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的,混戰成一團。

    開車人已下車,沒有參加,靜靜地在一邊。

    撕扯中,燕來封嘴的布帶松了,他仰脖大叫:救命!這一聲在空曠的靜夜陡地散開來,就不顯得響亮,但還是吓着了劫匪,那開車人都似乎動了一下。

    他們忙着去堵他的嘴,卻又扯落了封眼的布帶。

    燕來不由得靜了一下,因看見了天空,滿天星鬥,幾乎像傾倒下來。

    那三個也怔一下,有一時,雙方都停了動作,互相對視着。

    但僅隻是一瞬間,立刻,更激烈的争鬥開始了。

    這一回,燕來不僅是嘴和眼,連脖子都被扼住。

    燕來感到窒息了,他想,他這一回一定是要死了,可是卻沒有,他的手腳還在抓撓,甚至于,又喊出一聲“救命”。

    他有些糊塗,不曉得這幾個人的用意是什麼,似乎,并不真地要置他于死地,難道三個打不過一個?他燕來有這麼勇武嗎?這晚上的經曆簡直是一鍋漿!燕來完全判斷不出他究竟遇上了什麼遭際。

    糊塗中,他被重新推進了車,這時,連那開車人也擠進了後座,兩邊車門關上,黑着燈。

    雖然燕來的眼睛已經解放了,可他隻看見四面都是黑幢幢的人頭的影,緊緊地逼着他,粗重的喘息噴到他的臉上,撲辣辣的。

    從方才的身體較量,以及現在簇在一起,發出的熱量,燕來感覺他們都是年輕人,與他的年紀差不多。

    燕來的嘴也自由了,可隻是喘息着,說不出話來。

    他們四個人沉默地擠坐在一輛出租車的後車座内,在即将拂曉的時候,情形十分古怪。

    經過半夜的行車以及搏打,此時坐在這裡,似乎不曉得該如何繼續下去。

    停了一時,終于,三人中的一個發話了,他說:我們談判。

     燕來立即頂一句:我不認識你,有什麼好談!那人又說:你要懂江湖上的規矩。

    燕來又頂:什麼江湖不江湖,我不要懂!那兩個見燕來這樣嘴硬,威吓道:當心,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燕來高聲道:你當心,當心吃花生米!他忽然變得無比大膽,置生死不顧。

    這一夜蹊跷古怪的經曆已經鍛煉了他,他落在這麼個暧昧不明的處境裡,還有什麼可怕的呢?主張談判的人,此時卻輕輕一笑,顯示出首領的風度,倒使燕來靜了下來。

    他笑了一聲,說:我們不主張暴力,取人性命是最下策,上策是——燕來逼問道:是什麼?那人又一笑,神秘地收了口。

    燕來不由得感到有一股深奧莫測的氣氛,漸漸充斥在這個狹小的氣悶的空間。

    大約是到了黎明前的時刻,星月都收了光,濕潤的黑暗從四邊湧入。

    停了一下,那人接着說:西楚霸王,你知道如何敗給劉邦的?垓下之戰是如何輸的?燕來,及那兩個喽羅——燕來在心裡這麼稱他們,這三個有些聽入神了,黑暗中,一片靜寂——敗在四面楚歌!那人說。

    當時,楚軍被漢兵圍困幾十重,楚霸王不驚;軍中彈盡糧絕,楚霸王也不驚。

    可是,四面楚歌響起,楚霸王大驚,他怎麼說?他說:“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什麼意思懂嗎?燕來聽出他說話聲裡的笑意,有一些譏诮,卻并不叫他生氣呢!他和那兩個喽羅都回答不了,于是,說話人又繼續下去——其實是怎麼回事?是劉邦讓他的人一并唱楚國的歌,動搖軍心啊!楚霸王就曉得,大勢如長江東去。

     一時上,燕來幾乎忘記自己的處境,那人的一句結束語卻喚醒他來:所以,有識之士講的是攻心——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是攻心術,大兵壓境,城中空無一兵一馬,諸葛亮如何?敞開城門,獨自端坐城牆頭上,撫琴唱歌,司馬懿不由得望而卻步,不曉得城内是怎樣的千軍萬馬,伺機待發!遲疑良久,一步一步退遠,撤軍!不用一刀一槍,不戰而勝,這就是上策。

    這逼仄的車後座,成了書場,肅靜着,聽那人抑揚頓挫地講演。

    他說的是北方普通話,但帶着一種柔軟的口音,不知來自天南海北哪一處;音色是明亮裡含有稍許喑啞,挺悅耳;語速較快,卻又不減從容。

    他顯然也很陶醉自己的叙說,一開頭,就有些收不住。

    可是,切莫以為他會迷失方向,不會!他說完“空城計”,又說“草船借箭”,還說了一段劉備,這就說到了用人的術略。

    正講到海闊天空,忽然話鋒一轉,說:我們不會殺你——又回到主題——要殺早殺了,何苦冒了風險帶你走這大半夜,一夜都快過去了,你們聽——這三個人就都側耳聽,什麼也聽不見。

    他沉靜地說:這就是夜聲。

    你們以為什麼聲音都沒有就是沒聲音?大錯特錯,聲音和世界上一切物質一樣,應該說,它也是物質,所以,就合乎物質不滅的定理——所有的聲音,一旦發出來之後,就永遠存在了,有時候不過是沉澱下去,像河底的泥。

    夜晚,就是聲音的河底。

    這個話題比較費解,因此也就比較乏味,聽的人都有些犯困,燕來不由得打了一個哈欠。

    這也表明他已經不那麼緊張,放松下來,意識也變得朦胧,朦胧中隻聽見一個聲音汩汩地流淌着。

    這瞌睡其實僅止一分鐘,燕來忽然無比的清醒,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