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對立
尖銳的詞句,像一把鋒利的刀刃,刺穿你我的心,溫熱的血液汩汩湧出,伴随着一種莫名的情緒,吸引了你和我。
台灣,對雅芯而言,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嬰兒時期,外公、外婆過世時,她曾經回來,可除了照片外,當然不會有什麼實際的記憶。
後來是十歲那年,和母親、哥哥一塊兒,她印象中的台灣很擁擠熱鬧,到處都是商業區,小玩意兒特别多,親戚碰面就喜歡吃吃喝喝。
二、三十年來隻回去兩次,在交通信息發達的今天,似乎很不可思議,但母親總說:「台灣的親人都沒有了,我弟弟也常來,就懶得坐這趟飛機了。
」 真是如此嗎?母親避免回台灣,是不是怕忍不住去找「熙」這個人呢? 然而,他們也沒對台灣少知道多少,因為家裡裝了小耳朵,有中文電視和報紙,加上祖母叔伯們,出門是美國,回家是中國,雅芯在這兩種文化裡悠遊來去,倒是沒太大的沖突。
大學時,她選修中文,還花了幾個暑假分别到台灣和大陸自助旅行,讓自己更了解中國祖先的傳承。
但這回不一樣,有一種真正尋根感覺,整個心态就更謹慎了。
她的休學,引起彭家人強烈的反對,在這一點上,美國教育就幫了她很大的忙,打工籌錢,不用父親任何金錢上的資助。
倒是臨行前,她打電話到舊金山去給當實習醫生的哥哥,他的冷淡以對,讓她有些傷心。
「我和老爸一樣,認為你瘋了。
」彭介輝說:「人要向前看、向前走,不能讓過去拖絆住。
」 「媽哪裡算是「過去」?她還活着,你們為什麼老是當她死了呢?」雅芯氣憤地說。
「活的不過是她的身體機能,以生命最嚴格的标準來看,她早已經不存在了。
」他淡漠的說。
「萬一她哪一天清醒了呢?」她問。
「沒有人不希望她清醒,我們也努力的給她新藥,但那需要極大的奇迹……」彭介輝說。
「你不相信奇迹嗎?」她打斷哥哥問。
「以醫生的角度,奇迹隻是僥幸,我們不做僥幸的事。
」他頓一下說:「雅芯,我們的重點不在媽,而在你,我不認為你跑去台灣尋根,對媽有任何好處,還不如好好的去醫學院念書,早些找到新的治療法還有道理些!」 每個人都說她失去理智,或許不會有人懂,但在母親和女兒之間,原本就有種特殊的聯系,到了某個年歲,會生出恻恻的感情,或許是同為女人的相惜吧! 哥哥介輝是兒子,是男人,自然無法感受。
雅芯的台灣之旅,一開始就不順,因為舅舅被派任到英國一年,國内隻有舅媽帶着孩子留守。
舅媽并不清楚以前種種的恩怨,雅芯還花了一筆錢透過到英國的電話才得到一些消息。
「餘曼玲是你媽的小學同學兼好朋友。
」舅舅說:「她有小兒麻痹症,脾氣不是很好,隻有你媽和她處得來,所以天天一塊兒回家。
」 「你知道她現在的住處嗎?」雅芯問。
「十多年沒聯絡了,她家以前在信義路一帶有開過成衣店,但後來蓋建國南北高架橋,又有大安公園,不知道還在不在,你必須碰碰運氣。
」舅舅說。
又談了一會兒,雅芯遲疑地問:「你知道媽媽的朋友中,誰的名字裡有個「熙」字,就是康熙的「熙」?」 舅舅那兒有一會兒是完全無聲。
「呃!很有可能跟媽媽還有……一段情……」雅芯簡單的說明發現信的過程,但略去了内容。
舅舅帶着猶疑的口吻說:「若是情人,就隻有葉承熙了!他和你媽是青梅竹馬,和餘曼玲都是同學。
他人很好,是我們的英雄,還教過我遊泳、打球。
後來他們是怎麼分手的,因為我年齡小,并不是很清楚,如果你能找到餘曼玲她必能為你解答。
」 雅芯到了台灣,由于緊張興奮,沒太大的時差,在第三天适應了炎熱的八月氣候後,便跟着舅媽來到大安區,循大概的舊址查訪。
由小店、大店,最後到最古舊的市場,她們才找到餘曼玲最可能的行蹤。
一家面店老闆說:「邱家搬過很多次,但一直沒離開這個範圍,餘老太太還常來市場買菜呢!她的小兒麻痹症女兒,據說有在附近開個兒童音樂班。
」 有兒童音樂班就好辦了,雅芯仔細的查電話簿,一一探問,終于圈出最符合描述的「妙妙音樂園地」。
那是在一所小學隔巷的公寓,一樓漆着綠鵝黃的花草,有小朋友進進出出,「妙妙」二字寫得極優美雅緻。
「你要找我們園長的話,得等一下喔!她正在上課。
」接待小姐說。
陣陣的鋼琴聲從裡間傳來,雅芯看着走廊邊的一些擺設,其中有餘曼玲在奧地利念書的文憑,還有她在大合唱團任伴奏的聘書。
過了一會兒,有個穿着文雅的中年婦人走出來,她長得很嬌小,氣質極佳,腳微微的傾斜,但并不嚴重。
「阿姨,我可以叫你阿姨吧?」雅芯很大方地自我介紹說:「實在很冒昧,我叫彭雅芯,是你小學同學伍涵娟的女兒。
餘曼玲太激動了,整個人差點往左傾,「阿彌陀佛喔!你……你真是涵娟的女兒?」 「沒錯,我剛從美國來。
」雅芯忙扶住她說。
「啊!你和你媽媽長得好像呀!你一說,那眼睛、鼻子都跑出來了,還有那秀氣的瓜子臉……」餘曼玲高興地拉着她往辦公室走,一路上還不忘對好奇的員工說:「好朋友的女兒啦!也等于是我的幹女兒了。
」 等門一關上,兩人單獨在一起,餘曼玲又仔細地看她,眼眶裡有着淚,
台灣,對雅芯而言,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嬰兒時期,外公、外婆過世時,她曾經回來,可除了照片外,當然不會有什麼實際的記憶。
後來是十歲那年,和母親、哥哥一塊兒,她印象中的台灣很擁擠熱鬧,到處都是商業區,小玩意兒特别多,親戚碰面就喜歡吃吃喝喝。
二、三十年來隻回去兩次,在交通信息發達的今天,似乎很不可思議,但母親總說:「台灣的親人都沒有了,我弟弟也常來,就懶得坐這趟飛機了。
」 真是如此嗎?母親避免回台灣,是不是怕忍不住去找「熙」這個人呢? 然而,他們也沒對台灣少知道多少,因為家裡裝了小耳朵,有中文電視和報紙,加上祖母叔伯們,出門是美國,回家是中國,雅芯在這兩種文化裡悠遊來去,倒是沒太大的沖突。
大學時,她選修中文,還花了幾個暑假分别到台灣和大陸自助旅行,讓自己更了解中國祖先的傳承。
但這回不一樣,有一種真正尋根感覺,整個心态就更謹慎了。
她的休學,引起彭家人強烈的反對,在這一點上,美國教育就幫了她很大的忙,打工籌錢,不用父親任何金錢上的資助。
倒是臨行前,她打電話到舊金山去給當實習醫生的哥哥,他的冷淡以對,讓她有些傷心。
「我和老爸一樣,認為你瘋了。
」彭介輝說:「人要向前看、向前走,不能讓過去拖絆住。
」 「媽哪裡算是「過去」?她還活着,你們為什麼老是當她死了呢?」雅芯氣憤地說。
「活的不過是她的身體機能,以生命最嚴格的标準來看,她早已經不存在了。
」他淡漠的說。
「萬一她哪一天清醒了呢?」她問。
「沒有人不希望她清醒,我們也努力的給她新藥,但那需要極大的奇迹……」彭介輝說。
「你不相信奇迹嗎?」她打斷哥哥問。
「以醫生的角度,奇迹隻是僥幸,我們不做僥幸的事。
」他頓一下說:「雅芯,我們的重點不在媽,而在你,我不認為你跑去台灣尋根,對媽有任何好處,還不如好好的去醫學院念書,早些找到新的治療法還有道理些!」 每個人都說她失去理智,或許不會有人懂,但在母親和女兒之間,原本就有種特殊的聯系,到了某個年歲,會生出恻恻的感情,或許是同為女人的相惜吧! 哥哥介輝是兒子,是男人,自然無法感受。
雅芯的台灣之旅,一開始就不順,因為舅舅被派任到英國一年,國内隻有舅媽帶着孩子留守。
舅媽并不清楚以前種種的恩怨,雅芯還花了一筆錢透過到英國的電話才得到一些消息。
「餘曼玲是你媽的小學同學兼好朋友。
」舅舅說:「她有小兒麻痹症,脾氣不是很好,隻有你媽和她處得來,所以天天一塊兒回家。
」 「你知道她現在的住處嗎?」雅芯問。
「十多年沒聯絡了,她家以前在信義路一帶有開過成衣店,但後來蓋建國南北高架橋,又有大安公園,不知道還在不在,你必須碰碰運氣。
」舅舅說。
又談了一會兒,雅芯遲疑地問:「你知道媽媽的朋友中,誰的名字裡有個「熙」字,就是康熙的「熙」?」 舅舅那兒有一會兒是完全無聲。
「呃!很有可能跟媽媽還有……一段情……」雅芯簡單的說明發現信的過程,但略去了内容。
舅舅帶着猶疑的口吻說:「若是情人,就隻有葉承熙了!他和你媽是青梅竹馬,和餘曼玲都是同學。
他人很好,是我們的英雄,還教過我遊泳、打球。
後來他們是怎麼分手的,因為我年齡小,并不是很清楚,如果你能找到餘曼玲她必能為你解答。
」 雅芯到了台灣,由于緊張興奮,沒太大的時差,在第三天适應了炎熱的八月氣候後,便跟着舅媽來到大安區,循大概的舊址查訪。
由小店、大店,最後到最古舊的市場,她們才找到餘曼玲最可能的行蹤。
一家面店老闆說:「邱家搬過很多次,但一直沒離開這個範圍,餘老太太還常來市場買菜呢!她的小兒麻痹症女兒,據說有在附近開個兒童音樂班。
」 有兒童音樂班就好辦了,雅芯仔細的查電話簿,一一探問,終于圈出最符合描述的「妙妙音樂園地」。
那是在一所小學隔巷的公寓,一樓漆着綠鵝黃的花草,有小朋友進進出出,「妙妙」二字寫得極優美雅緻。
「你要找我們園長的話,得等一下喔!她正在上課。
」接待小姐說。
陣陣的鋼琴聲從裡間傳來,雅芯看着走廊邊的一些擺設,其中有餘曼玲在奧地利念書的文憑,還有她在大合唱團任伴奏的聘書。
過了一會兒,有個穿着文雅的中年婦人走出來,她長得很嬌小,氣質極佳,腳微微的傾斜,但并不嚴重。
「阿姨,我可以叫你阿姨吧?」雅芯很大方地自我介紹說:「實在很冒昧,我叫彭雅芯,是你小學同學伍涵娟的女兒。
餘曼玲太激動了,整個人差點往左傾,「阿彌陀佛喔!你……你真是涵娟的女兒?」 「沒錯,我剛從美國來。
」雅芯忙扶住她說。
「啊!你和你媽媽長得好像呀!你一說,那眼睛、鼻子都跑出來了,還有那秀氣的瓜子臉……」餘曼玲高興地拉着她往辦公室走,一路上還不忘對好奇的員工說:「好朋友的女兒啦!也等于是我的幹女兒了。
」 等門一關上,兩人單獨在一起,餘曼玲又仔細地看她,眼眶裡有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