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 【宋紀一百九】

關燈
推濮王子孫以為近屬,馀皆謂之同姓,緻使昌陵以後,寂寞無聞,奔迸藍縷,僅同民庶。

    恐祀豐于昵,仰違天監,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二聖所以未有回銮之期,強敵所以未有悔禍之意,中原所以未有息肩之時也。

    欲一望陛下于伯字行下,遴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視秩親王,使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退處籓服。

    更加廣選宣祖、太宗之裔材武可稱之人,升為南班以備環列。

    庶幾上尉在天之靈,下系人心之望。

    臣本書生,白首選調,垂二十年,今将告歸,不敢緘默。

    位卑言高,罪當萬死,惟陛下幸赦!”疏入,帝讀之,大為歎寤。

     壬午,權攢昭慈獻烈皇後于會稽縣之上皇村,神圍方百步,下宮深一丈五寸,明器止用鉛錫,置都監、巡檢各一員,衛卒百人,生日忌辰,旦望節序,排辦如天章閣之儀。

    改寶山證慈禅院為泰甯寺,專奉香火,賜田十頃。

    帝事昭慈皇後,備極考一愛一,故園陵儀範,率用母後臨朝之比焉。

     癸未,江淮招讨使張俊以大軍至瑞昌縣之丁家洲。

     初,俊被密旨并收李允文,恐其拒命,乃與神武後軍統制陳思恭謀之,思恭言允文兵尚衆,須以計取。

    會英州編管人汪若海自江東赴貶,行至撫州,允文以書招之。

    招讨使參議官湯東野,因引若海谒俊,俊曰:“君與李節制善,盍往說之與俱來,免盛夏提師至鄂”若海曰:“與來而少保誅之,則若海為賣友。

    ”俊曰:“以百口保之。

    ”若海先以書與允文曰:“張少保既破李成,欲移兵指武昌。

    若海言君無反狀,其屬曰:‘節制非朝命,且殺袁植與留四川綱運,非反而何!’惟少保言‘以百口相保’。

    今有三說:劉豫新立,君能引張用之衆,擒豫以取重賞,一也;或引衆西投宣撫司張樞密,既相辟,必為君白于朝,二也;信少保百口相保之言,三也。

    君勿恃張用之徒為強,彼見李成既破,皆已喪魄,若知朝廷怒君,必回戈相逐矣。

    ”允文感悟,乃舉其軍東下。

    俊因檄若海并招新除舒蕲鎮撫使張用,時用自鹹甯縣引兵趨分甯,為通泰鎮撫使嶽飛所一逼一逐,會俊于丁家洲。

    俊并将二軍,遣統制王偉護允文及參謀官滕膺赴行在。

     甲申,昭慈獻烈皇後神主還越州。

     戊子,帝谕大臣曰:“昨令廣選藝祖之後宗子二三歲者得四五人,資相皆非歧嶷,且令歸家,俟其至皇南選之。

    ”先是尚書右仆射範宗尹有造膝之請,帝曰:“藝祖以聖武定天下,而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闵。

    朕若不取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同知樞密院事李回曰“自昔人君,惟堯、舜能以天下與賢,惟藝祖不以大位私子,聖明獨斷,發于至誠。

    陛下遠慮,上合藝祖,實可昭格天命。

    ”帝曰:“此事亦不難行,隻是道理所在。

    朕止令于伯字行中選擇,庶昭穆順序。

    ”秦桧曰:“須擇宗室閨門有禮法者。

    ”帝曰:“當如此。

    ”簽書樞密院事富直柔曰:“宮中有可付托否?”帝曰:“朕已得之。

    若不先擇宮嫔,則可慮之事更多。

    ”宗尹曰:“陛下睿明,審慮如此,宗廟無疆之福。

    ”帝所指宮嫔,蓋張婕妤、吳才人也。

     初,安南賊吳忠,與其徒宋破壇、劉洞天作亂,聚衆數千人,焚上猶、南康等三縣,殺巡尉,進犯軍城,統制官張中彥、李山屢舉兵讨之,不克。

    是日,江南提點刑獄公事蘇恪,以從事郎田如鰲權南康縣丞,令與朝奉大夫、權通判魏彥杞往招捕。

    未幾,破壇為彥杞所殺,如鰲尋遣兵焚賊寨,殺洞天。

     壬辰,金賜昏德公、重昏侯時服各兩襲。

     是夏,金左副元帥宗翰,右監軍希尹,自雲中之白水泊,右副元帥宗輔,自燕山之望國崖避暑。

    山西漢民賂宗翰執蓋者素之,宗翰幾死。

     秋,七月,乙未朔,劉光世以枯稭生穗為瑞,奏之。

    帝曰:“歲豐,人不乏食,朝得賢輔佐,軍中有十萬鐵騎,乃可為瑞,此外不足信。

    朕在籓邸時,梁間有芝草,府官皆欲上聞,朕手自碎之,不欲生此奇怪事。

    ”輔臣歎服。

     庚子,朝議大夫、新知澧州吳革為潼川府路轉運副使。

    自置宣撫司後,四川監司以敕除者始此。

     诏通泰鎮撫使嶽飛一軍,權留洪州彈壓盜賊,以江淮招讨使張俊将班師也。

    遂以飛為神武右副軍統制。

     壬寅,複置翰林天文局、太史局學生,太史局五十人,天文局十人。

     丁未,太尉、兩浙西路安一撫大使、淮南、揚、楚等州宣撫使劉光世兼海泗安一撫使。

    時淮北之人歸附者甚衆,故命光世安輯之。

     殿中侍禦史章誼言:“聞邵青自太平州乘船,經由鎮江府、江一陰一軍,遂入平江之常熟縣,所至劫掠。

    劉光世以骁将銳兵而不能應時擒制,以邵青所乘皆舟楫,而光世皆平陸之兵故也。

    國家既憑大江以為險阻,而于舟師略不經意。

    今邵青小醜,光世大帥,乃敢越境深寇;使賊有大于此者,将何以禦之!臣聞古兵法,舟師有三等,其舟之大者為陳腳船,其次為戰船,其小者為傳令船。

    蓋置陳尚持重,故用大舟;出戰尚輕捷,故用其次;至于江海波濤之間,旗幟金鼓,難以麾召進退,故用小舟。

    由此觀之,凡舟之大小,皆可以為守戰之備,不必皆用大舟然後濟也。

    望于駐跸之地,置一水軍,帥以名将,計亦易辦。

    ”诏淮南宣撫措置。

    時青已移舟通州海門鎮,而行在未知也。

     己酉,昭慈獻烈皇後虞主往溫州太廟。

     乙卯,中書舍人林遹轉對,論:“金雖北去,安知不示弱以怠我師,候秋高馬肥,遣李成招集瀕淮饑民,呼吸群盜,侵轶江南,徐遣勁騎,由真、揚、福山搗虛浙右。

    願乘此時,聚衆積粟,蒐将閱士,以備防秋之計。

    今日之弊,在于舟不習戰,将不用命,财用殚匮,民食艱鮮,州縣以軍興為名而倍取無度。

    此乃腹心之深病,政事所當先;而盜賊、四裔,尚為病在四肢,可以漸去也。

    惟陛下與大臣汲汲講圖之。

    ” 初,五湖捕魚人夏甯,聚其徒為盜,後有衆千馀,專掠人以為食,郭仲威嘗招之,不應命,至是受劉光世招安。

    又有仲威馀一黨一出沒于淮南,亦受光世招安,皆令來長蘆俟舟以濟。

    甯等無食,半月之間複啖萬馀人,是日,始具舟迎之。

    由是江北鄉村愈覺凋殘矣。

     己未,昭慈獻烈皇後卒哭,命左監門衛大将軍士,即内中天章閣幾筵前行卒哭之祭。

    帝不視事,百官進名奉慰。

     辛酉,召江東安一撫大使兼知池州呂頤浩赴行在,欲代範宗尹也。

     是日,頤浩督諸将與張琪戰于饒州城外,大敗之。

    琪自徽州引兵犯饒州,衆号五萬。

    時頤浩自左蠡班師,帳下兵不滿萬,郡人一大恐。

    頤浩遣統制官巨師古招降之,琪許受招,誘師古入其營,遂薄城下。

    統制官、右武大夫、宣州觀察使閻臯,頤浩一愛一将也,方捕盜于宜黃,走檄呼之,會臯平盜而歸,星馳以赴。

    頤浩召諸統兵官姚端、崔邦弼、顔孝恭、郝晸等駐軍城外,皆令聽臯節制。

    端軍為左,邦弼軍為右,臯将中軍,頤浩自畫陳圖授之。

    琪兵至近郊,前軍将張俊失利,琪恃其衆,直犯中軍,臯力戰,而端、邦弼兩軍夾擊,遂大破之,追奔三十裡,殺賊甚衆。

    賊又别遣水軍分道自景德鎮來犯,頤浩遣統領官張慶以崔增馀衆禦之,琪遁去。

    是夜,其一愛一将姚興以所部詣巨師古降,琪遂走浮梁縣,複還徽州。

     癸亥,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範宗尹,充觀文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沿霄宮。

     宗尹既建讨論濫賞之議,士大夫僥幸者争排之。

    諸大将楊惟忠、劉光世、辛企宗兄弟皆嘗從童貫行軍,論者疑其亦當貶削。

    同知樞密院事李回,亦言宣和間任中書舍人以校正禦前文籍遷官,乞削秩罷政。

    帝曰:“宣和政事,恐不必一一皆非。

    人主留意文籍,自是美事,豈可與其他濫賞同科!”參知政事秦桧曰:“此法一行,濁流者稍加削奪,便比無過之人,誠為僥幸;清流者少挂吏議,即為辱甚大,不敢立朝,恐君子受弊。

    ”帝顧谕宗尹,宗尹曰:“此事如回者無幾,其它亦不足惜。

    ”遂降旨,侍從及館職兼領者罪。

    又诏,武臣濫賞,并免讨論,令尚書省榜谕。

    其日,壬子也。

     命既下,帝終以為濫。

    後二日,帝批:“朕不欲歸過君父,斂怨士夫,可日下寝罷。

    ”宗尹堅以為可行,即日求去。

    翼日,遂召直龍圖閣、新知台州沈與求赴行在。

    又一日,輔臣進呈,帝曰:“天下事不必堅執。

    至如人主有過,尚許言者極論,若遽沮遏,隻須人不進言,如此則于事有損。

    ”始,宗尹之建議也,桧力贊之,至是見帝意堅,反以此擠宗尹。

    又五日,诏驿召呂頤浩。

    次日,遂召翰林學士汪藻草宗尹免制曰:“日者輕用人言,妄裁官簿,以廟堂之尊而負天下之謗,以人主之孝而暴君親之非。

    朕方丁甯德意而申命于朝,汝乃廢格诏書而持必于下。

    ”宗尹入相逾一年。

     始,宗尹與辛道宗兄弟往來甚密,帝不樂之,及是遽罷。

    于是崇,觀以來濫賞,悉免讨論,但命吏部審量而已。

     八月,乙醜朔,诏奉安天章閣祖宗神禦于法濟院,以乘輿播越,神禦猶在舟中故也。

     丙寅,利州觀察使、湖東馬步軍副總管孔彥舟為蕲黃鎮撫使兼知黃州,用張俊奏也。

    時彥舟在鄂州,舟多糧富,俊恐其盤據要地,故奏用之。

     拱衛大夫、相州防禦使、新除舒蕲鎮撫使張用,有衆五萬在瑞昌。

    後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