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曰子階。
壇上設二黃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東南面曰【太祖皇帝】。
惟兩矮案上設禮料。
有登歌道士十餘人,列鐘磬二架,餘歌色及琴瑟之類,三五執事人而已。
壇前設宮架樂,前列編鐘玉磬。
其架有如常樂,方響增其高大。
編鐘形稍螴,上下兩層,挂之架,兩角綴以流蘇。
玉磬狀如曲尺,系其曲尖處,亦架之,上下兩層挂之。
次列數架大鼓,或三或五,用木穿貫,立於架座上。
又有大鐘,曰景鐘,曰節鼓。
有琴而長者,如筝而大者,截竹如箫管,兩頭存節而橫吹者,有土燒成如圓彈而開竅者,如笙而大者,如箫而增其管者。
有歌者,其聲清亮,非鄭、衛之比。
宮架前立兩竿,樂工皆裹介帻如籠巾,绯寬衫,勒帛。
二舞者,頂紫色冠,上有一橫闆,皂服朱裙履。
樂作,初則文舞,皆手執一紫囊,盛一笛管結帶。
武舞,一手執短松,一手執小牌,比文舞加數人,擊銅铙響環,又擊如銅竈突者。
又兩人共攜一銅甕就地擊者。
舞者如擊刺,如乘雲,如分手,皆舞容矣。
樂作,先擊籾,以木為之,如方壺,畫山水之狀,每奏樂擊之,内外共九下,樂止則擊敔,如伏虎,脊上如鋸齒,一曲終,以破竹刮之。
禮直官奏請駕登壇,前導官皆躬身,側引至壇止,惟大禮使登之,先正北一位拜,跪酒,殿中監東向一拜,進爵盞;再拜,興;複詣正東一位,才登壇而宮架聲止,則壇上樂作。
降壇則宮架樂複作。
武舞上,複歸小次。
亞獻終,獻上亦如前儀。
當時燕越王為亞終獻也。
第二次登壇,樂作如初,跪酒畢,中書舍人讀冊,左右兩人舉冊而跪讀。
降壇複歸小次,亞終獻如前。
再登壇,進玉爵盞,皇帝飲福矣。
亞終獻畢,降壇,駕小次前立,則壇上禮料币帛玉冊,由酉階而下。
南門外去壇百餘步,有燎爐,高丈許,諸物上台,一人點唱入爐焚之。
壇三層,回踏道之間,有十二龛,祭十二宮神。
内外祭百星。
執事與陪祠官皆面北立班。
宮架樂罷,鼓吹未作,外内數十萬衆肅然,惟聞輕風環佩之一聲。
一贊者喝曰:【贊一拜!】皆拜,禮畢。
郊畢駕回 駕自小次祭服還大次,惟近侍椽燭二百餘條,列成圍子,至大次更服衮冕,登大安辇,辇如玉辂而大,無輪,四垂大帶。
辇官服色,亦如挾路者。
才升辇,教坊在外東西排列,鈞容直先奏樂,一甲士舞一曲破訖,教坊進口号,樂作,諸軍隊伍鼓吹,皆動聲震天地。
回青城,天色未曉,百官常服入賀。
賜茶酒畢,而法駕儀仗鐵騎,鼓吹入南薰門。
禦路數十裡之間,起居幕次,貴家看棚,華彩鱗砌,略無空閑去處。
下赦 車駕登宣德樓,樓前立大旗數口,内一口大者,與宣德樓齊,謂之【蓋天旗】。
旗立禦路中心不動。
次一口稍小,随駕立,謂之【次黃龍】。
青城、太廟,随逐立之,俗亦呼為【蓋天旗】。
亦設宮架,樂作,須臾,擊柝之一聲,旋立雞竿,約高十數丈,竿尖有一大木盤,上有金雞,口銜紅幡子,書【皇帝萬歲】字。
盤底有彩索四條垂下,有四紅巾者争先緣索而上,捷得金雞紅幡,則山呼謝恩訖。
樓上以紅綿索通門下一彩樓上,有金鳳銜赦而下,至彩樓上,而通事舍人得赦宣讀。
開封府大理寺排列罪人在樓前,罪人皆绯縫黃布衫,獄吏皆簪花鮮潔,聞鼓聲,疏枷放去,各山呼謝恩訖,樓下鈞容直樂作,雜劇舞旋,禦龍直裝神鬼,斲真刀倬刀。
樓上百官賜茶酒,諸班直呈拽馬隊,六軍歸營,至日晡時禮畢。
駕還詣諸宮行謝 駕還内,擇日詣景靈東西宮行恭謝之禮三日。
第三日畢,即遊幸别宮觀或大臣私第。
是月賣餈糕、鹑兔方盛。
十二月 十二月,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勃荷、胡桃、澤州饧。
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
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
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臘日,寺院送面油與門徒,卻入疏教化上元燈油錢。
闾巷家家互相遺送。
是月景龍門預賞元夕於寶箓宮,一方燈火繁盛。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竈馬於竈上。
以酒糟塗抹竈門,謂之【醉司命】。
夜於牀底點燈,謂之【照虛耗】。
此月雖無節序,而豪貴之家,遇雪即開筵,塑雪獅,裝雪燈,以會親舊。
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锺馗、桃闆、桃符,及财門鈍驢、回頭鹿馬之行帖子。
賣乾茄瓠、馬牙菜、膠牙饧之類,以備除夜之用。
自入此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火,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
除夕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儀,并用皇城親事官。
諸班直戴假面,繡書色衣,執金槍龍旗。
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副金鍜銅甲裝将軍。
用鎮殿将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
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
又裝锺馗、小妹、土地、竈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
士庶之家,圍爐一團一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凡大禮與禁中節次,但嘗見習按,又不知果為如何,不無脫略,或改而正之,則幸甚。
壇上設二黃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東南面曰【太祖皇帝】。
惟兩矮案上設禮料。
有登歌道士十餘人,列鐘磬二架,餘歌色及琴瑟之類,三五執事人而已。
壇前設宮架樂,前列編鐘玉磬。
其架有如常樂,方響增其高大。
編鐘形稍螴,上下兩層,挂之架,兩角綴以流蘇。
玉磬狀如曲尺,系其曲尖處,亦架之,上下兩層挂之。
次列數架大鼓,或三或五,用木穿貫,立於架座上。
又有大鐘,曰景鐘,曰節鼓。
有琴而長者,如筝而大者,截竹如箫管,兩頭存節而橫吹者,有土燒成如圓彈而開竅者,如笙而大者,如箫而增其管者。
有歌者,其聲清亮,非鄭、衛之比。
宮架前立兩竿,樂工皆裹介帻如籠巾,绯寬衫,勒帛。
二舞者,頂紫色冠,上有一橫闆,皂服朱裙履。
樂作,初則文舞,皆手執一紫囊,盛一笛管結帶。
武舞,一手執短松,一手執小牌,比文舞加數人,擊銅铙響環,又擊如銅竈突者。
又兩人共攜一銅甕就地擊者。
舞者如擊刺,如乘雲,如分手,皆舞容矣。
樂作,先擊籾,以木為之,如方壺,畫山水之狀,每奏樂擊之,内外共九下,樂止則擊敔,如伏虎,脊上如鋸齒,一曲終,以破竹刮之。
禮直官奏請駕登壇,前導官皆躬身,側引至壇止,惟大禮使登之,先正北一位拜,跪酒,殿中監東向一拜,進爵盞;再拜,興;複詣正東一位,才登壇而宮架聲止,則壇上樂作。
降壇則宮架樂複作。
武舞上,複歸小次。
亞獻終,獻上亦如前儀。
當時燕越王為亞終獻也。
第二次登壇,樂作如初,跪酒畢,中書舍人讀冊,左右兩人舉冊而跪讀。
降壇複歸小次,亞終獻如前。
再登壇,進玉爵盞,皇帝飲福矣。
亞終獻畢,降壇,駕小次前立,則壇上禮料币帛玉冊,由酉階而下。
南門外去壇百餘步,有燎爐,高丈許,諸物上台,一人點唱入爐焚之。
壇三層,回踏道之間,有十二龛,祭十二宮神。
内外祭百星。
執事與陪祠官皆面北立班。
宮架樂罷,鼓吹未作,外内數十萬衆肅然,惟聞輕風環佩之一聲。
一贊者喝曰:【贊一拜!】皆拜,禮畢。
郊畢駕回 駕自小次祭服還大次,惟近侍椽燭二百餘條,列成圍子,至大次更服衮冕,登大安辇,辇如玉辂而大,無輪,四垂大帶。
辇官服色,亦如挾路者。
才升辇,教坊在外東西排列,鈞容直先奏樂,一甲士舞一曲破訖,教坊進口号,樂作,諸軍隊伍鼓吹,皆動聲震天地。
回青城,天色未曉,百官常服入賀。
賜茶酒畢,而法駕儀仗鐵騎,鼓吹入南薰門。
禦路數十裡之間,起居幕次,貴家看棚,華彩鱗砌,略無空閑去處。
下赦 車駕登宣德樓,樓前立大旗數口,内一口大者,與宣德樓齊,謂之【蓋天旗】。
旗立禦路中心不動。
次一口稍小,随駕立,謂之【次黃龍】。
青城、太廟,随逐立之,俗亦呼為【蓋天旗】。
亦設宮架,樂作,須臾,擊柝之一聲,旋立雞竿,約高十數丈,竿尖有一大木盤,上有金雞,口銜紅幡子,書【皇帝萬歲】字。
盤底有彩索四條垂下,有四紅巾者争先緣索而上,捷得金雞紅幡,則山呼謝恩訖。
樓上以紅綿索通門下一彩樓上,有金鳳銜赦而下,至彩樓上,而通事舍人得赦宣讀。
開封府大理寺排列罪人在樓前,罪人皆绯縫黃布衫,獄吏皆簪花鮮潔,聞鼓聲,疏枷放去,各山呼謝恩訖,樓下鈞容直樂作,雜劇舞旋,禦龍直裝神鬼,斲真刀倬刀。
樓上百官賜茶酒,諸班直呈拽馬隊,六軍歸營,至日晡時禮畢。
駕還詣諸宮行謝 駕還内,擇日詣景靈東西宮行恭謝之禮三日。
第三日畢,即遊幸别宮觀或大臣私第。
是月賣餈糕、鹑兔方盛。
十二月 十二月,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勃荷、胡桃、澤州饧。
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
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
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臘日,寺院送面油與門徒,卻入疏教化上元燈油錢。
闾巷家家互相遺送。
是月景龍門預賞元夕於寶箓宮,一方燈火繁盛。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竈馬於竈上。
以酒糟塗抹竈門,謂之【醉司命】。
夜於牀底點燈,謂之【照虛耗】。
此月雖無節序,而豪貴之家,遇雪即開筵,塑雪獅,裝雪燈,以會親舊。
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锺馗、桃闆、桃符,及财門鈍驢、回頭鹿馬之行帖子。
賣乾茄瓠、馬牙菜、膠牙饧之類,以備除夜之用。
自入此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火,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
除夕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儀,并用皇城親事官。
諸班直戴假面,繡書色衣,執金槍龍旗。
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副金鍜銅甲裝将軍。
用鎮殿将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
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
又裝锺馗、小妹、土地、竈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
士庶之家,圍爐一團一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凡大禮與禁中節次,但嘗見習按,又不知果為如何,不無脫略,或改而正之,則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