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五 【宋紀一百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光之所奏,較然可行。
若便集衆,徒為紛紛。
”頤浩乃請以尚書左右仆射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門下、中書侍郎并為參知政事,尚書左右丞并減罷。
自元豐改官制,肇三省,凡軍國事,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尚書承而行之,三省皆不置長官,以左右仆射兼兩省侍郎。
二相既分班進呈,自是首相不複與朝廷議論。
宣仁後垂簾,大臣覺其不便,始請三省合班奏事,分省治事,曆紹聖至崇甯,皆不能改。
議者謂門下相既同進呈公事,則不應自駁已行之命,是東省之職可廢也。
及是帝納頤浩等言,始合三省為一,始祖宗之故。
宰相呂頤浩、知樞密院事張浚言:“今天下多事,宜命庶僚各舉内外官及布衣隐士材堪大用之才,擢為輔弼,協濟大功。
”诏行在職官各舉所知以聞。
權罷秘書省,廢翰林天文局,并宗正寺歸太常,省太府、司農寺歸戶部,鴻胪、光祿寺、國子監歸禮部,衛尉寺歸兵部,太仆寺歸駕部,少府、将作、軍器監歸工部,皆以軍興并省也。
秘書少監方訚罷為秘閣修撰、知台州,其馀丞、郎、著作、正字十馀人,皆出守或奉祠而去。
于是館、學、寺、監盡廢,士人外召而至者,率以尚書郎處之,郎選始輕矣。
減尚書六曹吏,自主事至守當官凡四等,定為九百二十人。
吏部七司,三百五十九;戶部五司,二百八十八;禮部四司,五十六;兵部四司,一百三十五;刑部四司,六十三;工部四司,一十九;其分案總為一百七十有三。
苗傅犯衢州,守臣胡唐老據城拒之。
大雨雹,城上夭石俱發,不克攻,遂引去。
辛酉,武泰軍節度使、知大宗正事仲綜,請自江甯府移司虔州,許之。
未幾,仲綜薨,追封平原郡王。
癸亥,喬仲福、王德至衢州。
丙寅,诏:“諸路靖勝軍并撥隸禦營右軍都統制張浚。
” 苗傅犯常山縣。
丁卯,帝發杭州,留簽書樞密院事鄭衛皇太後。
丁卯,禦營左軍都統制韓世忠請身往讨賊。
以世忠為江浙制置使,自衢、信追擊之。
世忠入辭,請曰:“臣當撲滅二賊,未審聖意欲生得之耶,或函首以獻也?”帝曰:“殺之足矣。
”世忠曰:“臣誓生緻之,顯戮都市,為宗社刷恥。
”時衛士宋金剛、張小眼者,号有膂力,世忠乞以行,欲使護俘來上。
帝壯之,酌巨觥以餞世忠。
戊辰,苗傅犯玉山縣。
辛未,苗傅屯沙奚鎮,統制官喬仲福、王德乘間入信州。
會統制官巨師古自江東讨賊還,與仲福會,傅未至信州十裡,聞官軍在彼,遂還屯衢、信之間。
壬申,立皇子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魏國公帟為皇太子。
丙子,初定兩省吏額,自錄事至守當官分五等,凡二百三十八人。
中書省六分,門下省四分;其分房十有四,大凡六房外,又有制敕庫及班簿、章奏、知雜、催驅、開拆、賞功等房,而刑房分上下,諸吏守阙者百五十人,其馀為正額。
丁醜,初定尚為省自都事而下凡二百二十四,其間守阙如兩省之數,分房十、自吏、戶、工、刑之外,有監印、奏鈔、知雜、開拆等房及制敕庫,後又增催驅三省、催驅六曹、禦史刑、封樁戶、營田工等房,通舊為十有五。
是月,禦營平寇前将軍範瓊自壽春渡淮,遣卒五人之廬州,從安一撫使胡舜陟責贍軍錢帛,舜陟執殺之,遣一騎還報,谕之曰:“将軍受命北讨,今棄而南,自為寇,吾豈竭生靈膏血以為汝資!宜急去,不然,将厲兵與将軍周旋于城下,必盡殺乃止!”瓊乃止。
舜陟又檄諸郡勿給其糧,瓊遂自光、蕲渡江,引兵之洪州屯駐。
五月,戊寅朔,帝次常州。
诏知樞密院事兼禦營副使張浚為宣撫處置使,以川、陝、京西、湖南、湖北路為所部。
初,上問浚以方今大計,浚請身任陝、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與韓世忠鎮淮東,令呂頤浩扈駕來武昌,張俊、劉光世從行,庶與秦、川首尾相應,帝然之。
監登聞檢院汪若海亦曰:“天下若常山蛇勢,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将圖恢複,必在川、陝。
”議遂決。
始,除浚招讨使,左司員外郎兼權中書舍人李正民言:“川、陝吾境,不當以招讨名,請用唐裴度故事。
”帝是其言,浚乃改命。
帝許浚便宜黜陟,親作诏賜之。
右司谏袁植言:“前宰相黃潛善、汪伯彥,國之一奸一賊,其罪不在王黼、蔡攸之下,且怙一寵一擅權,蔽賢嫉能,登相府曾未逾年,三分天下幾失其二。
釋而不誅,奈宗廟社稷何!望檻送二人,斬之都市,以崇國體。
”诏責授鎮東軍節度副使、英州安置黃潛善降充江州一團一練副使,責授秘書少監、永州居住汪伯彥降充甯遠軍節度副使,并即其州安置。
韓世忠引兵發杭州。
庚辰,江、浙制置使周望引兵至衢州,而苗傅與其徒犯江山縣。
傅之行也,常以王鈞甫、馬柔吉将赤心隊為先鋒,去大軍十裡而屯。
時帝命諸将,以罪止傅兄弟及劉正彥、鈞甫、柔吉、張逵,馀皆罔治。
赤心軍士聞诏寬大,乃叛傅,鈞甫遂焚河梁以斷其路,率赤心之衆降于望。
望使人受降書,未成,其前軍統領、右武大夫、歸州防禦使張翼等七人,謂鈞甫反覆,斬鈞甫及柔吉首以降,賊一黨一大懼。
诏以翼為翊衛大夫、溫州觀察使,諸将趙秉淵、楊忠憫,歸朝官趙棫、趙休,并進三官,仍以棫、休為直秘閣。
秉淵,易縣人,宣和末,殺契丹廋軍,以城來降。
忠憫,其先榆次人也。
苗傅等聞韓世忠且至,遂引後趨信州。
世忠聞之,恐其滋蔓閩、廣,乃自浦城捷出以邀之。
辛巳,帝次鎮江府。
翰林學士滕康請命有司祭陳東之墓,禦筆令守臣并張悫緻祭。
帝谕執政,以悫古之遺直,東忠谏而死,皆厚恤其家焉。
乙酉,帝至江甯府,駐神霄宮,改江甯府為建康府。
起複朝散郎洪晧為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充大金通問使。
初,議遣人使金,張浚因薦晧;呂頤浩召與語,大悅。
俄诏賜對,時晧方墨衰绖,頤浩脫巾衣服之。
既對,帝以國步艱難,兩宮遠狩為憂。
晧極言:“天道好還,金人安能久據中土!此正《春秋》邲、鄢之役,天其或者警晉訓楚也。
”帝悅,晉晧五官,擢待制,而以武功郎龔璹為右武大夫、假明州觀察使,副之。
帝遣左副元帥宗翰書,稱:“宋康王構謹緻書元帥閤下:願用正朔,比于籓臣。
”上令晧與宰執議國書,晧欲有所易,頤浩不樂,遂罷遷官之命。
潰卒硃海,有衆數千人,入定遠縣界,知縣事魏孝友率兵至永康鎮,迓海請戰,海曰:“我假道而過,秋毫不敢犯,尚何與公戰乎!”孝友不從,以兵擊之。
海怒,與戰,民兵皆潰。
海執孝友至縣,殺之。
苗傅寇浦城縣。
時禦營副使司前軍統制王德,既殺江、浙制置司裨将陳彥章,欲與制置使韓世忠戰,世忠曰:“苗、劉未平,若與之戰,乃是更生一敵,不如避之。
” 夜,世忠将至浦城北十裡,與傅、正彥遇于渙梁驿。
正彥屯溪北,傅屯溪南,跨溪據險設伏,相約為應。
世忠率諸軍力戰,骁将李忠信、趙竭節恃勇陷陳,右軍統制官馬彥溥馳救,死之。
賊乘勝至中軍,世忠瞋目大呼,挺矛而入,正彥望見,失聲曰:“吾以為王德,乃韓将軍也!”正彥少卻,世忠揮兵以進。
正彥墜馬,世忠生擒之,盡得其金帛子女。
傅棄軍遁去。
苗瑀收馀卒得千六百人,進破劍川縣,又犯虔州。
事聞,再贈彥溥武成軍節度使,谥忠壯。
先是朝散郎劉晏在正彥軍中,傅使統赤心隊,晏謂其
若便集衆,徒為紛紛。
”頤浩乃請以尚書左右仆射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門下、中書侍郎并為參知政事,尚書左右丞并減罷。
自元豐改官制,肇三省,凡軍國事,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尚書承而行之,三省皆不置長官,以左右仆射兼兩省侍郎。
二相既分班進呈,自是首相不複與朝廷議論。
宣仁後垂簾,大臣覺其不便,始請三省合班奏事,分省治事,曆紹聖至崇甯,皆不能改。
議者謂門下相既同進呈公事,則不應自駁已行之命,是東省之職可廢也。
及是帝納頤浩等言,始合三省為一,始祖宗之故。
宰相呂頤浩、知樞密院事張浚言:“今天下多事,宜命庶僚各舉内外官及布衣隐士材堪大用之才,擢為輔弼,協濟大功。
”诏行在職官各舉所知以聞。
權罷秘書省,廢翰林天文局,并宗正寺歸太常,省太府、司農寺歸戶部,鴻胪、光祿寺、國子監歸禮部,衛尉寺歸兵部,太仆寺歸駕部,少府、将作、軍器監歸工部,皆以軍興并省也。
秘書少監方訚罷為秘閣修撰、知台州,其馀丞、郎、著作、正字十馀人,皆出守或奉祠而去。
于是館、學、寺、監盡廢,士人外召而至者,率以尚書郎處之,郎選始輕矣。
減尚書六曹吏,自主事至守當官凡四等,定為九百二十人。
吏部七司,三百五十九;戶部五司,二百八十八;禮部四司,五十六;兵部四司,一百三十五;刑部四司,六十三;工部四司,一十九;其分案總為一百七十有三。
苗傅犯衢州,守臣胡唐老據城拒之。
大雨雹,城上夭石俱發,不克攻,遂引去。
辛酉,武泰軍節度使、知大宗正事仲綜,請自江甯府移司虔州,許之。
未幾,仲綜薨,追封平原郡王。
癸亥,喬仲福、王德至衢州。
丙寅,诏:“諸路靖勝軍并撥隸禦營右軍都統制張浚。
” 苗傅犯常山縣。
丁卯,帝發杭州,留簽書樞密院事鄭衛皇太後。
丁卯,禦營左軍都統制韓世忠請身往讨賊。
以世忠為江浙制置使,自衢、信追擊之。
世忠入辭,請曰:“臣當撲滅二賊,未審聖意欲生得之耶,或函首以獻也?”帝曰:“殺之足矣。
”世忠曰:“臣誓生緻之,顯戮都市,為宗社刷恥。
”時衛士宋金剛、張小眼者,号有膂力,世忠乞以行,欲使護俘來上。
帝壯之,酌巨觥以餞世忠。
戊辰,苗傅犯玉山縣。
辛未,苗傅屯沙奚鎮,統制官喬仲福、王德乘間入信州。
會統制官巨師古自江東讨賊還,與仲福會,傅未至信州十裡,聞官軍在彼,遂還屯衢、信之間。
壬申,立皇子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魏國公帟為皇太子。
丙子,初定兩省吏額,自錄事至守當官分五等,凡二百三十八人。
中書省六分,門下省四分;其分房十有四,大凡六房外,又有制敕庫及班簿、章奏、知雜、催驅、開拆、賞功等房,而刑房分上下,諸吏守阙者百五十人,其馀為正額。
丁醜,初定尚為省自都事而下凡二百二十四,其間守阙如兩省之數,分房十、自吏、戶、工、刑之外,有監印、奏鈔、知雜、開拆等房及制敕庫,後又增催驅三省、催驅六曹、禦史刑、封樁戶、營田工等房,通舊為十有五。
是月,禦營平寇前将軍範瓊自壽春渡淮,遣卒五人之廬州,從安一撫使胡舜陟責贍軍錢帛,舜陟執殺之,遣一騎還報,谕之曰:“将軍受命北讨,今棄而南,自為寇,吾豈竭生靈膏血以為汝資!宜急去,不然,将厲兵與将軍周旋于城下,必盡殺乃止!”瓊乃止。
舜陟又檄諸郡勿給其糧,瓊遂自光、蕲渡江,引兵之洪州屯駐。
五月,戊寅朔,帝次常州。
诏知樞密院事兼禦營副使張浚為宣撫處置使,以川、陝、京西、湖南、湖北路為所部。
初,上問浚以方今大計,浚請身任陝、蜀之事,置司秦、川,而别委大臣與韓世忠鎮淮東,令呂頤浩扈駕來武昌,張俊、劉光世從行,庶與秦、川首尾相應,帝然之。
監登聞檢院汪若海亦曰:“天下若常山蛇勢,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将圖恢複,必在川、陝。
”議遂決。
始,除浚招讨使,左司員外郎兼權中書舍人李正民言:“川、陝吾境,不當以招讨名,請用唐裴度故事。
”帝是其言,浚乃改命。
帝許浚便宜黜陟,親作诏賜之。
右司谏袁植言:“前宰相黃潛善、汪伯彥,國之一奸一賊,其罪不在王黼、蔡攸之下,且怙一寵一擅權,蔽賢嫉能,登相府曾未逾年,三分天下幾失其二。
釋而不誅,奈宗廟社稷何!望檻送二人,斬之都市,以崇國體。
”诏責授鎮東軍節度副使、英州安置黃潛善降充江州一團一練副使,責授秘書少監、永州居住汪伯彥降充甯遠軍節度副使,并即其州安置。
韓世忠引兵發杭州。
庚辰,江、浙制置使周望引兵至衢州,而苗傅與其徒犯江山縣。
傅之行也,常以王鈞甫、馬柔吉将赤心隊為先鋒,去大軍十裡而屯。
時帝命諸将,以罪止傅兄弟及劉正彥、鈞甫、柔吉、張逵,馀皆罔治。
赤心軍士聞诏寬大,乃叛傅,鈞甫遂焚河梁以斷其路,率赤心之衆降于望。
望使人受降書,未成,其前軍統領、右武大夫、歸州防禦使張翼等七人,謂鈞甫反覆,斬鈞甫及柔吉首以降,賊一黨一大懼。
诏以翼為翊衛大夫、溫州觀察使,諸将趙秉淵、楊忠憫,歸朝官趙棫、趙休,并進三官,仍以棫、休為直秘閣。
秉淵,易縣人,宣和末,殺契丹廋軍,以城來降。
忠憫,其先榆次人也。
苗傅等聞韓世忠且至,遂引後趨信州。
世忠聞之,恐其滋蔓閩、廣,乃自浦城捷出以邀之。
辛巳,帝次鎮江府。
翰林學士滕康請命有司祭陳東之墓,禦筆令守臣并張悫緻祭。
帝谕執政,以悫古之遺直,東忠谏而死,皆厚恤其家焉。
乙酉,帝至江甯府,駐神霄宮,改江甯府為建康府。
起複朝散郎洪晧為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充大金通問使。
初,議遣人使金,張浚因薦晧;呂頤浩召與語,大悅。
俄诏賜對,時晧方墨衰绖,頤浩脫巾衣服之。
既對,帝以國步艱難,兩宮遠狩為憂。
晧極言:“天道好還,金人安能久據中土!此正《春秋》邲、鄢之役,天其或者警晉訓楚也。
”帝悅,晉晧五官,擢待制,而以武功郎龔璹為右武大夫、假明州觀察使,副之。
帝遣左副元帥宗翰書,稱:“宋康王構謹緻書元帥閤下:願用正朔,比于籓臣。
”上令晧與宰執議國書,晧欲有所易,頤浩不樂,遂罷遷官之命。
潰卒硃海,有衆數千人,入定遠縣界,知縣事魏孝友率兵至永康鎮,迓海請戰,海曰:“我假道而過,秋毫不敢犯,尚何與公戰乎!”孝友不從,以兵擊之。
海怒,與戰,民兵皆潰。
海執孝友至縣,殺之。
苗傅寇浦城縣。
時禦營副使司前軍統制王德,既殺江、浙制置司裨将陳彥章,欲與制置使韓世忠戰,世忠曰:“苗、劉未平,若與之戰,乃是更生一敵,不如避之。
” 夜,世忠将至浦城北十裡,與傅、正彥遇于渙梁驿。
正彥屯溪北,傅屯溪南,跨溪據險設伏,相約為應。
世忠率諸軍力戰,骁将李忠信、趙竭節恃勇陷陳,右軍統制官馬彥溥馳救,死之。
賊乘勝至中軍,世忠瞋目大呼,挺矛而入,正彥望見,失聲曰:“吾以為王德,乃韓将軍也!”正彥少卻,世忠揮兵以進。
正彥墜馬,世忠生擒之,盡得其金帛子女。
傅棄軍遁去。
苗瑀收馀卒得千六百人,進破劍川縣,又犯虔州。
事聞,再贈彥溥武成軍節度使,谥忠壯。
先是朝散郎劉晏在正彥軍中,傅使統赤心隊,晏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