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回 太後垂簾新翻政局 親王議政重振朝綱
關燈
小
中
大
典?自問自心,對得過先皇帝,對不過先皇帝?再者,皇帝是天下共主,皇帝一日不回京,天下人民的心就一日不定,你們也對不過天下人民呢!”衆人俯聆慈安後那一番慈谕,簡直有不惡而嚴;仰瞻慈安後那一副慈容,簡直是不怒而威。
要奏駁幾句,三人擡不過一個理,竟然半個字也沒有了。
沒奈何,隻得唯唯遵旨,退出宮門。
大家商議回京之計,端華道:“咱們分做兩起走吧,我和怡親王一爺等扈從兩宮銮駕,先由間道回京,留肅順、穆蔭護送梓宮,遠近聯為一氣,就有算計,也不怕他們了。
”衆人齊稱妙計。
計議已定,于是下令部署車馬。
到了這日,兩宮太後、皇帝以及扈從文武各大員,千乘萬騎,浩浩蕩蕩,直向北京進發,一路平安無事。
留京王大臣得着消息,早都迎出京來。
兩富太後慈顔倒都欣悅。
這日,不及進城,慈帷就在城外暫駐,不意驿馬飛遞到兩封奏折,一封是大學士賈桢等聯銜會奏,懇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一封是欽差大臣勝保奏懇簡派近支親王輔政。
兩宮太後閱過奏,留中不發。
次日,啟跸入都。
才回大内,就發出兩道上谕宋,一道是布暴載垣、端華等罪狀,一道是拿問的旨意,這兩道谕旨,就是奕訢在熱河時先叫軍機章京曹毓瑛草就的。
谕旨既下,恭親王奕訢手捧上谕,帶領侍衛,徑投怡親王府來,恰好端華也在那裡。
門官入報:“恭親王來此降旨。
” 載垣不勝詫愕,忙問端華:“什麼事?你可知道?”端華道: “沒有知道呢。
”話猶未了,二門上小厮飛步進報:“恭親王一爺已進了二門來也!”載垣起身迎出,見奕訢帶領侍衛番役六七十,虎步龍行,瞧那神氣兒很是起勁。
搶步上前,請安相見。
奕訢大刺刺地不很理人,走進中堂,端華也隻好起身相見。
奕訢笑道:“鄭王一爺也在這裡,巧極了,省得本邸奔一程路了。
”随道:“本邸無事不敢輕造,有旨請怡、鄭二王跪聽宣讀。
”端華道:“上谕大意,請你先行宣布,我等未便貿然跪接。
”奕訢道:“旨意無非說二位營私舞弊,罔上專權,結一黨一橫行,阻撓大計,朝臣側目,民怨沸騰,着本邸拿捕等語。
”載垣、端華拂然道:“吾輩未入,旨從何來?這道上谕,明明是你假傳的。
”奕訢道:“二位不肯接旨嗎?”載垣道:“上谕出于吾手,這是什麼上谕?也要我們接!”奕訢道:“本邸奉上差遣,二位既然不肯按旨,說不得隻好放肆了。
”說畢,沉下臉,向侍衛道:“奉上谕,鎖拿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
”衆侍衛一齊動手,捉豬縛狗般把載垣、端華全都拿下。
擒出府邸,擁到宗人府,交給宗令看管了,入宮複奏。
兩宮太後又特派欽差馳赴熱河,拿捕肅順、穆蔭。
欽差領了密旨,晝夜兼程,行抵密雲,恰與肅順碰着。
肅順還在行轅裡卧地,欽差帶領侍衛毀門而入,就一床一上拖下來,上甯鎖,押解到京。
兩宮降旨,令廷臣議罪。
一時議上,載垣、端華,拟賜自盡;肅順拟斬立決;穆蔭拟革職發往軍台;景壽、匡源、杜翰、焦佑瀛,俱拟革職,永不叙用;尚書陳孚恩、侍郎黃宗漢都因依附一奸一黨一,拟請革職遣戍。
朱批下來,自然是“照所請,欽此”五個字。
勢焰薰天的贊襄王大臣,被這五個朱字,竟然會煙消火滅,你道厲害不厲害? 從此政局翻新,另換一朝人物。
恭親王奕訢做了議政王,并軍機處行走;大學士桂良、尚書沈兆霖、侍郎文祥、寶鋆,均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鴻胪寺少卿曹毓瑛,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兩宮太後特降懿旨,命議皇太後垂簾的儀制。
又命欽天監選擇吉日,皇帝重行即位禮。
于是擇定十月甲于日,在太和殿重行即位禮。
到了這日,穆宗公服臨殿,文武百官,都來朝賀。
特頒紅诏,改祺祥年号為同治,即以明年為同治元年。
這一個年号,暗寓兩宮同治國政的意思。
次日,穆宗降旨:“現在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後躬親裁決,惟繕拟谕旨,仍應作為朕意,嗣後議政王軍機大臣繕拟谕旨,着仍書朕字。
”到了十一月初一,穆宗奉了兩宮皇太後,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批一發谕旨,都鈴用同道堂玉玺,後人詩道: 北狩經年
要奏駁幾句,三人擡不過一個理,竟然半個字也沒有了。
沒奈何,隻得唯唯遵旨,退出宮門。
大家商議回京之計,端華道:“咱們分做兩起走吧,我和怡親王一爺等扈從兩宮銮駕,先由間道回京,留肅順、穆蔭護送梓宮,遠近聯為一氣,就有算計,也不怕他們了。
”衆人齊稱妙計。
計議已定,于是下令部署車馬。
到了這日,兩宮太後、皇帝以及扈從文武各大員,千乘萬騎,浩浩蕩蕩,直向北京進發,一路平安無事。
留京王大臣得着消息,早都迎出京來。
兩富太後慈顔倒都欣悅。
這日,不及進城,慈帷就在城外暫駐,不意驿馬飛遞到兩封奏折,一封是大學士賈桢等聯銜會奏,懇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一封是欽差大臣勝保奏懇簡派近支親王輔政。
兩宮太後閱過奏,留中不發。
次日,啟跸入都。
才回大内,就發出兩道上谕宋,一道是布暴載垣、端華等罪狀,一道是拿問的旨意,這兩道谕旨,就是奕訢在熱河時先叫軍機章京曹毓瑛草就的。
谕旨既下,恭親王奕訢手捧上谕,帶領侍衛,徑投怡親王府來,恰好端華也在那裡。
門官入報:“恭親王來此降旨。
” 載垣不勝詫愕,忙問端華:“什麼事?你可知道?”端華道: “沒有知道呢。
”話猶未了,二門上小厮飛步進報:“恭親王一爺已進了二門來也!”載垣起身迎出,見奕訢帶領侍衛番役六七十,虎步龍行,瞧那神氣兒很是起勁。
搶步上前,請安相見。
奕訢大刺刺地不很理人,走進中堂,端華也隻好起身相見。
奕訢笑道:“鄭王一爺也在這裡,巧極了,省得本邸奔一程路了。
”随道:“本邸無事不敢輕造,有旨請怡、鄭二王跪聽宣讀。
”端華道:“上谕大意,請你先行宣布,我等未便貿然跪接。
”奕訢道:“旨意無非說二位營私舞弊,罔上專權,結一黨一橫行,阻撓大計,朝臣側目,民怨沸騰,着本邸拿捕等語。
”載垣、端華拂然道:“吾輩未入,旨從何來?這道上谕,明明是你假傳的。
”奕訢道:“二位不肯接旨嗎?”載垣道:“上谕出于吾手,這是什麼上谕?也要我們接!”奕訢道:“本邸奉上差遣,二位既然不肯按旨,說不得隻好放肆了。
”說畢,沉下臉,向侍衛道:“奉上谕,鎖拿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
”衆侍衛一齊動手,捉豬縛狗般把載垣、端華全都拿下。
擒出府邸,擁到宗人府,交給宗令看管了,入宮複奏。
兩宮太後又特派欽差馳赴熱河,拿捕肅順、穆蔭。
欽差領了密旨,晝夜兼程,行抵密雲,恰與肅順碰着。
肅順還在行轅裡卧地,欽差帶領侍衛毀門而入,就一床一上拖下來,上甯鎖,押解到京。
兩宮降旨,令廷臣議罪。
一時議上,載垣、端華,拟賜自盡;肅順拟斬立決;穆蔭拟革職發往軍台;景壽、匡源、杜翰、焦佑瀛,俱拟革職,永不叙用;
朱批下來,自然是“照所請,欽此”五個字。
勢焰薰天的贊襄王大臣,被這五個朱字,竟然會煙消火滅,你道厲害不厲害? 從此政局翻新,另換一朝人物。
恭親王奕訢做了議政王,并軍機處行走;大學士桂良、尚書沈兆霖、侍郎文祥、寶鋆,均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鴻胪寺少卿曹毓瑛,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兩宮太後特降懿旨,命議皇太後垂簾的儀制。
又命欽天監選擇吉日,皇帝重行即位禮。
于是擇定十月甲于日,在太和殿重行即位禮。
到了這日,穆宗公服臨殿,文武百官,都來朝賀。
特頒紅诏,改祺祥年号為同治,即以明年為同治元年。
這一個年号,暗寓兩宮同治國政的意思。
次日,穆宗降旨:“現在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後躬親裁決,惟繕拟谕旨,仍應作為朕意,嗣後議政王軍機大臣繕拟谕旨,着仍書朕字。
”到了十一月初一,穆宗奉了兩宮皇太後,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批一發谕旨,都鈴用同道堂玉玺,後人詩道: 北狩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