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戰争的經驗教訓

關燈
這次戰争雖然發生在中央和西藏地方政一府之間,但實際上是由英帝國主義一手挑一起的,因而具有明顯的反侵略一性一質。它為我們提一供了一些值得吸取的經驗教訓:

    一、正确處理民族關系,才能有效地

    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英帝國主義長期以來觊觎我國西藏,要粉碎其侵略一陰一謀,必須執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一團一結西藏地方政一府和僧俗大衆,共禦外侮。清政一府在西藏所推行的“新政”,既有它積極的方面,也有不利于一團一結西藏上層人物和尊重藏族人民風俗習慣的方面;此外,一團一結達賴十三世的工作也做得不夠,以緻給英帝國主義拉攏西藏上層人物,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暴亂,造成了可乘之隙。

    為了增強防禦力量,派部分川軍入藏,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須向西藏地方政一府和僧俗大衆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同時,軍隊必須嚴守紀律,以取得西藏各階層的支持和擁護。由于沒有進行必要的宣傳工作,加之入藏川軍紀律敗壞,不講政策,不注意保護群衆利益,結果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

    二、國内政局不穩和屈膝媚外政策,

    助長了英帝國主義和西藏親英分

    子的嚣張氣焰

    這次戰争發生在國内政局動蕩不定的年代。袁世凱篡權以後,為了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竟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屈從于英國的無理要求,命令川軍停止進軍西藏,從而助長了西藏少數親英分子的嚣張氣焰。他們一再一操一縱藏軍向川邊進攻,使川軍處于被動地位。

    正當英帝國主義唆使西藏親英分子一操一縱藏軍向川邊進攻之際,四川、雲南的政局也動蕩不穩。自1913年至1917年,先後爆發了川軍與川軍、川軍與滇軍、川軍與黔軍之間的多次戰争,這就影響了集中力量抗擊藏軍對川邊的進犯。不僅如此,主要将領之間也勾心鬥角,由尹昌衡親自推薦的護理四川總督胡景伊,也挖他的牆角,使西征軍在兵員補充和糧饷接濟上,多次發生困難。此外,邊軍之間也有矛盾,作戰行動往往不能協同一緻。這些,都程度不同地影響了平亂作戰。

    三、不注意從政治上争取藏軍中的一愛一國

    力量,是這次戰争的一大失策

    這次戰争是英帝國主義挑一撥我國民族關系,蒙蔽部分藏軍為其火中取栗而引起的。在藏軍中,不少指揮官是受英國和少數親英分子的挑唆和欺騙而走上戰場的,多數士兵是被迫征調的貧苦牧民。藏軍内部又互不統屬,極不統一。不少一愛一國僧俗大衆對英國侵略西藏深惡痛絕,對祖國懷有深厚的感情。這些,都是川軍從政治上争取藏軍中一愛一國力量的有利條件。但是,不論是清政一府還是辛亥革命以後的北京政一府以及川督尹昌衡等,都未實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不注意有的放矢地進行廣泛的宣傳解釋工作,促使藏軍官兵覺醒,從而厭惡這種不利于祖國統一和自身利益的戰争。川軍雖然做了一些所謂“招撫”工作,但成效甚微。在進攻鄉城的戰鬥中,左右兩路軍依靠軍事上的威懾力量,曾迫使部分藏軍投誠,但沒有進行必要的政治工作,因而隻是暫時地屈服,一旦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們又重新被反動分子所利用。

    四、搞好後勤支援,對在西藏高原作戰

    具有特殊意義

    1912年川軍被迫出藏,1918年藏軍東犯時川軍迅速潰敗,除了政治原因外,在軍事方面,後勤保障工作不得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川邊與西藏同屬康藏高原,交通不便,地廣人稀,經濟落後,部隊的糧饷無法就地取傍,主要依賴後方供一應。由于清政一府和北洋政一府忽視邊防建設,對軍械糧饷的儲備和供一應,事先沒有統籌安排,而是在臨戰前倉促籌集,加之在進藏道路上建立的驿站,于戰争爆發後大部遭到破壞,更增加了後勤供一應的困難。因而缺糧斷饷,彈藥不濟之事,屢屢發生,影響了部隊的士氣,影響了整個戰争的進程。辛亥革命時,部分駐藏川軍嘩變,也與長期欠饷有關。進攻鄉城及以後的戰鬥中,一些部隊無法進行攻堅戰,一些部隊被迫中途停頓,一些部隊作戰失利,均與械彈、糧饷得不到及時供一應有關。這些都說明,在西藏高原地區作戰,采取有力措施,加強部隊的後勤供一應工作,是争取戰争勝利的極端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