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大銀樣,如卓面大者壓重,庶不欹側也。
上有層樓台觀,檻曲安設禦座。
龍頭上人舞旗,左右水棚,排列六槳,宛若飛騰。
至水殿,舣之一邊。
水殿前至仙橋,預以紅旗插於水中,标識地分遠近。
所謂小龍船,列於水殿前,東西相向;虎頭、飛魚等船,布在其後,如兩陣之勢。
須臾,水殿前水棚上一軍校以紅旗招之,龍船各鳴鑼鼓出陣,劃棹旋轉,共為圓陣,謂之【旋羅】。
水殿前又以旗招之,其船分而為二,各圓陣,謂之【海眼】。
又以旗招之,兩隊船相交互,謂之【交頭】。
又以旗招之,則諸船皆列五殿之東面,對水殿排成行列,則有小舟一軍校執一竿,上挂以錦彩銀碗類,謂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
又見旗招之,則兩行舟鳴鼓并進,捷者得标,則山呼拜舞。
并虎頭船之類,各三次争标而止。
其小船複引大龍船入奧屋内矣。
駕幸瓊林苑 駕方幸瓊林苑,在順天門大街,面北,與金明池相對。
大門牙道,皆古松怪柏。
兩傍有石榴園、櫻桃園之類,各有亭榭,多是酒家所占。
苑之東南隅,政和間創築華觜岡,高數丈,上有橫觀層樓,金碧相射,下有錦石纏道,寶砌池塘,柳鎖虹橋,花萦鳳舸,其花皆素馨、末莉、山丹、瑞香、含笑、射香等閩、廣、二浙所進南花。
有月池、梅亭牡丹之類,諸亭不可悉數。
駕幸寶津樓宴殿 寶津樓之南,有宴殿,駕臨幸嫔禦,車馬在此。
尋常亦禁人出入,有官監之。
殿之西,有射殿,殿之南,南有橫街,牙道柳徑,乃都人擊球之所。
西去苑西門水虎翼巷橫道之南,有古桐牙道,兩傍亦有小園圃台榭。
南過畫橋,水心有大撮焦亭子,方池柳步圍繞,謂之蝦蟆亭,亦是酒家占。
尋常駕未幸,習旱教於苑大門。
禦馬立於門上。
門之兩壁,皆高設彩棚,許士庶觀賞,呈引百戲。
禦馬上池,則張黃蓋擊鞭如儀。
每遇大龍船出,及禦馬上池,則遊人增倍矣。
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 駕登寶津樓,諸軍百戲,呈於樓下。
先列鼓子十數輩,一人搖雙鼓子,近前進緻語,多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也。
唱訖,鼓笛舉一紅巾者弄大旗,次獅豹入場,坐作進退,奮迅舉止畢。
次一紅巾者,手執兩白旗子,跳躍旋風而舞,謂之【撲旗子】。
及上竿、打筋鬥之類訖,樂部舉動,琴家弄令,有花妝輕健軍士百餘,前列旗幟,各執雉尾、蠻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變開門奪橋等陣,然後列成【偃月陣】。
樂部複動蠻牌令,數内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一人作奮擊之勢,一人作僵仆。
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
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則蠻牌者引退,煙火大起,有假面披發,口吐狼牙煙火,如鬼神狀者上場。
着青帖金花短後之衣,帖金皂,跣足,攜大銅鑼随身,步舞而進退,謂之【抱鑼】。
繞場數遭,或就地放煙火之類。
又一聲爆仗,樂部動《拜新月慢》曲,有面塗青碌,戴面具金睛,飾以豹皮錦繡看帶之類,謂之【硬鬼】。
或執刀斧,或執杵棒之類,作腳步蘸立,為驅捉視聽之狀。
又爆仗一聲,有假面長髯,展裹綠袍靴簡,如锺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鑼相招和舞步,謂之【舞判】。
繼有二三瘦瘠、以粉塗身,金睛白面,如髑髅狀,系錦繡圍肚看帶,手執軟仗,各作魁諧趨跄,舉止若排戲,謂之【啞雜劇】。
又爆仗響,有煙火就湧一出,人面不相睹,煙中有七人,皆披發文身,着青紗短後之衣,錦繡圍肚看帶,内一人金花小帽、執白旗,餘皆頭巾,執真刀,互相格鬥擊刺,作破面剖心之勢,謂之【七聖刀】。
忽有爆仗響,又後煙火。
出散處以青幕圍繞,列數十輩,皆假面異服,如祠廟中神鬼塑像,謂之【歇帳】。
又爆仗響,卷退。
次有一擊小銅鑼,引百餘人,或巾裹,或雙髻,各着雜色半臂,圍肚看帶,以黃白粉塗其面,謂之【抹跄】。
各執木棹刀一口,成行列,擊鑼者指呼,各拜舞起居畢,喝喊變陣子數次,成一字陣,兩兩出陣格鬥,作奪刀擊刺之态百端訖,一人棄刀在地,就地擲身背着地,有聲,謂之【扳落】。
如是數十對訖,複有一裝田舍兒者入場念誦言語訖,有一裝村婦者入場,與村夫相值,各持棒杖,互相擊觸,如相毆态。
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婦出場畢,後部樂作,諸軍繳隊雜劇一段,繼而露台弟子雜劇一段,是時弟子蕭住兒、丁都賽、薛子大、薛子小、楊總惜、崔上壽之輩,後來者不足數。
合曲舞旋訖,諸班直常入祗候子弟所呈馬騎,先一人空手出馬,謂之【引馬】。
次一人磨旗出馬,謂之【開道旗】。
次有馬上抱紅繡之球,擊以紅錦索,擲下於地上,數
上有層樓台觀,檻曲安設禦座。
龍頭上人舞旗,左右水棚,排列六槳,宛若飛騰。
至水殿,舣之一邊。
水殿前至仙橋,預以紅旗插於水中,标識地分遠近。
所謂小龍船,列於水殿前,東西相向;虎頭、飛魚等船,布在其後,如兩陣之勢。
須臾,水殿前水棚上一軍校以紅旗招之,龍船各鳴鑼鼓出陣,劃棹旋轉,共為圓陣,謂之【旋羅】。
水殿前又以旗招之,其船分而為二,各圓陣,謂之【海眼】。
又以旗招之,兩隊船相交互,謂之【交頭】。
又以旗招之,則諸船皆列五殿之東面,對水殿排成行列,則有小舟一軍校執一竿,上挂以錦彩銀碗類,謂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
又見旗招之,則兩行舟鳴鼓并進,捷者得标,則山呼拜舞。
并虎頭船之類,各三次争标而止。
其小船複引大龍船入奧屋内矣。
駕幸瓊林苑 駕方幸瓊林苑,在順天門大街,面北,與金明池相對。
大門牙道,皆古松怪柏。
兩傍有石榴園、櫻桃園之類,各有亭榭,多是酒家所占。
苑之東南隅,政和間創築華觜岡,高數丈,上有橫觀層樓,金碧相射,下有錦石纏道,寶砌池塘,柳鎖虹橋,花萦鳳舸,其花皆素馨、末莉、山丹、瑞香、含笑、射香等閩、廣、二浙所進南花。
有月池、梅亭牡丹之類,諸亭不可悉數。
駕幸寶津樓宴殿 寶津樓之南,有宴殿,駕臨幸嫔禦,車馬在此。
尋常亦禁人出入,有官監之。
殿之西,有射殿,殿之南,南有橫街,牙道柳徑,乃都人擊球之所。
西去苑西門水虎翼巷橫道之南,有古桐牙道,兩傍亦有小園圃台榭。
南過畫橋,水心有大撮焦亭子,方池柳步圍繞,謂之蝦蟆亭,亦是酒家占。
尋常駕未幸,習旱教於苑大門。
禦馬立於門上。
門之兩壁,皆高設彩棚,許士庶觀賞,呈引百戲。
禦馬上池,則張黃蓋擊鞭如儀。
每遇大龍船出,及禦馬上池,則遊人增倍矣。
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 駕登寶津樓,諸軍百戲,呈於樓下。
先列鼓子十數輩,一人搖雙鼓子,近前進緻語,多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也。
唱訖,鼓笛舉一紅巾者弄大旗,次獅豹入場,坐作進退,奮迅舉止畢。
次一紅巾者,手執兩白旗子,跳躍旋風而舞,謂之【撲旗子】。
及上竿、打筋鬥之類訖,樂部舉動,琴家弄令,有花妝輕健軍士百餘,前列旗幟,各執雉尾、蠻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變開門奪橋等陣,然後列成【偃月陣】。
樂部複動蠻牌令,數内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一人作奮擊之勢,一人作僵仆。
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
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則蠻牌者引退,煙火大起,有假面披發,口吐狼牙煙火,如鬼神狀者上場。
着青帖金花短後之衣,帖金皂,跣足,攜大銅鑼随身,步舞而進退,謂之【抱鑼】。
繞場數遭,或就地放煙火之類。
又一聲爆仗,樂部動《拜新月慢》曲,有面塗青碌,戴面具金睛,飾以豹皮錦繡看帶之類,謂之【硬鬼】。
或執刀斧,或執杵棒之類,作腳步蘸立,為驅捉視聽之狀。
又爆仗一聲,有假面長髯,展裹綠袍靴簡,如锺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鑼相招和舞步,謂之【舞判】。
繼有二三瘦瘠、以粉塗身,金睛白面,如髑髅狀,系錦繡圍肚看帶,手執軟仗,各作魁諧趨跄,舉止若排戲,謂之【啞雜劇】。
又爆仗響,有煙火就湧一出,人面不相睹,煙中有七人,皆披發文身,着青紗短後之衣,錦繡圍肚看帶,内一人金花小帽、執白旗,餘皆頭巾,執真刀,互相格鬥擊刺,作破面剖心之勢,謂之【七聖刀】。
忽有爆仗響,又後煙火。
出散處以青幕圍繞,列數十輩,皆假面異服,如祠廟中神鬼塑像,謂之【歇帳】。
又爆仗響,卷退。
次有一擊小銅鑼,引百餘人,或巾裹,或雙髻,各着雜色半臂,圍肚看帶,以黃白粉塗其面,謂之【抹跄】。
各執木棹刀一口,成行列,擊鑼者指呼,各拜舞起居畢,喝喊變陣子數次,成一字陣,兩兩出陣格鬥,作奪刀擊刺之态百端訖,一人棄刀在地,就地擲身背着地,有聲,謂之【扳落】。
如是數十對訖,複有一裝田舍兒者入場念誦言語訖,有一裝村婦者入場,與村夫相值,各持棒杖,互相擊觸,如相毆态。
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婦出場畢,後部樂作,諸軍繳隊雜劇一段,繼而露台弟子雜劇一段,是時弟子蕭住兒、丁都賽、薛子大、薛子小、楊總惜、崔上壽之輩,後來者不足數。
合曲舞旋訖,諸班直常入祗候子弟所呈馬騎,先一人空手出馬,謂之【引馬】。
次一人磨旗出馬,謂之【開道旗】。
次有馬上抱紅繡之球,擊以紅錦索,擲下於地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