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關燈
小
中
大
應該有一個具體的意見。
溫瑞隆說,我一定按照趙書記的意見處理。
趙德良說,至于财政廳違反相關規定撥付這件事,我找個機會,和财政廳長溝通一下。
首發唐小舟暗叫,趙德良這樣做,豈不是在和稀泥?溫瑞隆來找他,顯然是想他對陳溫矛盾表态,尋求支持。
可他卻避而不談,隻談具體事情,回避焦點。
陳溫矛盾不解決,對于政府工作,會起到相當大的阻礙作用。
趙德良難道沒有看清這一點?或者他明知這個情況,卻又采取了一種不直接面對的辦法?用意何在?溫瑞隆離開,唐小舟也回了自己的辦公室,坐下來後,他開始沉思。
他不相信趙德良不清廷陳溫之間的矛盾。
他甚至有一種感覺,趙德良其實是在有意回避這件事。
在這一矛盾中,他既不支持陳運達,也不支持溫瑞隆。
想到這一點,他的腦子突然靈光一現,難道說,趙德良其實是在縱容?大陸長期有一種認識,覺得蔣介石是個陰謀家,他最大的陰謀手段,就是在屬下之間制造矛盾,并且推波助瀾。
他之所以要制造矛盾,就是為了掌握權力平衡。
手下那些人,每一個人都握有重權,他們之間,如果不出現争鬥,鬥争的矛頭,便可能指向自己。
不僅僅是蔣介石,曆來的帝王将相,也都如此。
中國的曆 史劇中,曆來有忠奸之分,其實在一個朝廷之中,是無所謂忠奸的,任何一個人,都是皇帝的臣子。
陣線分明的根本原因,隻不過在于皇帝需要他們之間的矛盾,利用這種矛盾,才能達成權力平衡。
許多曆史學家認為,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人物曾國藩,擁有絕對實力推翻清朝的統治,然後取而代之。
但曾國藩這個人是個死腦筋,受家文化影響至深,沒有絲毫反皇權思想。
所以,他殺太平天國的時候,被人稱為鬼剃頭,但對待滿清皇室,他卻不敢有半步越距此外,曆史學家還認為,曾國藩和左宗棠,是最應該成為聯盟的,就因為左宗棠以問鼎為暗示,希望曾國藩造反,曾國藩同樣以問鼎作答,拒絕了左宗棠,兩人此後便漸漸疏遠,甚至有成為政敵之嫌。
這些認識,顯然隻是文人之論學者之論,而不是政治家之論。
曾國藩雖然也是一介文人,但首先他更是博通古今的大政治家,他考慮問題,肯定是從政治的角度而不是從文化的角度。
他肯定早已經看清,自己如果起來造清朝的反,清朝确實可以被推翻,但最終是不是由他曾家坐天下,就難說了。
且不說清朝當時還很強大,單是戰端一開,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到底會站在哪一邊,實在是一件無法預料的事。
至少,他看清了一點,左宗棠和李鴻章是絕對不肯對他俯首稱臣的。
這兩股力量和任何一股力量聯合,自己就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如果他不造反,那麼,就勢必涉及同左宗棠以及李鴻章的關系處理問題,尤其是左宗棠。
他如果和左宗棠走得很近,滿清朝廷的那些官員們,就會睡不着覺,一定會想辦法将他和左宗棠置之死地。
他要擁有既得利益,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和左宗棠鬧矛盾。
他們的矛盾越深,滿清朝廷心理上就越舒坦。
如果從這種陰謀論來理解趙德良,似乎也說得過去。
但唐小舟覺得,趙德良是一個大器的人,是一個幾事以工作為重的人,他不至于也不屑于玩這種小手段如果不是玩這種手段,那他為什麼在陳溫矛盾中和稀泥?更進一步深入思考,唐小舟想到了一種可能,趙德良不能有任何動作,同樣是出于平衡的需要。
如果說官場是海,所有的官員,就是海裡遊動的魚。
那些科級幹部處級幹部,隻不過是這個海裡遊動的小魚小蝦,大魚隻有那麼幾條,趙德良是最大的那條,陳運達和溫瑞隆都是大
溫瑞隆說,我一定按照趙書記的意見處理。
趙德良說,至于财政廳違反相關規定撥付這件事,我找個機會,和财政廳長溝通一下。
首發唐小舟暗叫,趙德良這樣做,豈不是在和稀泥?溫瑞隆來找他,顯然是想他對陳溫矛盾表态,尋求支持。
可他卻避而不談,隻談具體事情,回避焦點。
陳溫矛盾不解決,對于政府工作,會起到相當大的阻礙作用。
趙德良難道沒有看清這一點?或者他明知這個情況,卻又采取了一種不直接面對的辦法?用意何在?溫瑞隆離開,唐小舟也回了自己的辦公室,坐下來後,他開始沉思。
他不相信趙德良不清廷陳溫之間的矛盾。
他甚至有一種感覺,趙德良其實是在有意回避這件事。
在這一矛盾中,他既不支持陳運達,也不支持溫瑞隆。
想到這一點,他的腦子突然靈光一現,難道說,趙德良其實是在縱容?大陸長期有一種認識,覺得蔣介石是個陰謀家,他最大的陰謀手段,就是在屬下之間制造矛盾,并且推波助瀾。
他之所以要制造矛盾,就是為了掌握權力平衡。
手下那些人,每一個人都握有重權,他們之間,如果不出現争鬥,鬥争的矛頭,便可能指向自己。
不僅僅是蔣介石,曆來的帝王将相,也都如此。
中國的曆 史劇中,曆來有忠奸之分,其實在一個朝廷之中,是無所謂忠奸的,任何一個人,都是皇帝的臣子。
陣線分明的根本原因,隻不過在于皇帝需要他們之間的矛盾,利用這種矛盾,才能達成權力平衡。
許多曆史學家認為,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人物曾國藩,擁有絕對實力推翻清朝的統治,然後取而代之。
但曾國藩這個人是個死腦筋,受家文化影響至深,沒有絲毫反皇權思想。
所以,他殺
這些認識,顯然隻是文人之論學者之論,而不是政治家之論。
曾國藩雖然也是一介文人,但首先他更是博通古今的大政治家,他考慮問題,肯定是從政治的角度而不是從文化的角度。
他肯定早已經看清,自己如果起來造清朝的反,清朝确實可以被推翻,但最終是不是由他曾家坐天下,就難說了。
且不說清朝當時還很強大,單是戰端一開,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到底會站在哪一邊,實在是一件無法預料的事。
至少,他看清了一點,左宗棠和李鴻章是絕對不肯對他俯首稱臣的。
這兩股力量和任何一股力量聯合,自己就可能死無葬身之地。
如果他不造反,那麼,就勢必涉及同左宗棠以及李鴻章的關系處理問題,尤其是左宗棠。
他如果和左宗棠走得很近,滿清朝廷的那些官員們,就會睡不着覺,一定會想辦法将他和左宗棠置之死地。
他要擁有既得利益,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和左宗棠鬧矛盾。
他們的矛盾越深,滿清朝廷心理上就越舒坦。
如果從這種陰謀論來理解趙德良,似乎也說得過去。
但唐小舟覺得,趙德良是一個大器的人,是一個幾事以工作為重的人,他不至于也不屑于玩這種小手段如果不是玩這種手段,那他為什麼在陳溫矛盾中和稀泥?更進一步深入思考,唐小舟想到了一種可能,趙德良不能有任何動作,同樣是出于平衡的需要。
如果說官場是海,所有的官員,就是海裡遊動的魚。
那些科級幹部處級幹部,隻不過是這個海裡遊動的小魚小蝦,大魚隻有那麼幾條,趙德良是最大的那條,陳運達和溫瑞隆都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