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大車照舊不緊不慢地走着。
那匹棗紅馬的嘴唇不流血了,傷口凝着一道烏黑的血斑。
任何傷口都會愈合的。
它明天仍舊會像往常一樣被拉來套車。
它就這樣拉車,流血,拉車,流血……直到它死。
車把式還是端坐在車轅上,臉上帶着一股沉思的神情。
他一點也不搭理我們,好像他身邊壓根兒就沒有我們這幾個人似的。
他的沉默,倒使我有些不安。
他是這個農場派到勞改農場來接我們的,直到現在我們還摸不清他是幹部還是工人。
他套車、趕車、捆綁行李的動作幹淨利索;他的話很少,操着河州口音,說出的話語句也很短,至多兩三個詞,老像是有滿腹心思。
他沒有對我們幾個人下過命令,但也沒有表示過一點好感。
他的表情是冷漠的、嚴厲的,在揚鞭的時候咬着牙,顯得很殘忍。
他大約在四十歲左右,但也許實際年齡沒有那麼大,西北人的臉面看起來都顯老。
他身軀高大,骨骼粗壯;在褐色的寬闊的臉膛上,眼睛、鼻子、嘴唇的線條都很硬,宛如鋼筆勾勒出來的一張肖像:英俊,卻并不柔和。
我一面悄悄地打量他,一面在心裡分析自己不安的原因。
最後我發覺,原來我是被人管慣了,呵叱慣了。
雖然我意識到我今天獲得了自由,成了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但在潛意識下,沒有管教和呵叱,對我來說倒不習慣了;我必須跟在一個管我的、領我的人後面。
我微微地感到屈辱,于是懷着一絲反抗情緒離開了他幾步,靠到路邊上去走。
牲口颠踬着,大車搖晃着,馬蹄和車輪踏碾着寂寥的土路。
我們幾個就業人員跟在後面,默默無語。
這時,田野上刮起了微風。
山腳下,一股龍卷風高揚起黃色的沙塵,挺立在那裡,一動不動,像一根頂天立地的玉柱。
不知什麼時候,空中飛來了兩隻山鷹。
它們并不扇動翅膀,僅靠着氣流的浮力,在我們頭頂“嘹嘹”地盤旋。
兀地,像是應合饑餓的山鷹“嘹嘹”的啼鳴一般,這個如石雕似的車把式,喉嚨裡突然發出一聲悠長而高亢的歌聲:哎——接下來,他用極其憂傷的音調唱出了:打馬的鞭兒閃斷了喲噢! 阿哥的肉呀,走馬的腳步兒亂了;二阿哥出門三天了呀,一天趕一天遠呀——了! 他聲音的高亢是一種被壓抑的高亢,沉悶的高亢,像被一股強大的力量猛烈擠壓出來的爆發似的高亢。
在“喲噢”、“呀”、“了”這樣的尾音上,又急轉直下,帶着呻吟似的沉痛,逐漸地消失在這無邊無涯的荒涼的田野上。
整個旋律富有變化,極有活力,在尾音上還顫動不已,以緻在尾音逐漸消失以後,使我覺得那最後一絲歌聲尚飄浮在這蒼茫大地的什麼地方,蜿蜒在帶着毛茸茸的茬口的稻根之間;曲調是優美的。
我聽過不少著名歌唱家灌制的唱片,卡魯索和夏裡亞賓的已不可求了,但吉裡和保爾?羅伯遜則是一九五七年以前我常聽的。
我可以說,沒有一首歌曲使我如此感動。
不僅僅是因為這種民歌的曲調糅合了中亞細亞的和東方古老音樂的某些特色,更在于它的粗犷,它的樸拙,它的蒼涼,它的遒勁。
這種内在的精神是不可學習到的,是訓練不出來的。
它全然是和這片遼闊而令人怆然的土地融合在一起的;它是這片土地,這片黃土高原的黃色土地唱出來的歌
那匹棗紅馬的嘴唇不流血了,傷口凝着一道烏黑的血斑。
任何傷口都會愈合的。
它明天仍舊會像往常一樣被拉來套車。
它就這樣拉車,流血,拉車,流血……直到它死。
車把式還是端坐在車轅上,臉上帶着一股沉思的神情。
他一點也不搭理我們,好像他身邊壓根兒就沒有我們這幾個人似的。
他的沉默,倒使我有些不安。
他是這個農場派到勞改農場來接我們的,直到現在我們還摸不清他是幹部還是工人。
他套車、趕車、捆綁行李的動作幹淨利索;他的話很少,操着河州口音,說出的話語句也很短,至多兩三個詞,老像是有滿腹心思。
他沒有對我們幾個人下過命令,但也沒有表示過一點好感。
他的表情是冷漠的、嚴厲的,在揚鞭的時候咬着牙,顯得很殘忍。
他大約在四十歲左右,但也許實際年齡沒有那麼大,西北人的臉面看起來都顯老。
他身軀高大,骨骼粗壯;在褐色的寬闊的臉膛上,眼睛、鼻子、嘴唇的線條都很硬,宛如鋼筆勾勒出來的一張肖像:英俊,卻并不柔和。
我一面悄悄地打量他,一面在心裡分析自己不安的原因。
最後我發覺,原來我是被人管慣了,呵叱慣了。
雖然我意識到我今天獲得了自由,成了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但在潛意識下,沒有管教和呵叱,對我來說倒不習慣了;我必須跟在一個管我的、領我的人後面。
我微微地感到屈辱,于是懷着一絲反抗情緒離開了他幾步,靠到路邊上去走。
牲口颠踬着,大車搖晃着,馬蹄和車輪踏碾着寂寥的土路。
我們幾個就業人員跟在後面,默默無語。
這時,田野上刮起了微風。
山腳下,一股龍卷風高揚起黃色的沙塵,挺立在那裡,一動不動,像一根頂天立地的玉柱。
不知什麼時候,空中飛來了兩隻山鷹。
它們并不扇動翅膀,僅靠着氣流的浮力,在我們頭頂“嘹嘹”地盤旋。
兀地,像是應合饑餓的山鷹“嘹嘹”的啼鳴一般,這個如石雕似的車把式,喉嚨裡突然發出一聲悠長而高亢的歌聲:哎——接下來,他用極其憂傷的音調唱出了:打馬的鞭兒閃斷了喲噢! 阿哥的肉呀,走馬的腳步兒亂了;二阿哥出門三天了呀,一天趕一天遠呀——了! 他聲音的高亢是一種被壓抑的高亢,沉悶的高亢,像被一股強大的力量猛烈擠壓出來的爆發似的高亢。
在“喲噢”、“呀”、“了”這樣的尾音上,又急轉直下,帶着呻吟似的沉痛,逐漸地消失在這無邊無涯的荒涼的田野上。
整個旋律富有變化,極有活力,在尾音上還顫動不已,以緻在尾音逐漸消失以後,使我覺得那最後一絲歌聲尚飄浮在這蒼茫大地的什麼地方,蜿蜒在帶着毛茸茸的茬口的稻根之間;曲調是優美的。
我聽過不少著名歌唱家灌制的唱片,卡魯索和夏裡亞賓的已不可求了,但吉裡和保爾?羅伯遜則是一九五七年以前我常聽的。
我可以說,沒有一首歌曲使我如此感動。
不僅僅是因為這種民歌的曲調糅合了中亞細亞的和東方古老音樂的某些特色,更在于它的粗犷,它的樸拙,它的蒼涼,它的遒勁。
這種内在的精神是不可學習到的,是訓練不出來的。
它全然是和這片遼闊而令人怆然的土地融合在一起的;它是這片土地,這片黃土高原的黃色土地唱出來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