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0 列傳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直合。
安都将爲逆,遣報之,又遣人至瓜步迎接。
時右衛将軍柳光世亦與安都通謀,二人俱逃,攜安都諸子及家累席卷北奔。
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并皆同反。
明帝遣齊高帝率前将軍張永等北讨,所至奔散,斬薛索兒。
時武衛将軍王廣之領軍隸劉勉,攻殷琰于壽一陽一,道固部将傅靈越爲廣之軍人所禽,厲聲曰:“我傅靈越也。
汝得賊何不即殺。
”時生送詣勉,勉躬自一慰勞,诘其叛逆。
對曰:“九州唱義,豈獨在我。
”勉又問:“卿何不早歸天阙,乃逃命草間?”靈越曰:“薛公舉兵淮北,威震天下,不能專任智勇,委付子侄,緻敗之由,實在于此。
人生歸于一死,實無面求活。
”勉壯其意,送還建邺。
明帝欲加原宥,靈越辭對如一,終不回改,乃殺之。
靈越,清河人也。
子勳平定,安都遣别駕從事史畢衆一愛一、下邳太守王煥等奏啓事詣明帝歸款。
索兒之死也,安都使柳光世守下邳,至是亦率所領歸降。
帝以四方已平,欲示威于淮外,遣張永、沈攸之以重軍迎安都,懼不免罪,遂降魏。
深,安都從子也。
本名道深,避齊高帝偏諱改焉。
安都以彭城降魏,親族皆入北。
高帝鎮淮一陰一,深遁來,委身自結于高帝。
果乾有氣力。
宋元徽末,以軍功至骁騎将軍、軍主,封竟陵侯。
沈攸之之難,齊高帝入朝堂,豫章王嶷代守東府,使深領軍屯司徒右府,分備建邺。
袁粲據石頭,豫章王嶷夜登西門遙呼深,深驚起,率軍赴難。
高帝即位,除淮一陰一太守,尋爲直合将軍,轉太子左率。
武帝即位,遷左衛将軍。
隆昌元年,爲司州刺史、右将軍,卒。
鄧琬字元琰,豫章南昌人也。
父胤之,宋孝武征虜長史、光祿勳。
孝武起義初,琬爲南海太守,以弟瓊與臧質同逆遠徙,仍停廣州,久之得還。
曆位丹一陽一丞。
大明七年,車駕幸曆一陽一,追思在蕃之舊,擢琬爲給事黃門侍郎。
明年,出爲晉安王子勳鎮軍長史、尋一陽一内史,行江州事。
前廢帝以文帝、孝武并次居第三,以登極位。
子勳次第既同,深緻嫌疑,因何邁之謀,乃遣使齎藥賜死。
使至,子勳典簽謝道遇、主帥潘欣之、侍書褚靈嗣等馳以告琬,泣涕請計。
琬曰:“身南土寒士,蒙先帝殊恩,以一愛一子見托,當以死報效。
”景和元年冬,子勳戎服出聽事宣旨,欲舉兵,四坐未答。
錄事參軍陶亮曰:“請效死前驅。
”衆并奉旨。
會明帝定亂,進子勳号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令書至,諸佐史并喜造琬曰:“暴亂既除,殿下又開黃合,實爲公私大慶。
”琬以子勳次第居三,又以尋一陽一起事,有符孝武,理必萬克。
乃取令書投地曰:“殿下當開端門,黃合是吾徒事耳。
”衆并駭愕。
琬與陶亮等繕甲器,徵兵四方。
郢州刺史安陸王子綏、荊州刺史臨海王子顼、會稽太守尋一陽一王子房、雍州刺史袁顗、梁州刺史柳元怙、益州刺史蕭惠開、廣州刺史袁昙遠、徐州刺史薛安都、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湘州行一事何慧文、吳郡太守顧琛、吳興太守王昙生、晉陵太守袁标、義興太守劉延熙并同叛逆。
琬乃建牙于桑尾,傳檄建邺,購明帝萬戶侯,布絹二萬匹,金銀五百斤,其馀各有差。
明帝遣荊州典簽邵宰乘驿還江陵,經過襄一陽一。
袁顗馳書報琬,勸勿解甲,并奉勸子勳即僞位。
琬乃稱說符瑞,令顧昭之撰爲瑞命記。
造乘輿禦服,立宗廟,設壇場,矯作崇憲太後玺令,群僚上僞号于子勳。
泰始二年正月七日,即位于尋一陽一城。
改景和三年爲義嘉元年。
其日雲雨晦合,行禮忘稱萬歲。
取子勳所乘車除腳以爲辇,置僞殿之西,其夕有鸠栖其中,鴞集其幰,又有秃鶖鳥集城上。
拜安陸王子綏爲司徒,因雷電晦冥,震其黃合柱,鸱尾堕地。
又有鸱栖其帳上。
琬一性一鄙闇,貪吝過甚,财貨酒食,皆身自量校。
至是父子并賣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販賣,酣歌博弈,日夜不休。
賓客到門者,曆旬不得前。
内事悉委褚靈嗣等三人,群小競爲威福,士庶忿怨,内外離心矣。
明帝遣領軍将軍王玄谟領水軍南讨,吳興太守張永爲繼。
尚書下符:“奉诏以四王幼弱,不幸陷難,兵交之日,不得妄加侵犯。
若有一逼一損,誅翦無貸。
” 琬遣孫沖之等前鋒一萬據赭圻,沖之于道與子勳書,欲沿流挂帆,直取白下,請速遣陶亮衆軍相接,分據新亭。
亮本無幹略,聞建安王休仁自上,殷孝祖又至,不敢進。
及孝祖中流矢死,沈攸之代爲前鋒。
沖之謂陶亮曰:“孝祖枭将,一戰便死,天下事定矣,不須複戰。
便當直取京都。
”亮不從。
明帝遣員外散騎侍郎王道隆至赭圻督戰,衆軍奮擊,大破之。
琬又遣豫州刺史劉胡來屯鵲尾。
胡宿将,攸之等甚憚之。
胡鄉人蔡那、佼長生、張敬兒各領軍隸攸之在赭圻,胡因要那等共語。
安都将爲逆,遣報之,又遣人至瓜步迎接。
時右衛将軍柳光世亦與安都通謀,二人俱逃,攜安都諸子及家累席卷北奔。
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并皆同反。
明帝遣齊高帝率前将軍張永等北讨,所至奔散,斬薛索兒。
時武衛将軍王廣之領軍隸劉勉,攻殷琰于壽一陽一,道固部将傅靈越爲廣之軍人所禽,厲聲曰:“我傅靈越也。
汝得賊何不即殺。
”時生送詣勉,勉躬自一慰勞,诘其叛逆。
對曰:“九州唱義,豈獨在我。
”勉又問:“卿何不早歸天阙,乃逃命草間?”靈越曰:“薛公舉兵淮北,威震天下,不能專任智勇,委付子侄,緻敗之由,實在于此。
人生歸于一死,實無面求活。
”勉壯其意,送還建邺。
明帝欲加原宥,靈越辭對如一,終不回改,乃殺之。
靈越,清河人也。
子勳平定,安都遣别駕從事史畢衆一愛一、下邳太守王煥等奏啓事詣明帝歸款。
索兒之死也,安都使柳光世守下邳,至是亦率所領歸降。
帝以四方已平,欲示威于淮外,遣張永、沈攸之以重軍迎安都,懼不免罪,遂降魏。
深,安都從子也。
本名道深,避齊高帝偏諱改焉。
安都以彭城降魏,親族皆入北。
高帝鎮淮一陰一,深遁來,委身自結于高帝。
果乾有氣力。
宋元徽末,以軍功至骁騎将軍、軍主,封竟陵侯。
沈攸之之難,齊高帝入朝堂,豫章王嶷代守東府,使深領軍屯司徒右府,分備建邺。
袁粲據石頭,豫章王嶷夜登西門遙呼深,深驚起,率軍赴難。
高帝即位,除淮一陰一太守,尋爲直合将軍,轉太子左率。
武帝即位,遷左衛将軍。
隆昌元年,爲司州刺史、右将軍,卒。
鄧琬字元琰,豫章南昌人也。
父胤之,宋孝武征虜長史、光祿勳。
孝武起義初,琬爲南海太守,以弟瓊與臧質同逆遠徙,仍停廣州,久之得還。
曆位丹一陽一丞。
大明七年,車駕幸曆一陽一,追思在蕃之舊,擢琬爲給事黃門侍郎。
明年,出爲晉安王子勳鎮軍長史、尋一陽一内史,行江州事。
前廢帝以文帝、孝武并次居第三,以登極位。
子勳次第既同,深緻嫌疑,因何邁之謀,乃遣使齎藥賜死。
使至,子勳典簽謝道遇、主帥潘欣之、侍書褚靈嗣等馳以告琬,泣涕請計。
琬曰:“身南土寒士,蒙先帝殊恩,以一愛一子見托,當以死報效。
”景和元年冬,子勳戎服出聽事宣旨,欲舉兵,四坐未答。
錄事參軍陶亮曰:“請效死前驅。
”衆并奉旨。
會明帝定亂,進子勳号車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令書至,諸佐史并喜造琬曰:“暴亂既除,殿下又開黃合,實爲公私大慶。
”琬以子勳次第居三,又以尋一陽一起事,有符孝武,理必萬克。
乃取令書投地曰:“殿下當開端門,黃合是吾徒事耳。
”衆并駭愕。
琬與陶亮等繕甲器,徵兵四方。
郢州刺史安陸王子綏、荊州刺史臨海王子顼、會稽太守尋一陽一王子房、雍州刺史袁顗、梁州刺史柳元怙、益州刺史蕭惠開、廣州刺史袁昙遠、徐州刺史薛安都、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湘州行一事何慧文、吳郡太守顧琛、吳興太守王昙生、晉陵太守袁标、義興太守劉延熙并同叛逆。
琬乃建牙于桑尾,傳檄建邺,購明帝萬戶侯,布絹二萬匹,金銀五百斤,其馀各有差。
明帝遣荊州典簽邵宰乘驿還江陵,經過襄一陽一。
袁顗馳書報琬,勸勿解甲,并奉勸子勳即僞位。
琬乃稱說符瑞,令顧昭之撰爲瑞命記。
造乘輿禦服,立宗廟,設壇場,矯作崇憲太後玺令,群僚上僞号于子勳。
泰始二年正月七日,即位于尋一陽一城。
改景和三年爲義嘉元年。
其日雲雨晦合,行禮忘稱萬歲。
取子勳所乘車除腳以爲辇,置僞殿之西,其夕有鸠栖其中,鴞集其幰,又有秃鶖鳥集城上。
拜安陸王子綏爲司徒,因雷電晦冥,震其黃合柱,鸱尾堕地。
又有鸱栖其帳上。
琬一性一鄙闇,貪吝過甚,财貨酒食,皆身自量校。
至是父子并賣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販賣,酣歌博弈,日夜不休。
賓客到門者,曆旬不得前。
内事悉委褚靈嗣等三人,群小競爲威福,士庶忿怨,内外離心矣。
明帝遣領軍将軍王玄谟領水軍南讨,吳興太守張永爲繼。
若有一逼一損,誅翦無貸。
” 琬遣孫沖之等前鋒一萬據赭圻,沖之于道與子勳書,欲沿流挂帆,直取白下,請速遣陶亮衆軍相接,分據新亭。
亮本無幹略,聞建安王休仁自上,殷孝祖又至,不敢進。
及孝祖中流矢死,沈攸之代爲前鋒。
沖之謂陶亮曰:“孝祖枭将,一戰便死,天下事定矣,不須複戰。
便當直取京都。
”亮不從。
明帝遣員外散騎侍郎王道隆至赭圻督戰,衆軍奮擊,大破之。
琬又遣豫州刺史劉胡來屯鵲尾。
胡宿将,攸之等甚憚之。
胡鄉人蔡那、佼長生、張敬兒各領軍隸攸之在赭圻,胡因要那等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