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1654年會師長江的戰略設想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張名振、張煌言三入長江之役
舟山失守以後,魯監國朱以海南下福建廈門。
當時,部下的兵将還相當不少。
鄭成功把魯監國的兵敗來會,看成是建立自己獨霸東南沿海局面的良機。
邵廷寀記載:“鄭芝龍之北也,遺書戒成功曰:衆不可散,城不可攻;南有許龍,北有名振,汝必圖之。
”①這件事可靠程度如何,姑不置論,但鄭成功自從起兵以來基本上是按照鄭芝龍的路子走的,即以閩海為根據地,對浙江以北、廣東以西沿海武裝不管是屬明還是屬清,一概視作異己力量,千方百計加以兼并。
魯監國政權既然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基地,飄泊無所,糧饷無源,客觀上形成投奔鄭成功的勢态。
這樣,在魯監國的文官武将中就出現了分化,有的轉入鄭成功部下,如閩安侯周瑞等人;有的則以寓客自居;定西侯張名振和監軍張煌言始終隻願同鄭成功保持同盟關系。
這在以永曆為“共主”的大前提下,自然是說得過去的。
實際上雙方的隔閡以至疑懼在許多史籍中都有蛛絲馬迹可尋。
史載張名振“至廈門見延平王鄭成功,成功大言曰:‘汝為定西侯數年,所作何事?’名振曰:‘中興大業。
’成功曰:‘安在?’名振曰:‘濟則征之實績,不濟則在方寸間耳。
’成功曰:‘方寸何據?’名振曰:‘在背上。
’即解一衣示之,有‘赤心報國’四字,長徑寸,深入肌膚。
成功見之愕然,悔謝曰:‘久仰老将軍聲望,奈多憎之口何!’因出曆年謗書盈箧。
名振立命火之。
于是待名振以上賓,行交拜禮,總制諸軍”①。
這個記載隻是反映了鄭成功和他的部将對張名振的猜忌,以至于“謗書盈箧”,而說鄭成功讓張名振“總制諸軍”則不符合事實。
親鄭文人記載鄭成功命張名振管水師前軍②,意思是把張名振變成鄭軍部将。
以恢複明朝為己任的張名振當然不願屈從鄭氏。
正是在這種微妙的情況下,張名振、張煌言決定率軍北上,憑借自己的實力(即原魯監國的軍隊)開辟抗清鬥争的新局面。
1653年(順治十年,永曆七年)八月,張名振和監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五六百艘戰船向北進發,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
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被圍長達八個月。
張部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為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築圩耕種,近城十裡之外,賊衆充斥。
百姓菜色相望,饑馑難支。
為我用者恹恹待斃,為賊用者欣欣向榮。
”“崇明産米之鄉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
”①張名振部明軍的進駐崇明沙洲隻是為長江戰役作準備,并不意味着已經進入長江。
正如清朝兵部題本中所說:“若夫蘇屬之有崇明,猶浙屬之有舟山也,俱孤懸海外,彈丸獨峙,……”②次年(1654,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張軍三次進入長江作戰,這就是有名的“三入長江”之役。
關于張名振等三入長江之役,在南明史籍中記載最為混亂,連年月也衆說紛纭。
近人許浩基在所撰《鄭延平年譜》中“永曆七年癸巳三月張名振、張煌言請師之長江”條下特别加上按語,說: 名振與煌言凡三入長江,而未知初入長江為何年?又不知題詩祭陵為何年?各書紀載紛歧,莫知所據。
《魯春秋》、《東南紀事》俱作壬辰(1652);《海東逸史》作癸巳(1653);《小腆紀年》作癸巳初入長江,而甲午(1654)題詩祭陵;《台灣外紀》、《海上見聞錄》亦作癸巳,而未言祭陵事;《南疆逸史》、《明季南略》則俱作甲午。
尤有不可解者,全氏(指全祖望)撰蒼水碑雲,癸巳冬入吳淞,明年軍于吳淞,會名振之師入長江,遙祭孝陵。
甲午再入長江。
蓋癸巳之明年即甲午也,既書明年,下複系甲午,誤甚。
謝山猶恍惚其詞,後人更難推測矣。
① 依據清朝檔案,參之以張煌言詩文,再以當時親身見聞者的記載補充,可以斷定張名振、張煌言三入長江之役都在甲午年(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公元1654年,但其第三次在十二月,按公曆推算已至1655年)。
經過情形如下: 1653年(順治十年)秋,張名振、張煌言統軍乘船由福建北上,九月到達長江口。
這在清方檔案中有準确記載,是年九月海上明師“聯■突入黃浦港口”,當地百姓紛紛響應。
清總兵王燝緻江甯巡撫周國佐手劄中說:“海邑人民聽其愚惑,上海之衙役挾持縣令竟欲開門揖盜。
胥役人等公然包網。
民心若是,内變堪虞。
”又引上海知縣閻紹慶的告急禀文說:“上海皆樂賊來,全無一人守城,終日持刀向知縣項下一逼一之通賊,知縣死在須臾,皂快為甚,等語。
……”周國佐不得不親自帶領軍隊趕赴上海②。
張名振等統率的明軍屯駐于崇明島一帶的三尖沙、稗沙、平洋等處,安營紮寨,積極聯絡内地的複明勢力,并沒有立即發動長江戰役①。
1654年(順治十一年)正月十七日起,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部明軍乘船分批進入長江口,沖過狼山(今江蘇南通市南面沿江重鎮)、福山(與狼山隔江相對)、江一陰一、靖江、孟河、楊舍、三江、■山(今鎮江市境)等清軍江防汛地,二十一日到達瓜州②。
明軍在金山上岸,繳獲清軍防江大炮十位和火藥、錢糧等物。
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帶領五百名軍士登金山寺,朝東南方向遙祭明孝陵,題詩寄慨,泣下沾襟: 予以接濟秦藩,師泊金山,遙拜孝陵,有感而賦。
十年橫海一孤臣,佳氣鐘山望裡真。
鹑首義旗方出楚,燕雲羽檄已通閩。
王師枹鼓心肝噎,父老壺漿涕淚親。
南望孝陵兵缟素,看會大纛纛龍津。
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張名振同誠意伯題并書。
① 張名振部海師在鎮江停留了兩三天②。
清江南總督馬國柱同駐南京的滿、漢官員會商後,緊急派提督管效忠領兵由浦口、六一合增援儀真(今儀征)、瓜州;阿思哈哈番尼堪領兵由龍潭救鎮江。
明軍在清軍到達之前,回舟東下。
三月初六日,張部明軍四五百号在揚州府屬呂四場登岸,擊敗防守清軍,繳獲大河營守備印③。
這就是初入長江之役。
三月二十九日,張名振等率水師六百餘艘再入長江,四月“初五日已至■山”,初七日乘順風溯流而上,過京口(鎮江境内),直抵儀真①,在儀真城外江中焚毀鹽船數百艘。
計六奇記:“四月初五日,海艘千數複上鎮江,焚小閘,至儀真,索鹽商金,弗與,遂焚六百艘而去。
”②順治十一年七月山西道禦史胡來相揭帖中說:“今春鎮江鹽艘被焚,岸市被掠,而财賦之區奚容緻此,是防嚴未密,申饬不切耳。
”③同年十一月初六日工科給事中張王治在題本中說:“即如四月間,海賊直犯儀真,未能先事綢缪,遂緻焚燒鹽艘數百号,折耗課賦商本數十萬,遲延至今未見兩淮運司設策畫謀,作何補救。
坐視商疲課绌,則悠忽慨可見矣。
”④清江南當局急忙調兵遣将,對深入長江的明朝海師進行襲擊。
張名振等人在儀真停留的時間很短,就返航東下,撤回崇明一帶的沙嶼稗沙、平洋等處⑤,是為二入長江。
五月十八日,張名振因兵、饷不足,親自南下浙江溫州買米七船,又到福建廈門面見鄭成功,要求提一供兵員、火藥、器械。
這時他的部分兵将仍留駐于崇明一帶沙嶼。
①鄭成功答應派忠靖伯陳輝統水兵五千、陸兵一萬、大船近百艘北上支援②;張名振認為不虛此行,回舟北返。
九月初六日,張名振部進抵上海縣城下,清朝上海知縣吓得癱瘓于地,城中百姓喧傳張軍乃“王者之師”,“有執梃而阻遏官府者,有包戴網巾者,有訛言惑衆者,有恐喝官府者”③。
清江甯巡撫周國佐火速領兵來援,以屠城相威脅,才穩定了上海局勢。
十二月,張名振等率軍乘船四百餘艘溯江而上,過■山,十八日由三江營駛過焦山,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矶。
清朝官員驚呼“咫尺江甯,勢甚披猖”,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提督管效忠指揮駐守南京的滿、漢兵丁“奮勇截殺”,“乘勝追至三江口外,非此一舉則大江南北岌岌乎殆矣”④,可見對東南半壁震動之大。
大約在這年底至次年初,張名振的舟師才緩緩東下,退出長江①。
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清朝新任江南總督馬鳴珮在奏疏中寫道:“上年十二月間,賊■由海入江,十八日至朱家咀,焚擄江西糧艘,……惟是朱家咀雖在江甯府上元縣境内。
……朱家咀堂奧也,鎮江、瓜州門戶也,今賊深入堂奧,豈能飛越而至。
”又說:“朱家咀失事乃賊入犯京口第三次也。
”②這就是三入長江之役。
在考定張名振、張煌言率領海師三次進入長江的年月以後,下面可以逐節展開讨論這次戰役的戰略意圖和各方配合的情況。
①邵廷寀《東南紀事》卷十《張名振傳》。
①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
鄭達編輯的《野史無文》卷十收《張名振傳》記:乙酉年(1645)“六月初十日,名振刺‘赤心報國’四字于背,自石浦帶兵三千,合新募萬人,十七日至蕭山。
”此文未注明作者,推測為張名振之監軍金鐘所撰。
查繼佐《罪惟錄》卷十二之下《張名振傳》雲,辛卯(1651)“名振既間關監國,為之乞援國姓思明州。
國姓責以無功,名振乃露背所刺‘盡忠報國’字樣,矢不二。
成功心動……”沈光文《挽定西侯》詩中有“留将背字同埋土”句,注雲“背上刺有‘忠心報國’四字”,見侯中一編《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七十四輯)。
張名振效法嶽飛刺字于背,确有其事,但前二字有三種不同記載。
②楊英《先王實錄》。
①順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兵部尚書噶達洪等題本殘件,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九十四頁。
②順治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兵部尚書噶達洪等題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七十二頁。
①吳興許杏霞堂刊《鄭延平年譜》。
許浩基的說法頗有代表一性一。
他把初入長江列在癸巳年(順治十年,1653)三月,并雲張名振于此時至金山“題寺絕壁”;次年甲午(順治十一年,1654)“正月,張名振再入長江”,至于第三次入長江則避而不談。
直到目前各種史著對“三入長江”的時間仍然說不清楚。
②順治十年九月江甯巡撫周國佐“為洋寇乘勢鸱張,海邑人心煽惑,微臣謹率旅親臨,以寝邪謀,以鞏地方事”揭帖,影印件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61号。
①有的史著認為張名振部明軍到達崇明沙洲就是“三入長江”的開始,這是不對的。
崇明諸沙洲位于長江出海口,明清雙方都把它們看成沿海屏障,而不當作内地。
如順治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江南總督洪承疇揭帖中說:“蘇州府屬八州縣,惟崇明縣設在海外。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五○三頁。
②順治十一年三月初七日兵部尚書噶達洪等“為塘報海寇突犯京口等事”題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七十六—七十九頁;順治十一年五月“江甯巡撫周國佐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九冊,A19—181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二本,第一八二頁;順治十二年三月江南總督馬國柱“為沿海失事頻仍等事”揭帖,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一一六—一二三頁。
①登金山賦詩見計六奇《明季南略》《張名振題詩金山》條,商務印書館版在卷十,中華書局版在卷十六,詩末句中華本作“會看大纛祃龍津”,應從中華本。
張名振題詩時間在後記中明言“甲午孟春月”,即順治十一年正月。
同年清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題本殘件中說:“臣于本年正月二十二日據鎮江副将張諴塘報,海寇船隻數百隻乘風上犯,傍岸而來,到金山西馬頭,請發援兵策應等情。
”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二本,第一一九頁。
清工科給事中翁自涵在順治十一年五月揭帖中也說:“賊登金山頂橫槊賦詩,假仁假義,煽我人心。
”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二本,第一七九頁。
張煌言《張蒼水集》第二編《和定西侯張侯服留題金山原韻六首》,當系同行時所作。
②《明季南略》中華書局版卷十六《張明正題詩金山》(明正當作名振)條記,計六奇親身見聞:正月“二十三日上午,予以候試江一陰一,因詣北門遙望,見旌旗蔽江而下,彼此炮聲霹靂,人人有懼色。
”顯然,這是明軍回舟東下。
但他在這一條裡記張軍正月“十三日抵鎮江,泊金山”,“二十日明正等白衣方巾登山”,次日複登山,遙
當時,部下的兵将還相當不少。
鄭成功把魯監國的兵敗來會,看成是建立自己獨霸東南沿海局面的良機。
邵廷寀記載:“鄭芝龍之北也,遺書戒成功曰:衆不可散,城不可攻;南有許龍,北有名振,汝必圖之。
”①這件事可靠程度如何,姑不置論,但鄭成功自從起兵以來基本上是按照鄭芝龍的路子走的,即以閩海為根據地,對浙江以北、廣東以西沿海武裝不管是屬明還是屬清,一概視作異己力量,千方百計加以兼并。
魯監國政權既然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基地,飄泊無所,糧饷無源,客觀上形成投奔鄭成功的勢态。
這樣,在魯監國的文官武将中就出現了分化,有的轉入鄭成功部下,如閩安侯周瑞等人;有的則以寓客自居;定西侯張名振和監軍張煌言始終隻願同鄭成功保持同盟關系。
這在以永曆為“共主”的大前提下,自然是說得過去的。
實際上雙方的隔閡以至疑懼在許多史籍中都有蛛絲馬迹可尋。
史載張名振“至廈門見延平王鄭成功,成功大言曰:‘汝為定西侯數年,所作何事?’名振曰:‘中興大業。
’成功曰:‘安在?’名振曰:‘濟則征之實績,不濟則在方寸間耳。
’成功曰:‘方寸何據?’名振曰:‘在背上。
’即解一衣示之,有‘赤心報國’四字,長徑寸,深入肌膚。
成功見之愕然,悔謝曰:‘久仰老将軍聲望,奈多憎之口何!’因出曆年謗書盈箧。
名振立命火之。
于是待名振以上賓,行交拜禮,總制諸軍”①。
這個記載隻是反映了鄭成功和他的部将對張名振的猜忌,以至于“謗書盈箧”,而說鄭成功讓張名振“總制諸軍”則不符合事實。
親鄭文人記載鄭成功命張名振管水師前軍②,意思是把張名振變成鄭軍部将。
以恢複明朝為己任的張名振當然不願屈從鄭氏。
正是在這種微妙的情況下,張名振、張煌言決定率軍北上,憑借自己的實力(即原魯監國的軍隊)開辟抗清鬥争的新局面。
1653年(順治十年,永曆七年)八月,張名振和監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五六百艘戰船向北進發,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
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被圍長達八個月。
張部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為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築圩耕種,近城十裡之外,賊衆充斥。
百姓菜色相望,饑馑難支。
為我用者恹恹待斃,為賊用者欣欣向榮。
”“崇明産米之鄉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
”①張名振部明軍的進駐崇明沙洲隻是為長江戰役作準備,并不意味着已經進入長江。
正如清朝兵部題本中所說:“若夫蘇屬之有崇明,猶浙屬之有舟山也,俱孤懸海外,彈丸獨峙,……”②次年(1654,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張軍三次進入長江作戰,這就是有名的“三入長江”之役。
關于張名振等三入長江之役,在
近人許浩基在所撰《鄭延平年譜》中“永曆七年癸巳三月張名振、張煌言請師之長江”條下特别加上按語,說: 名振與煌言凡三入長江,而未知初入長江為何年?又不知題詩祭陵為何年?各書紀載紛歧,莫知所據。
《魯春秋》、《東南紀事》俱作壬辰(1652);《海東逸史》作癸巳(1653);《小腆紀年》作癸巳初入長江,而甲午(1654)題詩祭陵;《台灣外紀》、《海上見聞錄》亦作癸巳,而未言祭陵事;《南疆逸史》、《明季南略》則俱作甲午。
尤有不可解者,全氏(指全祖望)撰蒼水碑雲,癸巳冬入吳淞,明年軍于吳淞,會名振之師入長江,遙祭孝陵。
甲午再入長江。
蓋癸巳之明年即甲午也,既書明年,下複系甲午,誤甚。
謝山猶恍惚其詞,後人更難推測矣。
① 依據清朝檔案,參之以張煌言詩文,再以當時親身見聞者的記載補充,可以斷定張名振、張煌言三入長江之役都在甲午年(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公元1654年,但其第三次在十二月,按公曆推算已至1655年)。
經過情形如下: 1653年(順治十年)秋,張名振、張煌言統軍乘船由福建北上,九月到達長江口。
這在清方檔案中有準确記載,是年九月海上明師“聯■突入黃浦港口”,當地百姓紛紛響應。
清總兵王燝緻江甯巡撫周國佐手劄中說:“海邑人民聽其愚惑,上海之衙役挾持縣令竟欲開門揖盜。
胥役人等公然包網。
民心若是,内變堪虞。
”又引上海知縣閻紹慶的告急禀文說:“上海皆樂賊來,全無一人守城,終日持刀向知縣項下一逼一之通賊,知縣死在須臾,皂快為甚,等語。
……”周國佐不得不親自帶領軍隊趕赴上海②。
張名振等統率的明軍屯駐于崇明島一帶的三尖沙、稗沙、平洋等處,安營紮寨,積極聯絡内地的複明勢力,并沒有立即發動長江戰役①。
1654年(順治十一年)正月十七日起,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部明軍乘船分批進入長江口,沖過狼山(今江蘇南通市南面沿江重鎮)、福山(與狼山隔江相對)、江一陰一、靖江、孟河、楊舍、三江、■山(今鎮江市境)等清軍江防汛地,二十一日到達瓜州②。
明軍在金山上岸,繳獲清軍防江大炮十位和火藥、錢糧等物。
張名振、劉孔昭、張煌言等帶領五百名軍士登金山寺,朝東南方向遙祭明孝陵,題詩寄慨,泣下沾襟: 予以接濟秦藩,師泊金山,遙拜孝陵,有感而賦。
十年橫海一孤臣,佳氣鐘山望裡真。
鹑首義旗方出楚,燕雲羽檄已通閩。
王師枹鼓心肝噎,父老壺漿涕淚親。
南望孝陵兵缟素,看會大纛纛龍津。
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張名振同誠意伯題并書。
① 張名振部海師在鎮江停留了兩三天②。
清江南總督馬國柱同駐南京的滿、漢官員會商後,緊急派提督管效忠領兵由浦口、六一合增援儀真(今儀征)、瓜州;阿思哈哈番尼堪領兵由龍潭救鎮江。
明軍在清軍到達之前,回舟東下。
三月初六日,張部明軍四五百号在揚州府屬呂四場登岸,擊敗防守清軍,繳獲大河營守備印③。
這就是初入長江之役。
三月二十九日,張名振等率水師六百餘艘再入長江,四月“初五日已至■山”,初七日乘順風溯流而上,過京口(鎮江境内),直抵儀真①,在儀真城外江中焚毀鹽船數百艘。
計六奇記:“四月初五日,海艘千數複上鎮江,焚小閘,至儀真,索鹽商金,弗與,遂焚六百艘而去。
”②順治十一年七月山西道禦史胡來相揭帖中說:“今春鎮江鹽艘被焚,岸市被掠,而财賦之區奚容緻此,是防嚴未密,申饬不切耳。
”③同年十一月初六日工科給事中張王治在題本中說:“即如四月間,海賊直犯儀真,未能先事綢缪,遂緻焚燒鹽艘數百号,折耗課賦商本數十萬,遲延至今未見兩淮運司設策畫謀,作何補救。
坐視商疲課绌,則悠忽慨可見矣。
”④清江南當局急忙調兵遣将,對深入長江的明朝海師進行襲擊。
張名振等人在儀真停留的時間很短,就返航東下,撤回崇明一帶的沙嶼稗沙、平洋等處⑤,是為二入長江。
五月十八日,張名振因兵、饷不足,親自南下浙江溫州買米七船,又到福建廈門面見鄭成功,要求提一供兵員、火藥、器械。
這時他的部分兵将仍留駐于崇明一帶沙嶼。
①鄭成功答應派忠靖伯陳輝統水兵五千、陸兵一萬、大船近百艘北上支援②;張名振認為不虛此行,回舟北返。
九月初六日,張名振部進抵上海縣城下,清朝上海知縣吓得癱瘓于地,城中百姓喧傳張軍乃“王者之師”,“有執梃而阻遏官府者,有包戴網巾者,有訛言惑衆者,有恐喝官府者”③。
清江甯巡撫周國佐火速領兵來援,以屠城相威脅,才穩定了上海局勢。
十二月,張名振等率軍乘船四百餘艘溯江而上,過■山,十八日由三江營駛過焦山,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矶。
清朝官員驚呼“咫尺江甯,勢甚披猖”,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提督管效忠指揮駐守南京的滿、漢兵丁“奮勇截殺”,“乘勝追至三江口外,非此一舉則大江南北岌岌乎殆矣”④,可見對東南半壁震動之大。
大約在這年底至次年初,張名振的舟師才緩緩東下,退出長江①。
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清朝新任江南總督馬鳴珮在奏疏中寫道:“上年十二月間,賊■由海入江,十八日至朱家咀,焚擄江西糧艘,……惟是朱家咀雖在江甯府上元縣境内。
……朱家咀堂奧也,鎮江、瓜州門戶也,今賊深入堂奧,豈能飛越而至。
”又說:“朱家咀失事乃賊入犯京口第三次也。
”②這就是三入長江之役。
在考定張名振、張煌言率領海師三次進入長江的年月以後,下面可以逐節展開讨論這次戰役的戰略意圖和各方配合的情況。
①邵廷寀《東南紀事》卷十《張名振傳》。
①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
鄭達編輯的《野史無文》卷十收《張名振傳》記:乙酉年(1645)“六月初十日,名振刺‘赤心報國’四字于背,自石浦帶兵三千,合新募萬人,十七日至蕭山。
”此文未注明作者,推測為張名振之監軍金鐘所撰。
查繼佐《罪惟錄》卷十二之下《張名振傳》雲,辛卯(1651)“名振既間關監國,為之乞援國姓思明州。
國姓責以無功,名振乃露背所刺‘盡忠報國’字樣,矢不二。
成功心動……”沈光文《挽定西侯》詩中有“留将背字同埋土”句,注雲“背上刺有‘忠心報國’四字”,見侯中一編《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七十四輯)。
張名振效法嶽飛刺字于背,确有其事,但前二字有三種不同記載。
②楊英《先王實錄》。
①順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兵部
②順治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兵部尚書噶達洪等題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七十二頁。
①吳興許杏霞堂刊《鄭延平年譜》。
許浩基的說法頗有代表一性一。
他把初入長江列在癸巳年(順治十年,1653)三月,并雲張名振于此時至金山“題寺絕壁”;次年甲午(順治十一年,1654)“正月,張名振再入長江”,至于第三次入長江則避而不談。
直到目前各種史著對“三入長江”的時間仍然說不清楚。
②順治十年九月江甯巡撫周國佐“為洋寇乘勢鸱張,海邑人心煽惑,微臣謹率旅親臨,以寝邪謀,以鞏地方事”揭帖,影印件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61号。
①有的史著認為張名振部明軍到達崇明沙洲就是“三入長江”的開始,這是不對的。
崇明諸沙洲位于長江出海口,明清雙方都把它們看成沿海屏障,而不當作内地。
如順治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江南總督洪承疇揭帖中說:“蘇州府屬八州縣,惟崇明縣設在海外。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五○三頁。
②順治十一年三月初七日兵部尚書噶達洪等“為塘報海寇突犯京口等事”題本,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七十六—七十九頁;順治十一年五月“江甯巡撫周國佐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九冊,A19—181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二本,第一八二頁;順治十二年三月江南總督馬國柱“為沿海失事頻仍等事”揭帖,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一一六—一二三頁。
①登金山賦詩見計六奇《明季南略》《張名振題詩金山》條,商務印書館版在卷十,中華書局版在卷十六,詩末句中華本作“會看大纛祃龍津”,應從中華本。
張名振題詩時間在後記中明言“甲午孟春月”,即順治十一年正月。
同年清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題本殘件中說:“臣于本年正月二十二日據鎮江副将張諴塘報,海寇船隻數百隻乘風上犯,傍岸而來,到金山西馬頭,請發援兵策應等情。
”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二本,第一一九頁。
清工科給事中翁自涵在順治十一年五月揭帖中也說:“賊登金山頂橫槊賦詩,假仁假義,煽我人心。
”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二本,第一七九頁。
張煌言《張蒼水集》第二編《和定西侯張侯服留題金山原韻六首》,當系同行時所作。
②《明季南略》中華書局版卷十六《張明正題詩金山》(明正當作名振)條記,計六奇親身見聞:正月“二十三日上午,予以候試江一陰一,因詣北門遙望,見旌旗蔽江而下,彼此炮聲霹靂,人人有懼色。
”顯然,這是明軍回舟東下。
但他在這一條裡記張軍正月“十三日抵鎮江,泊金山”,“二十日明正等白衣方巾登山”,次日複登山,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