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回 批通鑒獨抒卓見 巡江南遍閱名花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皇太後聽了高宗的話,就問道:“哪裡去呢?”高宗道:“西苑中房屋還潔淨,叫人收拾收拾,就好住了。
”皇太後道:“也好。
”于是特開西苑,兩宮駐了跸。
這一一夜高宗憑物吊人,很灑了幾點多情之淚。
次日回宮,已是晌午時候,總管太監呈上一張表文。
高宗瞧時,原來就是《禦批曆代通鑒輯覽》告成,正總裁傅恒等進的表。
其文道: 原任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兼管吏部戶部理藩院事務、管理三庫事、禦前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内大臣、總理步軍統領事、總管内務府大臣事臣傅恒等,奉敕編纂(禦批曆代通鑒輯覽》告成。
謹奉表上進者,倘恒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欽惟我皇上:法古綏猷,右文成化,稽帝堯而稽帝舜,考禮樂以等百世之王。
監有夏而監有殷,秉權衡以定一中之統。
刊曆代廿二家之史,文訂差訛;紀勝國三百載之書,編沿正續。
廣修明于舊典,取鑒無遺;闡義例于微言,折衷有待。
惟作者之謂聖,體則史而義則經,洵煥乎其有文,指以千而言以萬,成編既定,至教斯垂。
原夫在昔,有邦若時稽古,因文見義,用布訓于丹青,此事屬辭,鹹取裁于筆削。
蓋史使其記,必明取舍之宜,而鑒監于前,實具是非之迹,至編年以定體,尤提要而征之。
涑水之表歲系辭,裒輯實原于漢紀。
紫一陽一之列綱分目,指歸悉本于魯書。
洎遞嬗夫元明,亦間沿為著述。
然而年芟益部,不同習氏之存劉,系出房陵,莫問昭公之在晉。
合書地書人以表例,一柄一鑿恒多,系歲一陽一歲一陰一以表名,盾予不免,難糾唐有作,文人之習相沿。
而譏鄫無庸,史法之傳漸失。
乃在前明中葉,複有纂要一書,略具規模。
倍多蹐駁,魯魚錯見,沿故牍之乖訛,臧否失宜,任詹言之蕪漏。
當發函于幾暇,欲訂毫厘,因付館以編摩,載陳圭臬,纂排數載,蒼萃群書,授青簡而肇錫嘉名,禦丹毫而時抒一精一義。
溯自分編以論次,逮茲削彙而現成。
凡條目之攸紛,幸睿裁之悉禀。
闡特權之論,覺管窺蠡測而無由。
垂删定之文,實薄壤流涓之莫助,承素王而缵彜典,說明則道自可行。
仰聖祖而紹前聞,揆一則心無不合。
昭其經法,大旨備而悉奉指南,示以變通。
舊例繁而不皆從朔,大用策而小用牍,若網在網,國為緯而年為經,鹹指諸掌。
審是非而繩懸悉準,具首尾而囊括無餘,紀載之例綦嚴。
宜事增而文省,見聞之辭各異,故遠略而近詳。
或分注以備言,特書與附書并列,或後經以終義,事本與事末該披。
牒月竁之輿圖,悉河判重源之實考星經之次舍。
知躔同五緯之誣,《國語》則遙證金源。
按出之傳訛始剖,兼世牒則遠征蒙古卻特之。
受姓成稽,以至正字審音,三蒼并協,旁及釋名辨物。
五雅兼資,凡質實而辨疑,盡部居而州次,譬校仇于掃葉。
作述之義昭如,攬體要于挈裘,興替之端備矣。
且夫正統偏安之辦,尤屬人心天命所關,即良史未協于大公,欽宸斷獨衷于至是。
蓋自缇油失職,恒緣諱飾為文。
迨至光嶽分區,浸以诋諆成習,名互稱夫島索,徒相嘲出聘之車,号已貶于孫臣。
尚欲侈橫磨之劍,總偏私之曲徇。
緻名義之都乖,況如丙子谶成宋祚随江湖并歇。
庚申史就,元基與塞草同荒,乃或續景炎于南渡之餘,更且擯至正于北遷之始,皆妄加其予奪,遂盡悖乎公平。
惟至聖之制義,因心故定案必循名責實,削紀年于閨位,凜乎大命之難谌,改書寇于舊條,截然内詞之莫假,實從古未發之義,于此心适得所同屬。
勝朝改玉之時,當聖代膺圖之。
會欣際六龍乘禦大一統,已悉受周疆,特念五馬倉皇。
小朝廷尚僅留夏肄,殉黃巾于冀北,既大書一春一月之三擅白版于江東,遂并紀福王之一運。
分甲乙,存殘局,而國号斯加,事附閩滇,溯遺封而藩稱非僞,是皆擴天地為公之量,覆載同符,因之冠星雲有倬之。
章典谟并璨,一春一秋之旨在居正。
奉正義以無私,帝王之事集大成,勒成書于有永允矣。
無偏而無一黨一,粲然是訓而是行。
至特筆之所垂,統全書而鹹貫。
劍南之冊末至,肅皇不改儲稱,上都之号猶存,懷邸難逃篡字。
循莽大夫之例,望石城而冷哭褚公,冠周平章之名,對高廟而多慚,狄相莫不約群紛以炳義。
本彜訓以敷言,立綱常名教之大,防極微顯婉彰而一緻。
信讀書之貴得間,不啻引錐而畫沙。
審觀人之必于微,乃如鑄鼎以象物。
蓋揚黃钺以治萬世,非天予莫一操一其權。
而會民極以執兩端,獨聖人能見其大。
昔者蘭陵通史,繁華徒侈千篇,貞觀《晉書》,論斷隻存四贊。
咨忠臣而錄袁粲,甯本親裁侈盛事而補陳橋。
何關之體,從未有定書法則軒鏡心懸,著史評則堯文手勤。
善者勸,而惡者懼,知衮钺之非空言。
參于天而驗于人,在方策以明大道。
書成一百二十卷,盡善盡美而蔑以加事,紀四千五百年,舉要舉凡而得其當。
臣等學慚闳覽,才謝淹通,識故籍而有愧五難,論先民而粗聞十例。
時政記言,起居記事,願依左右史之班。
伯恭知古,君舉知今,難參大大賢之列屬,一操一觚于虎觀,濫廁分排,承執簡于麟編,幸邀鑒定,惟子戛得其書矣。
讵能贊夫一詞,若臯陶見而知之,實叩榮于千載。
從
”皇太後道:“也好。
”于是特開西苑,兩宮駐了跸。
這一一夜高宗憑物吊人,很灑了幾點多情之淚。
次日回宮,已是晌午時候,總管太監呈上一張表文。
高宗瞧時,原來就是《禦批曆代通鑒輯覽》告成,正總裁傅恒等進的表。
其文道: 原任經筵講官、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兼管吏部戶部理藩院事務、管理三庫事、禦前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内大臣、總理步軍統領事、總管内務府大臣事臣傅恒等,奉敕編纂(禦批曆代通鑒輯覽》告成。
謹奉表上進者,倘恒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欽惟我皇上:法古綏猷,右文成化,稽帝堯而稽帝舜,考禮樂以等百世之王。
監有夏而監有殷,秉權衡以定一中之統。
刊曆代廿二家之史,文訂差訛;紀勝國三百載之書,編沿正續。
廣修明于舊典,取鑒無遺;闡義例于微言,折衷有待。
惟作者之謂聖,體則史而義則經,洵煥乎其有文,指以千而言以萬,成編既定,至教斯垂。
原夫在昔,有邦若時稽古,因文見義,用布訓于丹青,此事屬辭,鹹取裁于筆削。
蓋史使其記,必明取舍之宜,而鑒監于前,實具是非之迹,至編年以定體,尤提要而征之。
涑水之表歲系辭,裒輯實原于漢紀。
紫一陽一之列綱分目,指歸悉本于魯書。
洎遞嬗夫元明,亦間沿為著述。
然而年芟益部,不同習氏之存劉,系出房陵,莫問昭公之在晉。
合書地書人以表例,一柄一鑿恒多,系歲一陽一歲一陰一以表名,盾予不免,難糾唐有作,文人之習相沿。
而譏鄫無庸,史法之傳漸失。
乃在前明中葉,複有纂要一書,略具規模。
倍多蹐駁,魯魚錯見,沿故牍之乖訛,臧否失宜,任詹言之蕪漏。
當發函于幾暇,欲訂毫厘,因付館以編摩,載陳圭臬,纂排數載,蒼萃群書,授青簡而肇錫嘉名,禦丹毫而時抒一精一義。
溯自分編以論次,逮茲削彙而現成。
凡條目之攸紛,幸睿裁之悉禀。
闡特權之論,覺管窺蠡測而無由。
垂删定之文,實薄壤流涓之莫助,承素王而缵彜典,說明則道自可行。
仰聖祖而紹前聞,揆一則心無不合。
昭其經法,大旨備而悉奉指南,示以變通。
舊例繁而不皆從朔,大用策而小用牍,若網在網,國為緯而年為經,鹹指諸掌。
審是非而繩懸悉準,具首尾而囊括無餘,紀載之例綦嚴。
宜事增而文省,見聞之辭各異,故遠略而近詳。
或分注以備言,特書與附書并列,或後經以終義,事本與事末該披。
牒月竁之輿圖,悉河判重源之實考星經之次舍。
知躔同五緯之誣,《國語》則遙證金源。
按出之傳訛始剖,兼世牒則遠征蒙古卻特之。
受姓成稽,以至正字審音,三蒼并協,旁及釋名辨物。
五雅兼資,凡質實而辨疑,盡部居而州次,譬校仇于掃葉。
作述之義昭如,攬體要于挈裘,興替之端備矣。
且夫正統偏安之辦,尤屬人心天命所關,即良史未協于大公,欽宸斷獨衷于至是。
蓋自缇油失職,恒緣諱飾為文。
迨至光嶽分區,浸以诋諆成習,名互稱夫島索,徒相嘲出聘之車,号已貶于孫臣。
尚欲侈橫磨之劍,總偏私之曲徇。
緻名義之都乖,況如丙子谶成宋祚随江湖并歇。
庚申史就,元基與塞草同荒,乃或續景炎于南渡之餘,更且擯至正于北遷之始,皆妄加其予奪,遂盡悖乎公平。
惟至聖之制義,因心故定案必循名責實,削紀年于閨位,凜乎大命之難谌,改書寇于舊條,截然内詞之莫假,實從古未發之義,于此心适得所同屬。
勝朝改玉之時,當聖代膺圖之。
會欣際六龍乘禦大一統,已悉受周疆,特念五馬倉皇。
小朝廷尚僅留夏肄,殉黃巾于冀北,既大書一春一月之三擅白版于江東,遂并紀福王之一運。
分甲乙,存殘局,而國号斯加,事附閩滇,溯遺封而藩稱非僞,是皆擴天地為公之量,覆載同符,因之冠星雲有倬之。
章典谟并璨,一春一秋之旨在居正。
奉正義以無私,帝王之事集大成,勒成書于有永允矣。
無偏而無一黨一,粲然是訓而是行。
至特筆之所垂,統全書而鹹貫。
劍南之冊末至,肅皇不改儲稱,上都之号猶存,懷邸難逃篡字。
循莽大夫之例,望石城而冷哭褚公,冠周平章之名,對高廟而多慚,狄相莫不約群紛以炳義。
本彜訓以敷言,立綱常名教之大,防極微顯婉彰而一緻。
信讀書之貴得間,不啻引錐而畫沙。
審觀人之必于微,乃如鑄鼎以象物。
蓋揚黃钺以治萬世,非天予莫一操一其權。
而會民極以執兩端,獨聖人能見其大。
昔者蘭陵通史,繁華徒侈千篇,貞觀《
咨忠臣而錄袁粲,甯本親裁侈盛事而補陳橋。
何關之體,從未有定書法則軒鏡心懸,著史評則堯文手勤。
善者勸,而惡者懼,知衮钺之非空言。
參于天而驗于人,在方策以明大道。
書成一百二十卷,盡善盡美而蔑以加事,紀四千五百年,舉要舉凡而得其當。
臣等學慚闳覽,才謝淹通,識故籍而有愧五難,論先民而粗聞十例。
時政記言,起居記事,願依左右史之班。
伯恭知古,君舉知今,難參大大賢之列屬,一操一觚于虎觀,濫廁分排,承執簡于麟編,幸邀鑒定,惟子戛得其書矣。
讵能贊夫一詞,若臯陶見而知之,實叩榮于千載。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