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
關燈
小
中
大
客之禮,賜妻鄭氏。
達頭閑雅恭慎,太祖深器之。
卒,贈平南将軍、冀州刺史,谥曰悼。
野者少失父母,養于宗人利家。
及長,好學善射。
高宗初,召補羽林。
遷給事中,典民籍事,校計戶口,号為稱職。
賜爵順一陽一子。
野者少孤,父侯不襲,至是錫爵。
和平中,除平南将軍、并州刺史,進爵河東公。
轉太州刺史,在治有聲。
卒,年六十一。
贈散騎常侍、大将軍、并州刺史,谥曰簡。
子虎子,姿貌壯偉,明斷有父風。
年十三,入侍高宗。
太安中,遷内行長,典奏諸曹事。
當官正直,内外憚之。
及文明太後臨朝,出虎子為枋頭鎮将。
虎子素剛簡,為近臣所疾,因小餅黜為鎮門士。
及顯祖南巡,次于山一陽一。
虎子拜訴于路,曰:“臣昔事先帝,過沾重恩。
陛下在諒暗之日,臣橫罹非罪,自擯黜此蕃,已經多載,不悟今日得奉聖顔。
”遂流涕嗚咽。
顯祖曰:“卿先帝舊臣,久屈非所,良用怃然。
”诏虎子侍行,訪以政事,數十裡中,占對不絕。
時山東饑馑,盜賊競起。
相州民孫誨等五百餘人,稱虎子在鎮之日,土境清晏,訴乞虎子。
乃複除枋頭鎮将,即日之任。
至鎮,數州之地,一奸一徒屏迹。
顯祖玺書慰喻。
後除平南将軍、相州刺史。
顯祖崩,不行。
太和二年,襲爵。
三年,诏虎子督三将出壽春,與劉昶南讨。
四年,徐州民桓和等叛逆,屯于五固。
诏虎子為南征都副将,與尉元等讨平之。
以本将軍為彭城鎮将。
至鎮,雅得民和。
除開府、徐州刺史。
時州鎮戍兵,資絹自随,不入公庫,任其私用,常苦饑寒。
虎子上表曰:“臣聞金湯之固,非粟不守;韓白之勇,非糧不戰。
故自用兵以來,莫不先積聚,然後圖兼并者也。
今江左未賓,鲸鲵待戮,自不委粟彭城,以強豐沛,将何以拓定江關,掃一衡霍?竊惟在鎮之兵,不減數萬,資糧之絹,人十二匹,即自随身,用度無準,未及代下,不免饑寒。
論之于公,無毫厘之潤;語其利私,則橫費不足。
非所謂納民軌度,公私相益也。
徐州左右,水陸壤沃,清、汴通流,足盈激灌。
其中良田十萬餘頃。
若以兵絹市牛,分減戍卒,計其牛數,足得萬頭。
興力公田,必當大獲粟稻。
一歲之中,且給官食,半兵耘植,餘兵尚衆,且耕且守,不妨捍邊。
一年之收,過于十倍之絹;暫時之耕,足充數載之食。
于後兵資,唯須内庫,五稔之後,谷帛俱溢。
匪直戍士有豐飽之資,于國有吞敵之勢。
昔杜預田宛葉以平吳,充國耕西零以強漢。
臣雖識謝古人,任當邊守,庶竭塵露,有增山海。
”高祖納之。
又上疏曰:“臣聞先王建不易之軌,萬代承之;聖主垂不刊之制,千載共仰。
伏惟陛下道洽群生,恩齊造化,仁德所覃,迹超前哲。
遠崇古典,留意治方,革前王之弊法,申當今之宜用。
定貢賦之輕重,均品秩之厚薄,庶令百辟足以代耕,編戶享其餘畜。
巍乎煥焉,不可量也。
臣竊尋居邊之民,蒙化日淺,戎馬之所,資計素微。
小戶者一丁而已,計其征調之費,終歲乃有七缣。
去年征責不備,或有貨易田宅,質妻賣子,呻一吟道路,不可忍聞。
今淮南之人,思慕聖化,延頸企足,十室而九。
恐聞賦重,更懷進退。
非惟損皇風之盛,慮傷慕義之心。
且臣所居,與南連接,民情去就,實所谙知。
特宜寬省,以招未至。
其小郡太守,數戶而已。
一請止六尺絹,歲不滿匹。
既委邊捍,取其必死,邀之士重,何吝君輕?今班制已行,布之天下,不宜忤冒,以亂朝章。
但猥藉恩私,備位蕃嶽,憂責之地,敢不盡言。
”書奏,文明太皇太後令曰:“俸制已行,不可以小有不平,便虧通式。
” 在州戍兵,每歲交代,虎子必親自勞送。
喪者給其斂帛。
州内遭水,二麥不收,上表請貸民粟,民有車牛者,求詣東衮給之。
并如所奏,民得安堵。
高祖曾從容問秘書丞李彪曰:“卿頻使江南,徐州刺史政績何如?”彪曰:“綏邊布化,甚得其和。
”高祖曰:“朕亦知之。
”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張攀鹹以贓污,虎子案之于法。
安等遣子弟上書,誣虎子南通賊虜。
高祖曰:“此其妄矣,朕度虎子必不然也。
”推案果虛。
乃下诏曰:“夫君臣體合,則功業可興;上下猜懼,則治道替矣。
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張攀鹹以貪惏獲罪,各遣子弟詣阙,告刺史虎子縱民通賊,妄稱無端。
安宜賜死,攀及子僧保鞭一百,配敦煌。
安息他生鞭一百。
可集州官兵民等,宣告行決。
塞彼輕狡之源,開此陳力之效。
”在州十一載,太和十五年卒,年五十一。
贈散騎常侍、鎮南将軍、相州刺史,谥曰文。
有六子。
長子世遵,襲爵,例降為侯。
景明中,為秦州刺史,稍遷左将軍。
卒,年四十二。
長子忱,字安民。
正光中,襲爵。
稍遷鎮南将軍、钜鹿太守、定州儀同開府谘議參軍、齊獻武王大行台左丞、中外府司馬。
出為殷州骠騎府長史。
武定五年,除鎮北将軍、北廣平太守。
為治暴虐,在因公事,一家之内并殺數人。
為民所訟,将緻之罪,遇患,卒于郡。
贈征西将軍、西兗州刺史。
忱弟安颢,武定末
達頭閑雅恭慎,太祖深器之。
卒,贈平南将軍、冀州刺史,谥曰悼。
野者少失父母,養于宗人利家。
及長,好學善射。
高宗初,召補羽林。
遷給事中,典民籍事,校計戶口,号為稱職。
賜爵順一陽一子。
野者少孤,父侯不襲,至是錫爵。
和平中,除平南将軍、并州刺史,進爵河東公。
轉太州刺史,在治有聲。
卒,年六十一。
贈散騎常侍、大将軍、并州刺史,谥曰簡。
子虎子,姿貌壯偉,明斷有父風。
年十三,入侍高宗。
太安中,遷内行長,典奏諸曹事。
當官正直,内外憚之。
及文明太後臨朝,出虎子為枋頭鎮将。
虎子素剛簡,為近臣所疾,因小餅黜為鎮門士。
及顯祖南巡,次于山一陽一。
虎子拜訴于路,曰:“臣昔事先帝,過沾重恩。
陛下在諒暗之日,臣橫罹非罪,自擯黜此蕃,已經多載,不悟今日得奉聖顔。
”遂流涕嗚咽。
顯祖曰:“卿先帝舊臣,久屈非所,良用怃然。
”诏虎子侍行,訪以政事,數十裡中,占對不絕。
時山東饑馑,盜賊競起。
相州民孫誨等五百餘人,稱虎子在鎮之日,土境清晏,訴乞虎子。
乃複除枋頭鎮将,即日之任。
至鎮,數州之地,一奸一徒屏迹。
顯祖玺書慰喻。
後除平南将軍、相州刺史。
顯祖崩,不行。
太和二年,襲爵。
三年,诏虎子督三将出壽春,與劉昶南讨。
四年,徐州民桓和等叛逆,屯于五固。
诏虎子為南征都副将,與尉元等讨平之。
以本将軍為彭城鎮将。
至鎮,雅得民和。
除開府、徐州刺史。
時州鎮戍兵,資絹自随,不入公庫,任其私用,常苦饑寒。
虎子上表曰:“臣聞金湯之固,非粟不守;韓白之勇,非糧不戰。
故自用兵以來,莫不先積聚,然後圖兼并者也。
今江左未賓,鲸鲵待戮,自不委粟彭城,以強豐沛,将何以拓定江關,掃一衡霍?竊惟在鎮之兵,不減數萬,資糧之絹,人十二匹,即自随身,用度無準,未及代下,不免饑寒。
論之于公,無毫厘之潤;語其利私,則橫費不足。
非所謂納民軌度,公私相益也。
徐州左右,水陸壤沃,清、汴通流,足盈激灌。
其中良田十萬餘頃。
若以兵絹市牛,分減戍卒,計其牛數,足得萬頭。
興力公田,必當大獲粟稻。
一歲之中,且給官食,半兵耘植,餘兵尚衆,且耕且守,不妨捍邊。
一年之收,過于十倍之絹;暫時之耕,足充數載之食。
于後兵資,唯須内庫,五稔之後,谷帛俱溢。
匪直戍士有豐飽之資,于國有吞敵之勢。
昔杜預田宛葉以平吳,充國耕西零以強漢。
臣雖識謝古人,任當邊守,庶竭塵露,有增山海。
”高祖納之。
又上疏曰:“臣聞先王建不易之軌,萬代承之;聖主垂不刊之制,千載共仰。
伏惟陛下道洽群生,恩齊造化,仁德所覃,迹超前哲。
遠崇古典,留意治方,革前王之弊法,申當今之宜用。
定貢賦之輕重,均品秩之厚薄,庶令百辟足以代耕,編戶享其餘畜。
巍乎煥焉,不可量也。
臣竊尋居邊之民,蒙化日淺,戎馬之所,資計素微。
小戶者一丁而已,計其征調之費,終歲乃有七缣。
去年征責不備,或有貨易田宅,質妻賣子,呻一吟道路,不可忍聞。
今淮南之人,思慕聖化,延頸企足,十室而九。
恐聞賦重,更懷進退。
非惟損皇風之盛,慮傷慕義之心。
且臣所居,與南連接,民情去就,實所谙知。
特宜寬省,以招未至。
其小郡太守,數戶而已。
一請止六尺絹,歲不滿匹。
既委邊捍,取其必死,邀之士重,何吝君輕?今班制已行,布之天下,不宜忤冒,以亂朝章。
但猥藉恩私,備位蕃嶽,憂責之地,敢不盡言。
”書奏,文明太皇太後令曰:“俸制已行,不可以小有不平,便虧通式。
” 在州戍兵,每歲交代,虎子必親自勞送。
喪者給其斂帛。
州内遭水,二麥不收,上表請貸民粟,民有車牛者,求詣東衮給之。
并如所奏,民得安堵。
高祖曾從容問秘書丞李彪曰:“卿頻使江南,徐州刺史政績何如?”彪曰:“綏邊布化,甚得其和。
”高祖曰:“朕亦知之。
”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張攀鹹以贓污,虎子案之于法。
安等遣子弟上書,誣虎子南通賊虜。
高祖曰:“此其妄矣,朕度虎子必不然也。
”推案果虛。
乃下诏曰:“夫君臣體合,則功業可興;上下猜懼,則治道替矣。
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張攀鹹以貪惏獲罪,各遣子弟詣阙,告刺史虎子縱民通賊,妄稱無端。
安宜賜死,攀及子僧保鞭一百,配敦煌。
安息他生鞭一百。
可集州官兵民等,宣告行決。
塞彼輕狡之源,開此陳力之效。
”在州十一載,太和十五年卒,年五十一。
贈散騎常侍、鎮南将軍、相州刺史,谥曰文。
有六子。
長子世遵,襲爵,例降為侯。
景明中,為秦州刺史,稍遷左将軍。
卒,年四十二。
長子忱,字安民。
正光中,襲爵。
稍遷鎮南将軍、钜鹿太守、定州儀同開府谘議參軍、齊獻武王大行台左丞、中外府司馬。
出為殷州骠騎府長史。
武定五年,除鎮北将軍、北廣平太守。
為治暴虐,在因公事,一家之内并殺數人。
為民所訟,将緻之罪,遇患,卒于郡。
贈征西将軍、西兗州刺史。
忱弟安颢,武定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