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十 【宋紀七十】

關燈
辭。

    問以所聞,俠曰:“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數事,與邊鄙用兵,在俠心不能無區區也。

    ”安石不答。

    俠退,不複見,但數以書言法之為民害者。

    久之,監安上門。

    安石雖不悅,猶使其子雱來,語以試法。

    方置修經局,又欲辟為檢讨,命其客黎東美谕意。

    俠曰:“讀書無幾,不足以辱檢讨。

    所以來,求執經相君門下耳。

    而相君發言持論,無非以官爵為先,所以待士者亦淺矣。

    果欲援俠而成就之,取其所獻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進而無愧,不亦善乎!”是時,免行法出,人以為苦,雖負水、拾發、擔粥、提茶之屬,非納錢者不得販鬻。

    稅務索市利錢,其末或重于本,商人至以死争,如是者不一。

    俠因東美列其事。

    未幾,诏小夫負販者免征,商之重者,日損其七,它皆無所行。

     至是大旱,東北流民,扶攜塞道,羸瘠愁苦,身無完衣,并城民買麻糁麥面合米為糜,或茹木實草根,至身被鎖械,而負瓦揭木,賣以償官,累累不絕。

    俠知安石不可谏,乃繪所見為圖,具疏詣閤門,不納,遂稱密急,發馬遞,上之銀台司。

    其略曰:“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麥苗焦枯,五種不入,群情懼死。

    方春斬伐,竭澤而漁,草木魚鼈,亦莫生遂。

    災患之來,莫知或禦。

    願陛下開倉廪,赈貧乏,取有司掊克不道之政,一切罷去,冀下召和氣,上應天心,延萬姓垂死之命。

    今台谏充位,左右輔弼,又皆貪猥近利,使夫抱道懷識之士,皆不欲與之言。

    陛下以爵祿名一器駕馭天下忠賢,而使人如此,甚非宗廟社稷之福也。

    竊聞南征北伐者,皆以其勝捷之勢,山川之形,為圖來獻,料無一人以天下之民質妻鬻子、斬桑壞舍、流離逃散、皇皇不給之狀,圖以上聞者。

    臣謹按安上門逐日所見,繪成一圖,百不及一,但經聖覽,亦可流涕,況于千萬裡之外,有甚于此者哉!陛下觀臣之圖,行臣之言,十日不寸,即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 疏奏,帝反複觀圖,長籲數四,袖以入内。

    是久,寝不能寐。

    冀日,癸酉,遂命開封體放免行錢,三司察市易,司農發常平倉,三衙具熙、河所用兵,諸路上民物流散之故,青苗、免役,權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罷,凡十有八事,民間歡叫相賀。

    是日,果雨。

     甲戌,輔臣入賀。

    帝出俠圖及疏示輔臣,且責之,皆再拜謝,外間始知所行之由。

    群一奸一切齒,遂以俠付禦史獄,治其擅發馬遞罪。

    呂惠卿、鄧绾言于帝曰:“陛下數年以來,忘寝與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賜,一旦用狂夫之言,罷廢殆盡,豈不惜哉!”相與環泣于帝前。

    于是新法一切如故,惟方田暫罷。

     河州之被圍也。

    王韶自京師還,至興平,聞之,乃與李憲日夜馳至熙州。

    熙方城守,韶命撤之,選兵得二萬。

    諸将欲趨河州,韶曰:“賊所以圍城者,恃有外援也。

    今知救至,必設伏待我。

    且新勝氣銳,未可與争,當出其不意以攻其所恃,所謂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也。

    ”乃直趨定羌城。

    乙亥,破四蕃結河川族,斷夏國通路,進臨甯河,分命偏将入南山。

    瑪爾戬知有援,拔栅去。

     初,景思立覆軍,賊勢複振,而京師風霾旱災相仍,議者欲棄河湟,帝數遣中使戒韶持重勿出。

    及是捷聞,乃大喜,賜诏嘉之。

     丙子,禦殿,複膳。

    求言诏下,判西京禦史台司馬光讀之感泣,欲默不忍,乃複上疏曰;“方今朝之阙政,其大者有六而已:一曰廣散青苗錢,使民負債日重,而縣官無所得;二曰免上戶之役,斂下戶之錢,以養浮一浪一之人;三曰置市易司,與細民争利,而實耗散官物;四曰中國未治而侵擾四夷,得少失多;五曰一團一練保甲,教習兇器以疲擾農民;六曰信狂狡之人,妄興水利,勞民費财。

    若其它瑣瑣米鹽之事,皆不足為陛下道也。

    ”知青州滕甫言:“新法之害民者,陛下既知之矣。

    但一下手诏,自熙甯二年以來所行新法,有不便者悉罷之,則民氣和而天意解矣。

    ”皆不聽。

     己卯,以高遵裕為岷州一團一練使。

     甲申,诏:“邊兵死事無子孫者,廪其親屬終身。

    ” 王韶還熙州,以兵循西山,繞山踏白城後,焚賊八千帳,斬首七十馀級。

    瑪爾戬窮蹙,乙酉,率酋長八十馀人詣軍門降。

     是日,雨雹。

     丙戌,王安石罷;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韓绛複同平章事,翰林學士呂惠卿為右谏議大夫、參知政事。

     安石秉政五年,更法度,開邊疆,老成正士,廢黜殆盡,儇慧巧佞,超進用事,天下怨之,而帝倚任益專。

    一日,侍太後至太皇太後宮,太皇太後語帝曰:“祖宗法度,不宜輕改,吾聞民甚苦青苗、助役,宜罷之。

    ”帝曰:“此所以利民,非苦之也。

    ”太皇太後曰:“王安石誠有才學,然怨之者甚衆,欲保全之,不若暫出之于外。

    ”帝曰:“群臣惟安石為國家當事。

    ”時帝弟岐王颢在側,因進曰:“太皇太後之言,至言也,不可不思。

    ”帝怒曰:“是我敗壞天下邪?汝自為之!”颢泣曰:“何至是!”皆不樂而罷。

    久之,太後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奈何?”帝始疑之。

    及鄭俠疏進,安石不自安,求去位,帝再四慰留,欲處以師傅之官。

    安石不可,願得便郡,乃以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江甯府。

    呂惠卿使其一黨一變姓名投匦留之,安石感其意,因乞韓绛代己而惠卿佐之,帝從其請。

    二人守其成規不少失,時号绛為“傳法沙門”,惠卿為“護法善神。

    ” 以南江蠻懿州地置沅州。

     己醜,诏曰:“朕度時之宜,造為法令,已行之效,固亦可見。

    吏有不能奉承,然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