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十月一日
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錦襖。
三日(今則五日),士庶皆出城飨墳。
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有司進暖爐炭。
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
天甯節 初十日天甯節。
前一月,教坊集諸一妓一閱樂。
初八日,樞密院率修武郎以上;初十日,尚書省宰執率宣教郎以上,并詣相國寺罷散祝聖齋筵,次赴尚書省都廳賜宴。
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壽 十二日,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壽大起居(搢笏舞蹈)。
樂未作,集英殿山樓上教坊樂人效百禽鳴,内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若鸾鳳翔集。
百官以下謝坐訖,宰執、禁從,親王、宗室、觀察使已上,并大遼、高麗、夏國使副,坐於殿上。
諸卿少百官,諸國中節使人,坐兩廊。
軍校以下,排在山樓之後。
皆以紅面青黑漆矮偏釘。
每分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
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
又生蔥韭蒜醋各一堞。
三五人共列漿水一桶,立勺數枚。
教坊色長二人,在殿上欄杆邊,皆诨裹寬紫袍,金帶義,看盞斟禦酒。
看盞者,舉其袖唱引曰【綏禦酒】,聲絕,拂雙袖於欄杆而止。
宰臣酒則曰【綏酒】,如前。
教坊樂部,列於山樓下彩棚中,皆裹長腳襆頭,随逐部服紫绯綠三色寬衫,黃義,鍍金凹面腰帶,前列柏闆,十串一行,次一色畫面琵琶五十面,次列箜篌兩座,箜篌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黑漆镂花金裝畫。
下有台座,張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
以次高架大鼓二面,彩畫花地金龍,擊鼓人背結寬袖,别套黃窄袖,垂結帶金裹鼓棒,兩手高舉互擊,宛若流星。
後有羯鼓兩座,如尋常番鼓子,置之小卓子上,兩手皆執杖擊之,杖鼓應焉。
次列鐵石方響明金,彩畫架子,雙垂流蘇。
次列箫、笙、埙、篪、觱篥、龍笛之類,兩旁對列杖鼓二百面,皆長腳襆頭、紫繡抹額、背系紫寬衫、黃窄袖、結帶黃義。
諸雜劇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綠寬衫,義篪,鍍金帶。
自殿陛對立,直至樂棚。
每遇舞者入場,則排立者叉手,舉左右肩,動足應拍,一齊群舞,謂之【挼曲子】。
(挼字仍回反。
) 第一盞禦酒,歌闆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訖,先笙與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衆樂齊舉,獨聞歌者之一聲。
宰臣酒,樂部起傾杯。
百官酒,三台舞旋,多是雷中慶。
其餘樂人舞者,诨裹寬衫,唯中慶有官,故展裹。
舞曲破前一遍。
舞者入場,至歇拍,續一人入場,對舞數拍。
前舞者退,獨後舞者終其曲,謂之【舞末】。
第二盞禦酒,歌闆色,唱如前。
宰臣酒,慢曲子。
百官酒,三台舞如前。
第三盞,左右軍百戲入場,一時呈拽。
所謂左右軍,乃軍師坊市兩廂也,非諸軍之軍。
百戲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筋鬥、擎戴之類,即不用獅豹大旗神鬼也。
藝人或男或女,皆紅巾彩服。
殿前自有石鎸柱窠,百戲入場,旋立其戲竿。
凡禦宴至第三盞,方有下酒肉、鹹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
第四盞如上儀舞畢,發譚子,參軍色執竹竿拂子,念緻語口号,諸雜劇色打和,再作語,勾合大曲舞。
下酒榼: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
第五盞禦酒,獨彈琵琶。
宰臣酒,獨打方響。
凡獨奏樂,并樂人謝恩訖,上殿奏之。
百官酒,樂部起三台舞,如前畢。
三日(今則五日),士庶皆出城飨墳。
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有司進暖爐炭。
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
天甯節 初十日天甯節。
前一月,教坊集諸一妓一閱樂。
初八日,樞密院率修武郎以上;初十日,
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壽 十二日,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壽大起居(搢笏舞蹈)。
樂未作,集英殿山樓上教坊樂人效百禽鳴,内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若鸾鳳翔集。
百官以下謝坐訖,宰執、禁從,親王、宗室、觀察使已上,并大遼、高麗、夏國使副,坐於殿上。
諸卿少百官,諸國中節使人,坐兩廊。
軍校以下,排在山樓之後。
皆以紅面青黑漆矮偏釘。
每分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
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
又生蔥韭蒜醋各一堞。
三五人共列漿水一桶,立勺數枚。
教坊色長二人,在殿上欄杆邊,皆诨裹寬紫袍,金帶義,看盞斟禦酒。
看盞者,舉其袖唱引曰【綏禦酒】,聲絕,拂雙袖於欄杆而止。
宰臣酒則曰【綏酒】,如前。
教坊樂部,列於山樓下彩棚中,皆裹長腳襆頭,随逐部服紫绯綠三色寬衫,黃義,鍍金凹面腰帶,前列柏闆,十串一行,次一色畫面琵琶五十面,次列箜篌兩座,箜篌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黑漆镂花金裝畫。
下有台座,張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
以次高架大鼓二面,彩畫花地金龍,擊鼓人背結寬袖,别套黃窄袖,垂結帶金裹鼓棒,兩手高舉互擊,宛若流星。
後有羯鼓兩座,如尋常番鼓子,置之小卓子上,兩手皆執杖擊之,杖鼓應焉。
次列鐵石方響明金,彩畫架子,雙垂流蘇。
次列箫、笙、埙、篪、觱篥、龍笛之類,兩旁對列杖鼓二百面,皆長腳襆頭、紫繡抹額、背系紫寬衫、黃窄袖、結帶黃義。
諸雜劇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綠寬衫,義篪,鍍金帶。
自殿陛對立,直至樂棚。
每遇舞者入場,則排立者叉手,舉左右肩,動足應拍,一齊群舞,謂之【挼曲子】。
(挼字仍回反。
) 第一盞禦酒,歌闆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訖,先笙與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衆樂齊舉,獨聞歌者之一聲。
宰臣酒,樂部起傾杯。
百官酒,三台舞旋,多是雷中慶。
其餘樂人舞者,诨裹寬衫,唯中慶有官,故展裹。
舞曲破前一遍。
舞者入場,至歇拍,續一人入場,對舞數拍。
前舞者退,獨後舞者終其曲,謂之【舞末】。
第二盞禦酒,歌闆色,唱如前。
宰臣酒,慢曲子。
百官酒,三台舞如前。
第三盞,左右軍百戲入場,一時呈拽。
所謂左右軍,乃軍師坊市兩廂也,非諸軍之軍。
百戲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筋鬥、擎戴之類,即不用獅豹大旗神鬼也。
藝人或男或女,皆紅巾彩服。
殿前自有石鎸柱窠,百戲入場,旋立其戲竿。
凡禦宴至第三盞,方有下酒肉、鹹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
第四盞如上儀舞畢,發譚子,參軍色執竹竿拂子,念緻語口号,諸雜劇色打和,再作語,勾合大曲舞。
下酒榼: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
第五盞禦酒,獨彈琵琶。
宰臣酒,獨打方響。
凡獨奏樂,并樂人謝恩訖,上殿奏之。
百官酒,樂部起三台舞,如前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