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回 批通鑒獨抒卓見 巡江南遍閱名花

關燈
要辦到,兩宮随從人等,又都是不肯将就的,花的銀子真連水都不如。

    兩宮安坐艙中,如何知道呢? 這日,侍臣奏稱:“明兒到揚州了。

    ”高宗道:“古人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揚州風景,必有可觀。

    咱們到了那裡,多逛他一兩日。

    ”次日行抵揚州,高宗叫太監傳出旨意,兩岸人民男的回避,女的不必回避。

    揚州知府接到這一道旨,立饬江、甘兩縣,派遣差役往四鄉挨戶傳谕,叫民家女子打扮了齊整,都到江幹迎駕,如違重究不貸。

    可憐揚州百姓無端遭着這個大劫,高宗卻樂得要不的,憑欄閑眺,與二三侍臣品評揚州一春一色。

    高宗道:“南邊女子比北邊女子究竟好看一點子。

     ”傅恒道:“六朝金粉,原很有名的呢。

    ”高宗停了半晌,忽地歎一口氣。

    傅恒忙問:“皇上何故發歎?”高宗附着傅恒耳朵,輕輕講的幾句不知什麼,隻見傅恒笑道:“這個很容易,傳旨揚州府,立刻就可辦到。

    ”高宗道:“你真糊塗極了,這什麼事,也能夠冠冕堂皇的傳旨。

    隻好你私下向知府說知,叫他悄悄辦了來就完了。

    ”傅恒道:“臣可不敢,這差使求恩派别人當了罷。

    ”高宗詫道:“這又是什麼意思?”傅恒道:“皇後知道了,臣還有命麼?”高宗道:“怕什麼,有我呢。

    ” 鏡恒笑道:“臣不過一句玩話兒!皇上放心,臣遵旨是了。

    ” 具宗道:“要辦就辦,聯可沒那麼好一性一。

    ”傅恒道:“船快到碼頭了。

    ”一時船埠碼頭運司知府等一衆官員,都上來接駕。

     鏡恒就傳揚州知府到自己船裡,問道:“這裡可有窯子?”知府忙起身道:“回中堂話,卑府境内風俗,倒還醇厚。

    頭起雖有幾戶私窯子,自從卑府到任之後,嚴嚴辦了幾下,現在已經差不多了。

    ”傅恒知道他誤會了意思,笑道:“誰有暇查究你政績,我問的是為二十四橋自古著名,聖上途中寂寞,有好一點子的姐兒,喚幾個來陪陪熱鬧。

    ”知府應了幾個“是”,告辭而去。

    傍晚時,送下晚膳來,果然選到十名花朵兒似的窯姐兒。

    高宗大喜,就叫她們唱曲侑酒,金樽檀闆,大有小紅低唱我吹一箫雅緻。

    散席之後,又特布殊恩,留她們禦舟侍寝,左一擁一右一抱,玉軟香溫,說不盡的快樂。

    正是: 一春一色上眉開意蕊,秋波窺鏡逗心痕。

     次日日影橫窗,波光寫影,高宗與十個窯姐兒,兀自一搓一稣滴粉,意悅神酣。

    忽聞後艙轟說一娘一娘一不好了。

    高宗大驚,忙叫宮監出去探聽。

    一時回奏說:“皇後一娘一娘一不知為了什麼,忽用剪子自把頭發剪掉。

    太後知道了,傳懿旨把皇後船中宮娥太監通通叫去問話,怕還要召爺呢。

    ”高宗皺眉道:“怎麼偏又有這種事?”随過船親自瞧看。

    原來皇後那拉氏自從正位以來,恩遇很是平常,心裡未免郁郁。

    昨兒揚州府送上窯姐兒宮監人等,偏又當作件新聞,紛紛備說,皇後聽着,肚裡沒好氣,又不便怎麼,悲苦交加,整整地哭了一一夜。

    次日起身,宮娥跪請梳妝,皇後道:“我這樣的人,巴不得早死一天好一天,梳妝他怎的。

    你們想罷,我耽着個虛名兒,叫名兒是國母,現連個窯姐兒都不如了。

    這種日子,還活着做什麼。

    ”說着又哭。

    宮娥勸道:“一娘一娘一金玉之體,自己也要保重保重。

    就是爺逢場作戲,也犯不着這麼想不開。

    太後跟前爺跟前,安是總要去請的,不梳妝如何走得出?”一個宮娥打開奁鏡,跪捧上來。

    皇後對着鏡,瞧見自己花容月貌,想到被人厭棄,不禁怨憤填胸,叫宮娥拿過剪子來。

    宮娥隻道她要修剪頭發,授給了她。

    皇後接過剪子,向頭上隻一剪,烏雲般的香發,早都剪了下來。

    衆宮娥疾忙搶救,已是不及。

    皇後隻是哭泣。

    衆宮娥跪下道:“一娘一娘一這樣,奴婢等死無葬身之地了。

    ”說着,人報“爺進來了。

     ”隻見高宗踱進中艙,皺眉道:“你這樣鬧法,作死不作死!”皇後道:“我本願死呢,死了倒能夠超生了。

    ”高宗道:“你要死,那是很容易的事,咱們家自祖宗以來,從沒有過像你這麼鬧。

    你也知道咱們家風俗,最忌的是剪發。

    ”皇後道:“我的爺,你肯降旨把我賜死,那就是爺的天恩高厚。

    我也不承望再沾爺的恩澤。

    ”高宗大怒。

     正鬧得不可開交,太監轟說:“太後來了。

    ”隻聽太後顫巍巍地道:“什麼事,我來瞧瞧。

    ”高宗忙着迎接太後進艙,見皇後亂發毵毵,心下未免不自在,查究根由,皇後又不肯訴說。

    太後道:“不拘什麼,盡可告訴我,爺委屈你,我也好替你做主。

    現在這樣,分明不是與你爺作對,是與我作對了,那不是我白疼了你一場麼。

    從今以後,盡你們鬧去,我可再不管你們事了。

    ”說畢,扶着太監過船去了。

    高宗跟随過去,一時降下旨意,叫把皇後原船送回京師,谕旨中揩辭說本應位立,因其繼位中宮,所以格外優容。

    後來皇後薨逝,高宗下旨,叫照皇貴妃禮治喪,不得祔祀太廟。

    漢員上疏力争,究竟是留中不發。

    直到嘉慶四年,高宗賓天而後,始将此摺封交内閣存貯。

    後人有詩道: 鬟雲截去獨含颦,不學文昭望孟津。

     衄廟但虛椒屋禮,生前依舊俪中宸。

     這都是後話。

    當下高宗駐跸兩天,就開船渡甯,向金陵進發。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