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非洲
關燈
小
中
大
一是使非洲人卷入世界範圍的貨币經濟中;二是直接或間接池使他們從屬于在任何地方都是"老闆"的白人。
文化影響同商人、投資者、移民一起從歐洲來的還有歐洲的傳教士。
他們對非洲文化有深遠的影響,因為他們是最先有意識地試圖改變非洲文化的歐洲人。
其他人對非洲文化的影響是間接的、偶然的,如他們強迫非洲人離開他們祖先的村莊、到城市或礦山去工作時的情況就是如此。
但傳教士卻帶着改變非洲人生活方式的公開目的來到這裡,為實現這一目的他們運用了三大工具:教育、醫學和宗教。
提一供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學校是每個傳教站的一個主要部分。
這些學校特别有影響,因為大多數殖民政一府都将教育交給了傳教士。
在許多方面,教會學校就其影響而言是建設一性一的:他們經常教學生如何建造較好的房屋、如何改進自己的農業方法、如何遵循健康法和公共衛生的基本原理。
他們不僅向學生傳授歐洲語言,還教學生用非洲語言進行閱讀和寫作。
傳教士确立了非洲語言的書面形式,從而給非洲本土文學打下了基礎。
絕大多數選擇文字生涯的非洲人都在教會學校受過教育。
另一方面,這些學校不可避免地對非洲人民産生一種破壞一性一的影響;它們常常教導學生說,傳統的生活方式是原始的、錯誤的。
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學生不太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教導,而更多地聽從他們認為應予以尊敬的歐洲教師的教導。
此外,教會學校使用的是歐洲課本,講授歐洲多于講授非洲。
在法國殖民地中使用的早期曆史教科書就是以講述"我們的祖先高盧人"的課文開頭的。
教會教育鼓勵個人主義,這與非洲人的村社生活方式格格不久。
毫不奇怪,受過幾年這類教育的非洲人通常都不願意返回他們的村莊。
相反,他們在殖民政一府、傳教一團一或私人企業中尋找工作,因而進一步脫離了他們的傳統文化。
傳教一團一還将醫學知識和醫療器材帶入非洲,挽救了許多非洲人的生命。
不過,除了救人之外,醫學還迫使非洲人對有關緻病原因和死亡原因的傳統思想提出疑問。
白人甚至能在非洲人正式祈求神靈但卻毫無作用之後将病人治好。
因此,人們不再指望靠傳統的宗教來應付一切緊急情況和提一供所有的答案。
盡避大多數非洲人仍堅持他們過去的信仰,但傳統的宗教不再象以前那樣是一種使非洲人的整個生活方式結成一體的有效的接合劑。
政治影響歐洲的印記在政治領域如同在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一樣顯著。
首先,各殖民地的邊界必須确定下來(其結果完全取決于歐洲的勢力平衡)。
當地的土著居民并不關心這些邊界,因此,他們經常發現自己處在兩個甚至三個歐洲列強的統治之下。
例如,在索馬裡,一些人由法國人統治,另一些人由英國人統治,還有一些人歸意大利人統治,少數人甚至發現自己處在埃塞俄比亞國内。
一旦邊界确定下來,組織管理體系的問題便随之而來。
歐洲各國政一府沒有足夠的人力去直接統治遼闊的非洲大一陸上的所有民族,因此,他們采取了各種形式的間接統治;允許部族酋長保留某種權力,通過他們進行管理。
通常,英國人給酋長的回旋餘地比法國人所給予的要大,但即便這樣,法國人也不能控制一切,因為他們的非洲領地太大,而他們所能配給的官員非常有限。
從表面上看,非洲人仍保留了他們傳統的政治制度。
他們仍有自己的長者議會、自己的法律、自己的法庭和自己的酋長。
但實際上,這種政治機構已遭破壞。
當地的歐洲行政官員能任免酋長;酋長的決定不再具有法律的力量,因為部族成員可以越過他們的首領向歐洲官員反映情況,而歐洲官員的話才是決定一性一的。
有位殖民地官員曾談到他是如何治理所轄地區的,他的下面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酋長權力被剝奪的程度: 1917年年中,我到達"坦噶尼喀"一個偏僻的、無人管理的地區……奉命至少建立一個基本的民政權力機構。
我手下有幾個仆人、一位非洲軍人和數名貨物搬運工,攜帶着大約20套警察制一服、步槍及少量彈藥。
到達選定地點即一個傳教站之後,我把當地酋長召來,向他們說明我就是政一府,并問他們是否願意為我提一供20個人當警察,是否願意注意到:從現在起,人們不得殺害他們的妻子和生牙次序不吉利的孩子;酋長如果未曾與我商量,也不得向其部族開戰。
事實上,他們必須放棄許多習以為常的、常常令人愉快的東西。
或許,歐洲人的統治所引起的經濟變化和文化變化是破壞傳統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的因素。
過去,人們常常認為酋長的權力是部族之神賜給的,因此他們的宗教領導權加強了他們的政治權力。
很明顯,在人民政信一個新宗教的地方,或者在他們對過去的信仰發生動搖的地方,酋長的宗教領導權和政治權力都被削弱了。
同樣,那些因在城市或礦山工作而掙得錢财的人獲得了地位和獨立,而這是他們繼續呆在村莊裡所得不到的。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新富起來的人實際上比過去的酋長更有威信和權力。
對傳統的部族當權者的最嚴重、最直接的挑戰來自非洲人中受過西方教育的一個階層;這一階層在幾乎所有殖民地中逐漸發展起來。
他們往往不僅向當地酋長挑戰,而且向歐洲官員挑戰。
他們通常是最先提出允許受過教育的非洲人參與國家管理這一要求的人。
這些人是最早的民族主義者;他們為今天一強大的民族主義運動打下了基礎。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在西方學校吸收了某些政治思想,如個人自一由和政治自一由等;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一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原則應适用于歐洲而不應适用于非洲。
他們在受雇于政一府和私人時經常遭到歧視,這一點也驅使他們發動政治運動。
通常,他們隻能是歐洲公司中薪水微薄的職員,或者殖民地行政機構中職位很低的官員。
此外,他們無法明白為什麼他們在獲得所需的教育和經驗之後,僅僅因為自己的皮膚是黑的而仍應被置于從屬地位。
基督教,尤其是新教,之所以會喚一起民族主義,就因為它強調了個人的判斷力和主動一性一。
安哥拉一家雜志的作者闡明了這一點:"告訴一個人他能随意解釋《聖經》,就是向他暗示一種過分的自治權,使他變成反叛者。
……一個皈依新教的土著已傾向于——并不是說積極投身于——反抗文明的民族。
" 正是種種力量的結合,驅使受過西方教育的非洲人去接管本民族的政治領導權。
1914年以前,他們并不要求完全的獨立,但堅持要更多地參與政治,從而為今天成功的民族主義運動準備了條件。
五、結論 上述概況表明,在許多方面,歐洲給非洲留下的印記比給歐亞大一陸留下的要深得多。
歐亞大一陸并不存在着通過奴隸貿易使非洲人力枯竭的類似情況,雖然非洲的總人口并未因此而受到嚴重影響。
除了南亞外,歐亞大一陸也不存在農業土地轉一讓的情況,盡避這種轉一讓在非洲也僅限于東非和南非。
同樣,歐亞大一陸不存在運輸、财政、外貿、采礦業和制造業實際上完全為歐洲人所控制的情況。
最後,除菲律賓外,歐亞大一陸還不存在歐洲基督教和歐洲語言廣泛傳播、歐洲傳教士通過他們的學校和醫療機構擴大文化影響的情況。
歐洲對非洲和歐亞大一陸的影響程度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洲和歐亞大一陸所達到的總的發展水平完全不同。
這種明顯的差别在各個方面——文化的複雜、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以及與此相關的人口密度等方面——都普遍存在。
正是這種差别使撒哈拉以南非洲更遠遠地易受到歐洲傳教士、企業家和移居者的傷害。
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極不發達提一供了鄉村水平的天然抵抗(這與受歐洲影響的城市中心的情況截然不同)。
1914年以前,非洲大一陸大多數地區的内地村莊仍保持着自給自足的經濟和完整的傳統文化;這使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西方的影響。
在承認歐洲在某些基本方面的決定一性一影響的同時,人們還應認識到,即使在今天,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許多村莊仍保留着傳統的生活方式而未發生較大的變化。
文化影響同商人、投資者、移民一起從歐洲來的還有歐洲的傳教士。
他們對非洲文化有深遠的影響,因為他們是最先有意識地試圖改變非洲文化的歐洲人。
其他人對非洲文化的影響是間接的、偶然的,如他們強迫非洲人離開他們祖先的村莊、到城市或礦山去工作時的情況就是如此。
但傳教士卻帶着改變非洲人生活方式的公開目的來到這裡,為實現這一目的他們運用了三大工具:教育、醫學和宗教。
提一供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學校是每個傳教站的一個主要部分。
這些學校特别有影響,因為大多數殖民政一府都将教育交給了傳教士。
在許多方面,教會學校就其影響而言是建設一性一的:他們經常教學生如何建造較好的房屋、如何改進自己的農業方法、如何遵循健康法和公共衛生的基本原理。
他們不僅向學生傳授歐洲語言,還教學生用非洲語言進行閱讀和寫作。
傳教士确立了非洲語言的書面形式,從而給非洲本土文學打下了基礎。
絕大多數選擇文字生涯的非洲人都在教會學校受過教育。
另一方面,這些學校不可避免地對非洲人民産生一種破壞一性一的影響;它們常常教導學生說,傳統的生活方式是原始的、錯誤的。
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學生不太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教導,而更多地聽從他們認為應予以尊敬的歐洲教師的教導。
此外,教會學校使用的是歐洲課本,講授歐洲多于講授非洲。
在法國殖民地中使用的早期曆史教科書就是以講述"我們的祖先高盧人"的課文開頭的。
教會教育鼓勵個人主義,這與非洲人的村社生活方式格格不久。
毫不奇怪,受過幾年這類教育的非洲人通常都不願意返回他們的村莊。
相反,他們在殖民政一府、傳教一團一或私人企業中尋找工作,因而進一步脫離了他們的傳統文化。
傳教一團一還将醫學知識和醫療器材帶入非洲,挽救了許多非洲人的生命。
不過,除了救人之外,醫學還迫使非洲人對有關緻病原因和死亡原因的傳統思想提出疑問。
白人甚至能在非洲人正式祈求神靈但卻毫無作用之後将病人治好。
因此,人們不再指望靠傳統的宗教來應付一切緊急情況和提一供所有的答案。
盡避大多數非洲人仍堅持他們過去的信仰,但傳統的宗教不再象以前那樣是一種使非洲人的整個生活方式結成一體的有效的接合劑。
政治影響歐洲的印記在政治領域如同在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一樣顯著。
首先,各殖民地的邊界必須确定下來(其結果完全取決于歐洲的勢力平衡)。
當地的土著居民并不關心這些邊界,因此,他們經常發現自己處在兩個甚至三個歐洲列強的統治之下。
例如,在索馬裡,一些人由法國人統治,另一些人由英國人統治,還有一些人歸意大利人統治,少數人甚至發現自己處在埃塞俄比亞國内。
一旦邊界确定下來,組織管理體系的問題便随之而來。
歐洲各國政一府沒有足夠的人力去直接統治遼闊的非洲大一陸上的所有民族,因此,他們采取了各種形式的間接統治;允許部族酋長保留某種權力,通過他們進行管理。
通常,英國人給酋長的回旋餘地比法國人所給予的要大,但即便這樣,法國人也不能控制一切,因為他們的非洲領地太大,而他們所能配給的官員非常有限。
從表面上看,非洲人仍保留了他們傳統的政治制度。
他們仍有自己的長者議會、自己的法律、自己的法庭和自己的酋長。
但實際上,這種政治機構已遭破壞。
當地的歐洲行政官員能任免酋長;酋長的決定不再具有法律的力量,因為部族成員可以越過他們的首領向歐洲官員反映情況,而歐洲官員的話才是決定一性一的。
有位殖民地官員曾談到他是如何治理所轄地區的,他的下面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酋長權力被剝奪的程度: 1917年年中,我到達"坦噶尼喀"一個偏僻的、無人管理的地區……奉命至少建立一個基本的民政權力機構。
我手下有幾個仆人、一位非洲軍人和數名貨物搬運工,攜帶着大約20套警察制一服、步槍及少量彈藥。
到達選定地點即一個傳教站之後,我把當地酋長召來,向他們說明我就是政一府,并問他們是否願意為我提一供20個人當警察,是否願意注意到:從現在起,人們不得殺害他們的妻子和生牙次序不吉利的孩子;酋長如果未曾與我商量,也不得向其部族開戰。
事實上,他們必須放棄許多習以為常的、常常令人愉快的東西。
或許,歐洲人的統治所引起的經濟變化和文化變化是破壞傳統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的因素。
過去,人們常常認為酋長的權力是部族之神賜給的,因此他們的宗教領導權加強了他們的政治權力。
很明顯,在人民政信一個新宗教的地方,或者在他們對過去的信仰發生動搖的地方,酋長的宗教領導權和政治權力都被削弱了。
同樣,那些因在城市或礦山工作而掙得錢财的人獲得了地位和獨立,而這是他們繼續呆在村莊裡所得不到的。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新富起來的人實際上比過去的酋長更有威信和權力。
對傳統的部族當權者的最嚴重、最直接的挑戰來自非洲人中受過西方教育的一個階層;這一階層在幾乎所有殖民地中逐漸發展起來。
他們往往不僅向當地酋長挑戰,而且向歐洲官員挑戰。
他們通常是最先提出允許受過教育的非洲人參與國家管理這一要求的人。
這些人是最早的民族主義者;他們為今天一強大的民族主義運動打下了基礎。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在西方學校吸收了某些政治思想,如個人自一由和政治自一由等;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一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原則應适用于歐洲而不應适用于非洲。
他們在受雇于政一府和私人時經常遭到歧視,這一點也驅使他們發動政治運動。
通常,他們隻能是歐洲公司中薪水微薄的職員,或者殖民地行政機構中職位很低的官員。
此外,他們無法明白為什麼他們在獲得所需的教育和經驗之後,僅僅因為自己的皮膚是黑的而仍應被置于從屬地位。
基督教,尤其是新教,之所以會喚一起民族主義,就因為它強調了個人的判斷力和主動一性一。
安哥拉一家雜志的作者闡明了這一點:"告訴一個人他能随意解釋《聖經》,就是向他暗示一種過分的自治權,使他變成反叛者。
……一個皈依新教的土著已傾向于——并不是說積極投身于——反抗文明的民族。
" 正是種種力量的結合,驅使受過西方教育的非洲人去接管本民族的政治領導權。
1914年以前,他們并不要求完全的獨立,但堅持要更多地參與政治,從而為今天成功的民族主義運動準備了條件。
五、結論 上述概況表明,在許多方面,歐洲給非洲留下的印記比給歐亞大一陸留下的要深得多。
歐亞大一陸并不存在着通過奴隸貿易使非洲人力枯竭的類似情況,雖然非洲的總人口并未因此而受到嚴重影響。
除了南亞外,歐亞大一陸也不存在農業土地轉一讓的情況,盡避這種轉一讓在非洲也僅限于東非和南非。
同樣,歐亞大一陸不存在運輸、财政、外貿、采礦業和制造業實際上完全為歐洲人所控制的情況。
最後,除菲律賓外,歐亞大一陸還不存在歐洲基督教和歐洲語言廣泛傳播、歐洲傳教士通過他們的學校和醫療機構擴大文化影響的情況。
歐洲對非洲和歐亞大一陸的影響程度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洲和歐亞大一陸所達到的總的發展水平完全不同。
這種明顯的差别在各個方面——文化的複雜、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以及與此相關的人口密度等方面——都普遍存在。
正是這種差别使撒哈拉以南非洲更遠遠地易受到歐洲傳教士、企業家和移居者的傷害。
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極不發達提一供了鄉村水平的天然抵抗(這與受歐洲影響的城市中心的情況截然不同)。
1914年以前,非洲大一陸大多數地區的内地村莊仍保持着自給自足的經濟和完整的傳統文化;這使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西方的影響。
在承認歐洲在某些基本方面的決定一性一影響的同時,人們還應認識到,即使在今天,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許多村莊仍保留着傳統的生活方式而未發生較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