護包,以天使般的笑容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間,去探訪居家病人和貧苦家庭。

    這本書的女主角晴鈴就是其中一位,男主角形容她,像一隻翩翩飛舞的白色蝴蝶。

     她代表着我所知道的那些熱忱、奉獻的醫護人員。

     當大家批評着現在公共衛生制度名存實亡,應付不了緊急事件時,我突然好想寫她,寫那曾經存在的美好一頁。

     剛開始,隻是先嘗試記下一些場景,暫且擱着……再經過半年,覺得或許可以了,才動筆寫我「台灣調」的這一段故事。

     fmxfmxfmxfmxfmxfmxfmxfmx 〈孤兒意識〉 曾有讀者說言妍書中充滿了孤兒和孤女。

    算算看,父母雙亡的、有父無母的、有母無父的,女主角有一半以上,男主角有三分之一強,幾年沒計畫地寫作下來,我也沒想到會有這種結果,有點驚心,但其實是可以分析的。

     由個人來看,小時候家附近有個「明心育幼院」,我常常去玩,又是個愛聽故事的孩子,耳朵早早裝滿各種破碎家庭的滄桑史,按照「孟母定律」,我腦子必然受到影響,變得特别容易感應人間孤苦伶仃的傷痛。

     由社會來看,台灣有很長時期處于孤兒的心态,如日據時代的怨忿、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憂怅,都有極深的認同、追尋、何處是兒家的問題。

     在這兩種氛圍下長大,人就不得不染上一種奇特的飄零感;後來,自己也在一個半月内相繼失去父母,就更加強那種感覺了。

     于是,拾取一塊塊流散的碎片,以妍美的文字來補成圓滿,即使最「一無所有」的廢墟,都想辦法讓它發出最大的光亮和熱度,将天地無情變有情,成為我最強烈的本能。

     這本書中的男主角雨洋,即代表着一九六○年代島上一群孤獨流浪的人。

     至此看來似乎非常嚴肅,項姐還曾寫下數百言書來婉勸,怕我走火入魔,直到看了我前幾章初稿,才放下心來。

     我絕對、絕對遵守言情小說的規則,一切以「愛情」為主,以上種種都化入背景,成為朦胧的時光流轉,隻放一些在前言,供想看清楚的人做小小的參考。

     fmxfmxfmxfmxfmxfmxfmxfmx 〈愛情的原貌〉 愛情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