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 頤和園珍妃受責 禦書房翁傅論才
關燈
小
中
大
聖主,就不怕家法了嗎?”
瑾妃吓得渾身發一抖,不敢回言,隻有珍妃還仗着膽大,回了幾句,要太後宣布出來,她幾時迷惑聖主,是誰人看見的。
皇太後見珍妃竟敢頂撞,更為震怒。
便喝令:“取家法來,與我重重地打。
” 那些小太監遵旨,将珍妃大衣脫一去,僅留一身短衣,就舉起朱紅木棍,向珍妃身上打去,打得珍妃遍體鱗傷,血流不止,倒在地下,昏暈過去。
太後叫小太監将珍妃扶出去,又訓斥了瑾妃一番。
瑾妃吓得在地上撞頭,求太後饒恕她的罪,太後才赦免了她。
這時光緒帝也得信息,從城内趕到園中,急忙跑到樂壽堂,才進宮門,便見兩個小太監扶着珍妃,由宮内出來,皇帝見珍妃打得遍體是傷,玉容失色,氣息微弱,嬌一聲嗚咽,真同帶雨梨花似的,血肉狼籍。
皇帝心中好不悲痛,咬着牙齒恨道:“好狠心的人啊!” 皇帝上前,叫小太監将珍妃送到介壽堂,好好醫治,那小太監遵命,扶着珍妃去了。
皇帝又走進樂壽堂,見過太後,請安已畢。
太後訓責了一番,皇帝那敢回嘴,隻好碰了一鼻子塌灰,垂頭喪氣而出。
回到介壽堂,安慰了珍妃一回,又請太醫給珍妃診治。
幸而珍妃皮肉雖然受傷,内部并未有損,太醫敷上藥膏,漸漸止住疼痛,一一夜之間,已有大效。
次日皇帝命人将珍妃送回宮内,皇帝卻裝作和顔悅色的樣子,陪着太後遊玩一天,然後回宮親政。
這裡李大姑一娘一與李蓮英暗中歡喜,十分得意。
暫且按下不提。
且說皇帝回到宮中,便命人去召翁同。
翁同進宮,走到書房,行禮已畢。
皇帝命翁師傅坐下。
翁同謝過坐,就坐在一張梨花木小矮凳上。
皇帝氣憤地說道:“俺空有了這九五之尊,連一個妃子,也無法庇護,豈不很慚愧嗎?” 翁同莫明其妙,忙問皇帝:“為什麼事,這般氣憤?” 皇帝便将太後怒打珍妃的事,從頭到尾,說了一番。
說到恨極的時候就捶着桌子,大罵李蓮英不止。
又說道:“從前東太後能誅小安子,我便不能誅李蓮英嗎?” 翁同一面勸皇帝不必動怒,一面婉轉奏道:“臣嘗對皇帝奏過,皇帝政權旁落,須設法收回來,然後獨斷獨行,一件件地辦下去,将來權威在握,休說一個太監,便是皇親貴族,也可以說辦就辦。
” 光緒帝道:“師傅的話,的确是治本之法,收回政權,我也久有此意。
隻是礙着太後,叫我如何做起,師傅要替一我想個兩全之策才好呢!” 翁同沉吟了一會,奏道“法子倒有一個,但不知皇上有這膽量去做沒有?” 皇帝問道:“師傅有何妙策呢?隻要有利于國的,我都可以實行。
” 翁同奏道:“皇帝對于太後,隻有先用母儀遵養之法,将太後的心,先籠絡住,皇帝不必吝惜金錢,對于頤和園内,多花費些錢,買各種好玩的東西,送到園内,叫太後終日取樂,樂不思歸。
皇上趁太後在園中取樂的時候,對于内外大政,一齊自己來問,就是外任大吏的奏摺皇上揀可以獨一裁的,便一一批答了。
萬一有關系十分重大的,方去與太後商議,那時太後正在樂不思蜀之際,見皇上如此,替她分憂,自然樂得安閑,決不會生什麼疑心的。
因為太後素知皇上,忠厚真誠,諒無專一政之意,所以想不到這一層,以後照這樣辦下去,就有緊要的事,也不必與太後商酌,就自裁奪了,這政權豈不是無形之中,就不知不覺地收回了嗎?到了政權收回之後,再把那幾個讨厭的親王,一齊削去權一柄一,将舊日不一良的制度,大大改革一番,國事日興,天下大治,中外頌揚,都說當今皇上,是英明之主,那時太後縱想收回政權,也不敢違背清議了。
皇帝大喜,說道:“翁師傅真有妙計,朕佩服之極,但朕細想滿朝之中,能忠心于朕的,師傅以外,尚有何人,如劉坤一等雖然忠直,又均為外臣一時不便内調。
李鴻章人尚一精一明,又為母後親近,其餘更不必說了,朕孤掌難鳴,師傅雖忠于朕,又無權力,叫朕如何是好。
” 翁同奏道:“人才一層,皇上倒不必十分憂慮,容臣慢慢物色,再行保舉。
” 皇帝又與翁同談些别的事,翁同就辭了出來。
正是:禍由人興中一奸一謀才非我用少忠良欲知光緒帝與太後後來如何情形,且聽下回分解。
皇太後見珍妃竟敢頂撞,更為震怒。
便喝令:“取家法來,與我重重地打。
” 那些小太監遵旨,将珍妃大衣脫一去,僅留一身短衣,就舉起朱紅木棍,向珍妃身上打去,打得珍妃遍體鱗傷,血流不止,倒在地下,昏暈過去。
太後叫小太監将珍妃扶出去,又訓斥了瑾妃一番。
瑾妃吓得在地上撞頭,求太後饒恕她的罪,太後才赦免了她。
這時光緒帝也得信息,從城内趕到園中,急忙跑到樂壽堂,才進宮門,便見兩個小太監扶着珍妃,由宮内出來,皇帝見珍妃打得遍體是傷,玉容失色,氣息微弱,嬌一聲嗚咽,真同帶雨梨花似的,血肉狼籍。
皇帝心中好不悲痛,咬着牙齒恨道:“好狠心的人啊!” 皇帝上前,叫小太監将珍妃送到介壽堂,好好醫治,那小太監遵命,扶着珍妃去了。
皇帝又走進樂壽堂,見過太後,請安已畢。
太後訓責了一番,皇帝那敢回嘴,隻好碰了一鼻子塌灰,垂頭喪氣而出。
回到介壽堂,安慰了珍妃一回,又請太醫給珍妃診治。
幸而珍妃皮肉雖然受傷,内部并未有損,太醫敷上藥膏,漸漸止住疼痛,一一夜之間,已有大效。
次日皇帝命人将珍妃送回宮内,皇帝卻裝作和顔悅色的樣子,陪着太後遊玩一天,然後回宮親政。
這裡李大姑一娘一與李蓮英暗中歡喜,十分得意。
暫且按下不提。
且說皇帝回到宮中,便命人去召翁同。
翁同進宮,走到書房,行禮已畢。
皇帝命翁師傅坐下。
翁同謝過坐,就坐在一張梨花木小矮凳上。
皇帝氣憤地說道:“俺空有了這九五之尊,連一個妃子,也無法庇護,豈不很慚愧嗎?” 翁同莫明其妙,忙問皇帝:“為什麼事,這般氣憤?” 皇帝便将太後怒打珍妃的事,從頭到尾,說了一番。
說到恨極的時候就捶着桌子,大罵李蓮英不止。
又說道:“從前東太後能誅小安子,我便不能誅李蓮英嗎?” 翁同一面勸皇帝不必動怒,一面婉轉奏道:“臣嘗對皇帝奏過,皇帝政權旁落,須設法收回來,然後獨斷獨行,一件件地辦下去,将來權威在握,休說一個太監,便是皇親貴族,也可以說辦就辦。
” 光緒帝道:“師傅的話,的确是治本之法,收回政權,我也久有此意。
隻是礙着太後,叫我如何做起,師傅要替一我想個兩全之策才好呢!” 翁同沉吟了一會,奏道“法子倒有一個,但不知皇上有這膽量去做沒有?” 皇帝問道:“師傅有何妙策呢?隻要有利于國的,我都可以實行。
” 翁同奏道:“皇帝對于太後,隻有先用母儀遵養之法,将太後的心,先籠絡住,皇帝不必吝惜金錢,對于頤和園内,多花費些錢,買各種好玩的東西,送到園内,叫太後終日取樂,樂不思歸。
皇上趁太後在園中取樂的時候,對于内外大政,一齊自己來問,就是外任大吏的奏摺皇上揀可以獨一裁的,便一一批答了。
萬一有關系十分重大的,方去與太後商議,那時太後正在樂不思蜀之際,見皇上如此,替她分憂,自然樂得安閑,決不會生什麼疑心的。
因為太後素知皇上,忠厚真誠,諒無專一政之意,所以想不到這一層,以後照這樣辦下去,就有緊要的事,也不必與太後商酌,就自裁奪了,這政權豈不是無形之中,就不知不覺地收回了嗎?到了政權收回之後,再把那幾個讨厭的親王,一齊削去權一柄一,将舊日不一良的制度,大大改革一番,國事日興,天下大治,中外頌揚,都說當今皇上,是英明之主,那時太後縱想收回政權,也不敢違背清議了。
皇帝大喜,說道:“翁師傅真有妙計,朕佩服之極,但朕細想滿朝之中,能忠心于朕的,師傅以外,尚有何人,如劉坤一等雖然忠直,又均為外臣一時不便内調。
李鴻章人尚一精一明,又為母後親近,其餘更不必說了,朕孤掌難鳴,師傅雖忠于朕,又無權力,叫朕如何是好。
” 翁同奏道:“人才一層,皇上倒不必十分憂慮,容臣慢慢物色,再行保舉。
” 皇帝又與翁同談些别的事,翁同就辭了出來。
正是:禍由人興中一奸一謀才非我用少忠良欲知光緒帝與太後後來如何情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