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韬傳
關燈
小
中
大
架空,遠征在外,孤單勢弱,一旦回師,必緻變亂,我們的一屍一骨将不知抛撒何處了!”因而相對垂淚。
向延嗣使命完成回宮報告,皇後哭着告訴莊宗,請求保全李繼岌。
莊宗再看蜀地賬簿說“:人們說蜀中珠玉金銀不計其數,怎麼如此之少?”向延嗣說:“我問蜀人,知道蜀中寶貨全進入郭崇韬門下,傳說郭崇韬獲得黃金萬兩,銀四十萬,名馬千匹,王衍一愛一妓一六十,樂工上百,犀玉帶上百。
郭廷誨自己有金銀十萬兩,犀玉帶五十,藝色絕等的娼一妓一七十,樂工七十,還有其他财物,魏王府中,蜀人送禮隻不過幾匹馬而已。
”莊宗起初聽說郭崇韬想留在蜀地,心中已不高興,又聽說他占有全部蜀地一妓一樂珍玩,怒形于色。
立即下令中官馬彥王圭奔馬到蜀地觀察郭崇韬的行動,如回師就算了,如确實遲留蜀地,就和李繼岌想辦法對付他。
馬彥王圭見皇後說:“禍亂一發生就十分緊急,哪裡還能數千裡外再傳聖旨呢!”皇後再對莊宗說此事,莊宗說:“不知道事情是否屬實,豈可就下令處死?”皇後便自作主張傳令給李繼岌,要他殺郭崇韬。
此時蜀地剛平定,山林間多有盜賊,孟知祥又沒到,郭崇韬令任圜、張筠分路招撫,擔心回師後,地方部隊不能安甯,所以歸期稍微延緩。
同光四年(926)正月六日,馬彥王圭到軍中,決定在十二日從成都出發回師京城,令任圜臨時掌管留守事務,等候孟知祥。
各軍部署已定,馬彥王圭拿出皇後命令給李繼岌看,李繼岌說:“大軍即将出發,他又沒起事端,怎麼能做這負心事!你們不要再說這種話。
”李從襲等人哭着說“:皇上既然有口令,王如不下手,假使中途事情洩露,造成的禍害更深。
”李繼岌說“:皇上沒有诏書,隻憑皇後敕令,怎麼能殺招讨使!”李從襲等人設計制造事端加以離間,李繼岌沒有英明果斷之才,隻得勉力從之。
天亮時,李從襲以李繼岌的命令召郭崇韬來商讨事情,李繼岌上樓避開,郭崇韬進來,左右的人用亂棒打死了他。
郭崇韬有五個兒子,郭廷信、郭廷誨和父親一起死在蜀地,郭廷說在洛一陽一被殺,郭廷讓在魏州被殺,郭廷議在太原被殺,家産沒收。
明宗即位後,下诏令歸葬,又賜給太原舊宅。
郭廷誨、郭廷讓各有一名幼子,被親戚保護免遭殺害,郭崇韬妻周氏,把他們帶到太原撫養。
郭崇韬服事勤懇,盡節盡忠以輔佐李氏王朝,創業艱難,功勞蓋世,西平巴蜀,宣揚皇威,死的時候,中外都認為他冤枉。
然而有議論認為郭崇韬功勞雖多,掌權太大,不能身處重位量力行一事,卻聽憑小人算計,想獲取泰山似的安穩,而又急忙想退隐,禍害來得更快。
一性一格又剛強一暴烈,遇事便發脾氣,既不知道前代的成敗事例,又沒能詳察當前的人心,以管理天下為自己的重任,實在是太魯莽了。
等到權力越來越大,車騎停滿家門,士人谄媚趨奉,漸漸又分别門第流品。
同事豆盧革對郭崇韬說“:汾一陽一王郭子儀是代北人,遷徙到華一陰一,侍中您世代在雁門,是不是和他同宗呢?”郭崇韬答道“:經過戰亂家譜已失散,先人常說離汾一陽一王有四代。
”豆盧革說“:正是世代有德!”因此便分别親疏遠近,提拔輕薄之徒,視為心腹,而鄙棄過去有功勳的舊臣。
以前的部下有向他求官的,郭崇韬說“:你雖然是代州官府舊部,然而出身不是高貴門戶,我深知你的才能,但不敢立即提拔你,因為怕名流笑話我。
”到征伐蜀地時,在興平拜谒尚父郭子儀之墓。
曾閑談中對李繼岌說:“蜀地平定以後,王是太子,等到皇上過世,太子即位,應該除去所有宦官,優待禮遇士族,不僅疏遠排斥宦官,連骟馬也不可以再騎用了。
”宮内的伶官宦官,對他怒目切齒;朝外的舊官宿将,對他痛心疾首。
造成他遭受滅族之禍,是有來由的。
再加上幾個兒子驕縱不守法,平定蜀川後,用車子運珍寶,充實洛一陽一自家府第,沒收之日,珍寶上的封泥還是濕的。
雖說是莊宗末年為小人迷惑,緻使功臣不能保其善終,但也是郭崇韬自己招來的災禍。
向延嗣使命完成回宮報告,皇後哭着告訴莊宗,請求保全李繼岌。
莊宗再看蜀地賬簿說“:人們說蜀中珠玉金銀不計其數,怎麼如此之少?”向延嗣說:“我問蜀人,知道蜀中寶貨全進入郭崇韬門下,傳說郭崇韬獲得黃金萬兩,銀四十萬,名馬千匹,王衍一愛一妓一六十,樂工上百,犀玉帶上百。
郭廷誨自己有金銀十萬兩,犀玉帶五十,藝色絕等的娼一妓一七十,樂工七十,還有其他财物,魏王府中,蜀人送禮隻不過幾匹馬而已。
”莊宗起初聽說郭崇韬想留在蜀地,心中已不高興,又聽說他占有全部蜀地一妓一樂珍玩,怒形于色。
立即下令中官馬彥王圭奔馬到蜀地觀察郭崇韬的行動,如回師就算了,如确實遲留蜀地,就和李繼岌想辦法對付他。
馬彥王圭見皇後說:“禍亂一發生就十分緊急,哪裡還能數千裡外再傳聖旨呢!”皇後再對莊宗說此事,莊宗說:“不知道事情是否屬實,豈可就下令處死?”皇後便自作主張傳令給李繼岌,要他殺郭崇韬。
此時蜀地剛平定,山林間多有盜賊,孟知祥又沒到,郭崇韬令任圜、張筠分路招撫,擔心回師後,地方部隊不能安甯,所以歸期稍微延緩。
同光四年(926)正月六日,馬彥王圭到軍中,決定在十二日從成都出發回師京城,令任圜臨時掌管留守事務,等候孟知祥。
各軍部署已定,馬彥王圭拿出皇後命令給李繼岌看,李繼岌說:“大軍即将出發,他又沒起事端,怎麼能做這負心事!你們不要再說這種話。
”李從襲等人哭着說“:皇上既然有口令,王如不下手,假使中途事情洩露,造成的禍害更深。
”李繼岌說“:皇上沒有诏書,隻憑皇後敕令,怎麼能殺招讨使!”李從襲等人設計制造事端加以離間,李繼岌沒有英明果斷之才,隻得勉力從之。
天亮時,李從襲以李繼岌的命令召郭崇韬來商讨事情,李繼岌上樓避開,郭崇韬進來,左右的人用亂棒打死了他。
郭崇韬有五個兒子,郭廷信、郭廷誨和父親一起死在蜀地,郭廷說在洛一陽一被殺,郭廷讓在魏州被殺,郭廷議在太原被殺,家産沒收。
明宗即位後,下诏令歸葬,又賜給太原舊宅。
郭廷誨、郭廷讓各有一名幼子,被親戚保護免遭殺害,郭崇韬妻周氏,把他們帶到太原撫養。
郭崇韬服事勤懇,盡節盡忠以輔佐李氏王朝,創業艱難,功勞蓋世,西平巴蜀,宣揚皇威,死的時候,中外都認為他冤枉。
然而有議論認為郭崇韬功勞雖多,掌權太大,不能身處重位量力行一事,卻聽憑小人算計,想獲取泰山似的安穩,而又急忙想退隐,禍害來得更快。
一性一格又剛強一暴烈,遇事便發脾氣,既不知道前代的成敗事例,又沒能詳察當前的人心,以管理天下為自己的重任,實在是太魯莽了。
等到權力越來越大,車騎停滿家門,士人谄媚趨奉,漸漸又分别門第流品。
同事豆盧革對郭崇韬說“:汾一陽一王郭子儀是代北人,遷徙到華一陰一,侍中您世代在雁門,是不是和他同宗呢?”郭崇韬答道“:經過戰亂家譜已失散,先人常說離汾一陽一王有四代。
”豆盧革說“:正是世代有德!”因此便分别親疏遠近,提拔輕薄之徒,視為心腹,而鄙棄過去有功勳的舊臣。
以前的部下有向他求官的,郭崇韬說“:你雖然是代州官府舊部,然而出身不是高貴門戶,我深知你的才能,但不敢立即提拔你,因為怕名流笑話我。
”到征伐蜀地時,在興平拜谒尚父郭子儀之墓。
曾閑談中對李繼岌說:“蜀地平定以後,王是太子,等到皇上過世,太子即位,應該除去所有宦官,優待禮遇士族,不僅疏遠排斥宦官,連骟馬也不可以再騎用了。
”宮内的伶官宦官,對他怒目切齒;朝外的舊官宿将,對他痛心疾首。
造成他遭受滅族之禍,是有來由的。
再加上幾個兒子驕縱不守法,平定蜀川後,用車子運珍寶,充實洛一陽一自家府第,沒收之日,珍寶上的封泥還是濕的。
雖說是莊宗末年為小人迷惑,緻使功臣不能保其善終,但也是郭崇韬自己招來的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