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鹄 賀拔勝
關燈
小
中
大
之,擒其戍主尹道玩、戍副庫峨。
又使人誘動蠻王問道期,道期率種起義。
衍雍州刺史蕭續遣軍擊道期,為道期所敗,漢南大駭。
勝又遣軍攻均口,擒衍将莊思延,又攻馮翊、安定、沔一陽一、酂一陽一城,并平之。
續遣将柳仲禮于谷城拒守,勝攻之不克,乃班師。
沔北蕩為丘墟矣。
衍書敕續雲:“賀拔勝北間骁将,汝宜慎之,勿與争鋒。
”其見憚如此。
進爵琅邪郡公。
出帝末,诏勝統衆北赴京師。
軍次汝水,出帝入關。
勝率所部欲從武關趣長安,行至析一陽一,聞齊獻武王平潼關,擒一毛一鴻賓,勝懼,複走荊州,城人閉門不納。
時獻武王已遣行台侯景、大都督高敖曹讨之,勝戰敗,為流矢所中,乃率左右五百餘騎奔蕭衍。
明年,從間道投寶炬。
勝好行小數,志大膽薄,周章南北,終無所成,緻殁于賊中。
勝兄可泥,永熙中,太尉公,封燕郡王。
勝弟嶽,字阿鬥泥。
初為太學生,長以弓馬為事。
與父兄赴援懷朔,賊王衛可瑰在城西二百餘步,嶽乘城射之,箭中瑰臂,賊衆大駭。
後歸恆州,廣一陽一王淵以為帳内軍主,表為強一弩一将軍。
州陷,投爾朱榮,榮以為别将,進為都督。
永安初,除安北将軍、光祿大夫、武衛将軍,賜爵樊城鄉男。
坐事失官爵。
二年,诏并複之。
尋除使持節、假衛将軍、西道都督,隸爾朱天光為左廂大都督,讨萬俟醜奴。
天光先知嶽,喜得同行,每事論訪。
尋加衛将軍、假車騎将軍,餘如故。
嶽屆長安,榮遣兵續至。
時萬俟醜奴遣其大行台尉遲菩薩向武功,南渡渭水,攻圍趣栅。
天光遣嶽率騎一千馳往赴救,菩薩攻栅已克,還向岐州。
嶽以輕騎八百北渡渭水擒賊,令殺掠其民,以挑菩薩。
菩薩果率步騎二萬餘人至渭水北。
嶽以輕騎數十與菩薩隔水交言,嶽稱揚國威,菩薩自言強盛,往複數返。
菩薩乃自驕,令省事傳語。
嶽怒曰:“我與菩薩言,卿是何人,與我對語!”省事恃水,應答不遜。
嶽舉弓射之,應弦而倒。
時已一逼一暮,于此各還。
嶽密于渭南傍水分置一精一騎,四十、五十以為一所,随地形便,駱驿置之。
明日,自将百餘騎,隔水與賊相見,并且東行。
嶽漸前進,先所置驿騎随嶽而集。
騎既漸增,賊不複測其多少。
行二十裡許,便至淺可濟,嶽便馳馬東出,以示奔遁。
賊謂嶽走,乃棄步兵,南渡渭水,輕騎追嶽。
嶽東行十餘裡,依橫崗伏兵以待之。
賊以路險不得前進,前後繼至,半渡崗東。
嶽乃回戰,身先士卒,急擊之,賊便退走。
嶽号令所部,賊下馬者皆不聽殺。
賊顧見之,便悉投馬。
俄而虜獲三千人,馬亦無遺。
遂渡渭北,降步兵萬餘,收其辎重。
其有土民,普皆勞遣。
醜奴尋棄岐州,北走安定。
其後,破侯伏、侯元進,降侯機長貴,擒醜奴、蕭寶夤、王慶雲、萬俟道洛,走宿勤明達,事在《爾朱天光傳》。
天光雖為元帥,而嶽功效居多。
加車騎将軍,增邑二千戶,進封樊城縣開國伯。
尋诏嶽都督泾北豳二夏四州諸軍事、本将軍、泾州刺史,進爵為公,改封清水郡公。
天光入洛,使嶽行雍州事。
元晔立,除骠騎大将軍,增邑五百戶,餘如故。
普泰初,都督二岐東秦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岐州刺史。
尋加侍中,給後部鼓吹,仍诏開府。
俄兼尚書左仆射、隴右行台,仍停高平。
後以隴中猶有土民不順,嶽助侯莫陳悅,所在讨平。
二年,加嶽都督三雍、三秦、二岐、二華諸軍事,雍州刺史,關西行台,餘如故。
及爾朱天光率衆赴洛,将抗齊獻武王,嶽與侯莫陳悅下隴赴雍,以應義旗。
永熙初,仍開府、兼仆射、大行台、雍州刺史,增邑千戶。
二年,诏嶽都督雍、華、北華、東雍、二岐、豳、四梁、二益、巴、二夏、蔚、甯、南益、泾二十州諸軍事,大都督。
嶽自詣北境,安置邊防,率部趣泾州平涼西界,布營數十裡,使諸軍士田殖泾州。
身将壯勇,托以牧馬,于原州北招萬俟受洛于等,并遠近州鎮聚結者。
靈州刺史曹泥身詣嶽軍請代,嶽以前洛州刺史元季海為州。
彼民不促,擊破季海部下,獨聽季海囗三年正月,嶽召侯莫陳悅會于高平,将讨之,令悅前驅,北趣靈州。
聞渴波隘中河水未解,将往趣之。
嶽既總大衆,據制關右,憑強驕恣,有不臣之心。
齊獻武王惡其專擅,令悅圖之。
悅素服威略,既承密旨,便潛為計。
時嶽遣悅先行,悅乃通夜東進,達明晦日,嶽行軍前與悅相見。
悅誘嶽入營,坐論兵事。
悅詐雲腹痛,起而徐行,悅女夫元洪景一抽一刀斬嶽。
後嶽部下收嶽一屍一葬于雍州北石安原。
六月,贈大将軍、太保、錄尚書事,都督、刺史、開國并如故。
侯莫陳悅,代郡人也。
父婆羅門,為駝牛都尉,故悅長于河西。
好田獵,便騎射。
會牧子逆亂,遂歸爾朱榮,榮引為都督府長流參軍,稍遷大都督。
莊帝初,除征西将軍、金紫光祿大夫,封柏人縣開國侯,邑五百戶。
爾朱天光之讨關西,榮以悅為天光右廂大都督,本官如故。
西伐克獲,皆與天光、賀拔嶽略同勞效。
以本将軍除鄯州刺史,餘如故。
爾朱榮死後,亦随天光下隴。
元晔立,除車騎大将軍、渭州刺史,進爵為公,改封白水郡,增邑五百戶。
及天光向洛,使悅行華州事。
普泰中,除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秦州刺史。
天光之東出,将抗義旗,悅與嶽下隴以應齊獻武王,至雍州,會爾
又使人誘動蠻王問道期,道期率種起義。
衍雍州刺史蕭續遣軍擊道期,為道期所敗,漢南大駭。
勝又遣軍攻均口,擒衍将莊思延,又攻馮翊、安定、沔一陽一、酂一陽一城,并平之。
續遣将柳仲禮于谷城拒守,勝攻之不克,乃班師。
沔北蕩為丘墟矣。
衍書敕續雲:“賀拔勝北間骁将,汝宜慎之,勿與争鋒。
”其見憚如此。
進爵琅邪郡公。
出帝末,诏勝統衆北赴京師。
軍次汝水,出帝入關。
勝率所部欲從武關趣長安,行至析一陽一,聞齊獻武王平潼關,擒一毛一鴻賓,勝懼,複走荊州,城人閉門不納。
時獻武王已遣行台侯景、大都督高敖曹讨之,勝戰敗,為流矢所中,乃率左右五百餘騎奔蕭衍。
明年,從間道投寶炬。
勝好行小數,志大膽薄,周章南北,終無所成,緻殁于賊中。
勝兄可泥,永熙中,太尉公,封燕郡王。
勝弟嶽,字阿鬥泥。
初為太學生,長以弓馬為事。
與父兄赴援懷朔,賊王衛可瑰在城西二百餘步,嶽乘城射之,箭中瑰臂,賊衆大駭。
後歸恆州,廣一陽一王淵以為帳内軍主,表為強一弩一将軍。
州陷,投爾朱榮,榮以為别将,進為都督。
永安初,除安北将軍、光祿大夫、武衛将軍,賜爵樊城鄉男。
坐事失官爵。
二年,诏并複之。
尋除使持節、假衛将軍、西道都督,隸爾朱天光為左廂大都督,讨萬俟醜奴。
天光先知嶽,喜得同行,每事論訪。
尋加衛将軍、假車騎将軍,餘如故。
嶽屆長安,榮遣兵續至。
時萬俟醜奴遣其大行台尉遲菩薩向武功,南渡渭水,攻圍趣栅。
天光遣嶽率騎一千馳往赴救,菩薩攻栅已克,還向岐州。
嶽以輕騎八百北渡渭水擒賊,令殺掠其民,以挑菩薩。
菩薩果率步騎二萬餘人至渭水北。
嶽以輕騎數十與菩薩隔水交言,嶽稱揚國威,菩薩自言強盛,往複數返。
菩薩乃自驕,令省事傳語。
嶽怒曰:“我與菩薩言,卿是何人,與我對語!”省事恃水,應答不遜。
嶽舉弓射之,應弦而倒。
時已一逼一暮,于此各還。
嶽密于渭南傍水分置一精一騎,四十、五十以為一所,随地形便,駱驿置之。
明日,自将百餘騎,隔水與賊相見,并且東行。
嶽漸前進,先所置驿騎随嶽而集。
騎既漸增,賊不複測其多少。
行二十裡許,便至淺可濟,嶽便馳馬東出,以示奔遁。
賊謂嶽走,乃棄步兵,南渡渭水,輕騎追嶽。
嶽東行十餘裡,依橫崗伏兵以待之。
賊以路險不得前進,前後繼至,半渡崗東。
嶽乃回戰,身先士卒,急擊之,賊便退走。
嶽号令所部,賊下馬者皆不聽殺。
賊顧見之,便悉投馬。
俄而虜獲三千人,馬亦無遺。
遂渡渭北,降步兵萬餘,收其辎重。
其有土民,普皆勞遣。
醜奴尋棄岐州,北走安定。
其後,破侯伏、侯元進,降侯機長貴,擒醜奴、蕭寶夤、王慶雲、萬俟道洛,走宿勤明達,事在《爾朱天光傳》。
天光雖為元帥,而嶽功效居多。
加車騎将軍,增邑二千戶,進封樊城縣開國伯。
尋诏嶽都督泾北豳二夏四州諸軍事、本将軍、泾州刺史,進爵為公,改封清水郡公。
天光入洛,使嶽行雍州事。
元晔立,除骠騎大将軍,增邑五百戶,餘如故。
普泰初,都督二岐東秦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岐州刺史。
尋加侍中,給後部鼓吹,仍诏開府。
俄兼尚書左仆射、隴右行台,仍停高平。
後以隴中猶有土民不順,嶽助侯莫陳悅,所在讨平。
二年,加嶽都督三雍、三秦、二岐、二華諸軍事,雍州刺史,關西行台,餘如故。
及爾朱天光率衆赴洛,将抗齊獻武王,嶽與侯莫陳悅下隴赴雍,以應義旗。
永熙初,仍開府、兼仆射、大行台、雍州刺史,增邑千戶。
二年,诏嶽都督雍、華、北華、東雍、二岐、豳、四梁、二益、巴、二夏、蔚、甯、南益、泾二十州諸軍事,大都督。
嶽自詣北境,安置邊防,率部趣泾州平涼西界,布營數十裡,使諸軍士田殖泾州。
身将壯勇,托以牧馬,于原州北招萬俟受洛于等,并遠近州鎮聚結者。
靈州刺史曹泥身詣嶽軍請代,嶽以前洛州刺史元季海為州。
彼民不促,擊破季海部下,獨聽季海囗三年正月,嶽召侯莫陳悅會于高平,将讨之,令悅前驅,北趣靈州。
聞渴波隘中河水未解,将往趣之。
嶽既總大衆,據制關右,憑強驕恣,有不臣之心。
齊獻武王惡其專擅,令悅圖之。
悅素服威略,既承密旨,便潛為計。
時嶽遣悅先行,悅乃通夜東進,達明晦日,嶽行軍前與悅相見。
悅誘嶽入營,坐論兵事。
悅詐雲腹痛,起而徐行,悅女夫元洪景一抽一刀斬嶽。
後嶽部下收嶽一屍一葬于雍州北石安原。
六月,贈大将軍、太保、錄尚書事,都督、刺史、開國并如故。
侯莫陳悅,代郡人也。
父婆羅門,為駝牛都尉,故悅長于河西。
好田獵,便騎射。
會牧子逆亂,遂歸爾朱榮,榮引為都督府長流參軍,稍遷大都督。
莊帝初,除征西将軍、金紫光祿大夫,封柏人縣開國侯,邑五百戶。
爾朱天光之讨關西,榮以悅為天光右廂大都督,本官如故。
西伐克獲,皆與天光、賀拔嶽略同勞效。
以本将軍除鄯州刺史,餘如故。
爾朱榮死後,亦随天光下隴。
元晔立,除車騎大将軍、渭州刺史,進爵為公,改封白水郡,增邑五百戶。
及天光向洛,使悅行華州事。
普泰中,除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秦州刺史。
天光之東出,将抗義旗,悅與嶽下隴以應齊獻武王,至雍州,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