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話那邊,接電話的人在對同事喊:“喂,墜樓這新聞是誰采訪的?”
“哦,小韓,他在那邊呢。
” “小韓,過來一下,有人找你。
” 然後電話裡立刻換了一個年輕的男聲。
“喂,我是韓非,哪位?” 小諾把請求又說了一遍。
“哦,這樣啊,請節哀順便,我這就給你找一下。
” “謝謝了,對了,我還想問一下,蘇雪君真的是在上網的時候跳樓的嗎?” “應該是那樣沒錯,據她父母說,當時他們兩個都在客廳裡看影碟,她一個人在屋裡上網。
後來母親走進屋子,才發現電腦開在那裡,而窗戶大開,往下這麼一看……啧啧啧……” 韓非把事情簡要說了一遍,聲音抑揚頓挫,象是說評書一樣。
“是這樣呀,真是謝謝您了。
” “沒事,應該做的,呵呵。
” 這位姓韓的記者倒是很熱情,一聽小諾的要求,很爽快地就将蘇雪君家的電話号碼以及地址告訴了她,末了還不忘加一句:“如果有什麼新聞,請别忘記告訴我,我的手機是……” 雖然小諾對這人最後一句話有些不滿,但還是把他的手機記到了電話本裡。
放下電話,小諾回到自己卧室,扭亮台燈,從書桌抽屜裡拿出一個新的筆記本和鋼筆,仔細地給筆灌好水,用吸墨紙将多餘的墨水擦拭幹淨,丢進廢紙簍裡,然後把筆記本翻開第一頁。
她決定把目前所知道的線索整理歸納一下,好決定下一步的調查方向。
别看小諾平時大大咧咧,其實做起事來有條不紊,極有條理和邏輯性,有着和她開朗性格不大協調的冷靜。
一、唐靜最後收到的留言。
發送人不明,發送内容是“去死”,時間為十六日零點零一分。
這是誰? 二、從鍵盤上的血手印來看,唐靜從割腕後到死亡這段時間曾經操作過電腦。
是什麼事情如此重要? 三、唐靜死後的表情,非常驚恐,以至于死不瞑目,最後還是她父親将她的眼睛合上。
她看到了什麼? 四、蘇雪君,同一時間死亡,同樣也在上網。
是否她也收到過類似的信息?她和唐靜之間有什麼聯系?為什麼我看到她會有很面熟的感覺? (附:蘇雪君的家庭電話與地址) 五、唐靜絕不可能是自殺。
寫到第五點,小諾重重地在後面打了一個勾,頭情不自禁地點了點。
她重新審視了一下這開列的五點線索與疑問,不禁一聲歎息。
目前所掌握的線索實在太有限了,除了第五點以外,其他四點線索彼此之間都沒什麼必然聯系,隻是些散亂的痕迹罷了,串起它們的隻是小諾沒來由的恐懼感與直覺。
反而是這四點所帶來的疑問,卻是每一個都非得到解答不可,否則根本無法進行下去。
即使是第五點,也隻是小諾自己這麼覺得罷了,警方判定“唐靜自殺”的證據近乎完美。
關于第一點和第二點的疑問,看來隻有再去一次唐靜的家裡,打開她的電腦才能找到線索,哪怕隻是把硬盤拆下來也好,小諾可以裝到自己的機器上再查找。
關于第四點的疑問,蘇雪君家裡的電話和住址都已經知道了,拜訪她家裡人,應該能夠從中得到解答。
如果夠幸運能接觸到她的電腦,就更好了。
至于第三點,隻能有待于其他兩條線的疑問解開後才能知道了。
所以結論就是,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唐靜的電腦與蘇雪君十五日晚最後一次上網時的情況。
小諾寫到這裡,放下鋼筆,打開電腦,熟練地連接到網上,然後打開了自己的QQ,幾個好友紛紛向她打招呼。
在網上,她叫貝利亞。
“昨天唐靜也是這樣坐在椅子上,看着電腦,與網友們聊天的吧。
” 小諾試圖把自己代入到唐靜的感覺裡去,但始終格格不入。
她在網上有很多朋友,但是她始終感受不到那種朋友真實的存在感。
每個人在網上,都與真實的自我不同,整個互聯網就是每個人的面具。
網絡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限扯近,但是也在之間營造起無形的藩籬與扭曲。
“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 所以,小諾始終無法象唐靜和其他朋友一樣,以結交網友為樂趣,因為她對此始終無法投入全部的信任,唐靜總是笑她是老古董、道學家,不過這個笑她的人如今已經不在了。
” “小韓,過來一下,有人找你。
” 然後電話裡立刻換了一個年輕的男聲。
“喂,我是韓非,哪位?” 小諾把請求又說了一遍。
“哦,這樣啊,請節哀順便,我這就給你找一下。
” “謝謝了,對了,我還想問一下,蘇雪君真的是在上網的時候跳樓的嗎?” “應該是那樣沒錯,據她父母說,當時他們兩個都在客廳裡看影碟,她一個人在屋裡上網。
後來母親走進屋子,才發現電腦開在那裡,而窗戶大開,往下這麼一看……啧啧啧……” 韓非把事情簡要說了一遍,聲音抑揚頓挫,象是說評書一樣。
“是這樣呀,真是謝謝您了。
” “沒事,應該做的,呵呵。
” 這位姓韓的記者倒是很熱情,一聽小諾的要求,很爽快地就将蘇雪君家的電話号碼以及地址告訴了她,末了還不忘加一句:“如果有什麼新聞,請别忘記告訴我,我的手機是……” 雖然小諾對這人最後一句話有些不滿,但還是把他的手機記到了電話本裡。
放下電話,小諾回到自己卧室,扭亮台燈,從書桌抽屜裡拿出一個新的筆記本和鋼筆,仔細地給筆灌好水,用吸墨紙将多餘的墨水擦拭幹淨,丢進廢紙簍裡,然後把筆記本翻開第一頁。
她決定把目前所知道的線索整理歸納一下,好決定下一步的調查方向。
别看小諾平時大大咧咧,其實做起事來有條不紊,極有條理和邏輯性,有着和她開朗性格不大協調的冷靜。
一、唐靜最後收到的留言。
發送人不明,發送内容是“去死”,時間為十六日零點零一分。
這是誰? 二、從鍵盤上的血手印來看,唐靜從割腕後到死亡這段時間曾經操作過電腦。
是什麼事情如此重要? 三、唐靜死後的表情,非常驚恐,以至于死不瞑目,最後還是她父親将她的眼睛合上。
她看到了什麼? 四、蘇雪君,同一時間死亡,同樣也在上網。
是否她也收到過類似的信息?她和唐靜之間有什麼聯系?為什麼我看到她會有很面熟的感覺? (附:蘇雪君的家庭電話與地址) 五、唐靜絕不可能是自殺。
寫到第五點,小諾重重地在後面打了一個勾,頭情不自禁地點了點。
她重新審視了一下這開列的五點線索與疑問,不禁一聲歎息。
目前所掌握的線索實在太有限了,除了第五點以外,其他四點線索彼此之間都沒什麼必然聯系,隻是些散亂的痕迹罷了,串起它們的隻是小諾沒來由的恐懼感與直覺。
反而是這四點所帶來的疑問,卻是每一個都非得到解答不可,否則根本無法進行下去。
即使是第五點,也隻是小諾自己這麼覺得罷了,警方判定“唐靜自殺”的證據近乎完美。
關于第一點和第二點的疑問,看來隻有再去一次唐靜的家裡,打開她的電腦才能找到線索,哪怕隻是把硬盤拆下來也好,小諾可以裝到自己的機器上再查找。
關于第四點的疑問,蘇雪君家裡的電話和住址都已經知道了,拜訪她家裡人,應該能夠從中得到解答。
如果夠幸運能接觸到她的電腦,就更好了。
至于第三點,隻能有待于其他兩條線的疑問解開後才能知道了。
所以結論就是,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唐靜的電腦與蘇雪君十五日晚最後一次上網時的情況。
小諾寫到這裡,放下鋼筆,打開電腦,熟練地連接到網上,然後打開了自己的QQ,幾個好友紛紛向她打招呼。
在網上,她叫貝利亞。
“昨天唐靜也是這樣坐在椅子上,看着電腦,與網友們聊天的吧。
” 小諾試圖把自己代入到唐靜的感覺裡去,但始終格格不入。
她在網上有很多朋友,但是她始終感受不到那種朋友真實的存在感。
每個人在網上,都與真實的自我不同,整個互聯網就是每個人的面具。
網絡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限扯近,但是也在之間營造起無形的藩籬與扭曲。
“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 所以,小諾始終無法象唐靜和其他朋友一樣,以結交網友為樂趣,因為她對此始終無法投入全部的信任,唐靜總是笑她是老古董、道學家,不過這個笑她的人如今已經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