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卷十三 列傳第五 文闵明 武宣諸子

關燈
後宮生酆王貞、宋王寔。

    畢剌王賢,字幹一陽一。

    保定四年,封畢國公。

    建德三年,進爵為王。

    出為華州刺史,遷荊州總管,進位柱國。

    宣政中,入為大司空。

    大象初,進位上柱國、雍州牧、太師。

    明年,宣帝崩。

    賢一性一強濟,有威略。

    慮隋文帝傾覆宗社,言頗洩漏,尋為所害,并其子弘義、恭道、樹一娘一等,國除。

     酆王貞,字幹雅。

    初封酆國公。

    建德三年,進爵為王。

    大象初,為大冢宰。

    後為隋文帝所害,并子濟一陰一郡公德文,國除。

    武帝生七男。

    李皇後生宣帝、漢王贊,厍汗姬生秦王贽、 曹王允,馮姬生道王充,薛世婦生蔡王兌,鄭姬生荊王元。

    漢王贊,字幹依。

    初封漢國公。

    建德三年,進爵為王,仍柱國。

    大象末,隋文帝輔政,欲順物情,乃進上柱國、右大丞相。

    外示尊崇,寔無綜理。

    及諸方略定,又轉太師。

    尋為隋文帝所害,并其子淮一陽一公道德、弟道智、道義等,國除。

     秦王贽,字幹信。

    初封秦國公。

    建德三年,進爵為王。

    上柱國、大冢宰、大右弼。

    尋為隋文帝所害,并其子忠誠公靖智、弟靖仁等,國除。

     曹王允,字幹仕。

    初封曹國公。

    建德三年,進爵為王。

     道王充,字幹仁。

    建德六年,封王。

     蔡王兌,字幹浚建德六年,封王。

     荊王元,字幹儀。

    宣政元年,封王。

    元及兌、充、允等并為隋文帝所害,國除。

     宣帝三子。

    朱皇後生靜皇帝,王姬生邺王(衍)〔衎〕,皇 甫姬生郢王術。

     邺王(衍)〔衎〕,大象二年,封王。

    郢王術,大象二年,封王。

    與(衍)〔衎〕并為隋文帝所害,國除。

     史臣曰:昔賢之議者,鹹雲以周建五等,曆載八百;秦立郡縣,二世而亡。

    雖得失之迹可尋,是非之理互起,而因循莫變,複古未聞。

    良由着論者溺于貴達,司契者難于易業,詳求适變之道,未窮于至當也。

    嘗試論之:夫皇王疊興,為國之道匪一;賢聖間出,立德之指殊塗。

    斯豈故為相反哉,亦雲治而已矣。

    何則?五等之制,行于商周之前;郡縣之設,始于秦漢之後。

    論時則澆淳理隔,易地則用舍或殊。

    譬猶幹戈日用,難以成垓下之業;稷嗣所述,不可施成周之朝。

    是知因時制宜者,為政之上務也;觀民立教者,經國之長策也。

    且夫列封疆,建侯伯,擇賢能,置牧守,循名雖曰異軌,責實抑亦同歸。

    盛則與之共安,衰則與之共患。

    共安系乎善惡,非禮義無以敦風;共患寄以存亡,非甲兵不能靖亂。

    是以齊、晉帥禮,鼎業傾而複振;溫、陶釋位,王綱弛而更張。

    然則周之列國,非一姓也,晉之群臣,非一族也,豈齊、晉強于列國,溫、陶賢于群臣者哉,蓋勢重者易以立功,權輕者難以盡節故也。

    由此言之,建侯置守,乃古今之異術;兵權勢位,蓋安危之所階乎。

     太祖之定關右,日不暇給,既以人臣禮終,未遑藩屏之事。

    晉蕩輔政,爰樹其一黨一,宗室長幼,并據勢位,握兵權,雖海内謝隆平之風,而國家有盤石之固矣。

    高祖克翦芒刺,思弘政術,懲專朝之為患,忘維城之遠圖,外崇一寵一位,内結猜阻。

    自是配天之基,潛有朽壤之墟矣。

    宣皇嗣位,兇暴是聞,芟刈先其本枝,削黜遍于公族。

    雖複地惟叔父,親則同生,文能附衆,武能威敵,莫不謝卿士于當年,從侯服于下國。

    号為千乘,勢侔匹夫。

    是以權臣乘其機,謀士因其隙,遷龜鼎速于俯拾,殲王侯烈于燎原。

    悠悠邃古,未聞斯酷。

    豈非摧枯振朽,易為力乎。

    向使宣皇采姬、劉之制,覽聖哲之術,分命賢戚,布于内外,料其輕重,間以親疏,首尾相持,遠近為用。

    使其勢位也足以扶危,其權力也不能為亂。

    事業既定,僥幸自息。

    雖使卧赤子,朝委裘,社稷固以久安,億兆可以無患矣。

    何後族之地,而勢能窺其神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