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 質平原秦王索魏齊敗長平白起坑趙卒
關燈
小
中
大
引兵二萬,屯于左近,隻等趙人開壁出逐秦軍,即便殺出。
要将趙軍截為二段。
又遣大将蒙骜、王翦各率輕騎五千,伺候接應。
白起與王龁堅守老營。
正是:“安排地網天羅計,待捉龍争虎鬥人。
” 再說趙括吩咐軍中,四鼓造飯,五鼓結束,平明列陣前進。
行不五裡,遇見秦兵,兩陣對圓,趙括使先鋒傅豹出馬。
秦将王贲接戰,約三十餘合,王贲敗走,傅豹追之。
趙括複遣王容率軍幫助。
又遇秦将王陵,略戰數合,王陵又敗。
趙括見趙兵連勝,自率大軍來追。
馮亭又谏曰:“秦人多詐,其敗不可信也。
元帥勿追!”趙括不聽,追奔十餘裡,及于秦壁。
王贲、王陵繞營而走,秦壁不開。
趙括傳令一齊攻打,連打數日,秦軍堅守不可入。
趙括使人催取後軍,移營齊進。
隻見趙将蘇射飛騎而來,報曰:“後營被秦将胡傷引兵沖出遏住,不得前來!”趙括大怒曰:“胡傷如此無禮,吾當親往!”使人探聽秦軍行動,回報道:“西路軍馬不絕,東路無人。
”趙括麾軍從東路而轉。
行不上二三裡,大将蒙骜一軍從刺斜裡殺出,大叫:“趙括你中了我武安君之計,還不投降!”趙括大怒,挺戟欲戰蒙骜;偏将王容出曰:“不勞元帥,容某建功。
”王容便接住蒙骜交鋒。
王翦一軍又至,趙兵折傷頗衆。
趙括料難取勝,鳴金收軍,就便擇水草處安營。
馮亭又谏曰:“軍氣用銳,今我兵雖失利,苟能力戰,尚可脫歸本營,并力拒敵。
若在此安營,腹背受困,将來不可複出!”趙括又不聽。
使軍士築成長壘,堅壁自守;一面飛奏趙王求援,一面催取後隊糧饷。
誰知運糧之路,又被司馬錯、司馬梗引兵塞斷。
白起大軍遮其前,胡傷蒙骜等大軍截其後,秦軍每日傳武安君将令,招趙括投降。
趙括此時方知白起真在軍中,唬①得心膽俱裂。
再說秦王得武安君捷報,知趙括兵困長平,親命駕來至河内,盡發民家壯丁。
凡年十五以上,皆令從軍。
分路掠取趙人糧草,遏絕救兵。
趙括被秦軍圍困,凡四十六日,軍中無糧,士卒自相殺食,趙括不能禁止。
乃将軍将分為四隊:傅豹一隊向東,蘇射一隊向西,馮亭一隊向南,王容一隊向北。
吩咐四隊,一齊鳴鼓,奪路殺出,如一路打通,趙括便招引三路齊走。
誰知武安君白起,又預選射手,環趙壘埋伏,凡遇趙壘中出來者,不拘兵将便射。
四隊軍馬,沖突三四次,俱被射回。
又過一月,趙括不勝其憤,一精一選上等銳卒五千人,俱穿重铠,乘坐駿馬;趙括握戟當先,膊豹王容緊幫在後,冒圍突出。
王翦蒙骜二将齊上,趙括大戰數合,不能透圍。
複身欲歸長壘,馬蹶墜地,中箭而亡。
趙軍大亂。
傅豹、王容俱死。
蘇射引馮亭共走,馮亭曰:“吾三谏不從,今至于此,天也!又何逃乎?”乃自刎而亡。
蘇射奔脫,往胡地去訖。
白起豎一起招降旗,趙軍皆棄兵解甲,投拜呼“萬歲!”白起使人揭趙括之首,往趙營招撫。
營中軍士尚二十餘萬,聞主帥被殺,無人敢出拒戰,亦皆願降。
甲胄器械,堆積如山;營中辎重,悉為秦有。
白起與王龁計議曰:“前秦已拔野王,上一黨一在掌握中,其吏民不樂為秦,而願歸趙。
今趙卒先後降者,總合來将近四十萬之衆,倘一旦有變,何以防之?”乃将降卒分為十營,使十将以統之,配以秦軍二十萬,各賜以牛、酒,聲言:“明日武安君将汰選趙軍,凡上等一精一銳能戰者,給以器械,帶回秦國,随征聽用;其老弱不堪,或力怯者,俱發回趙。
”趙軍大喜。
是夜,武安君密傳一令于十将:“起更時分,但是秦兵,都要用白布一片裹首。
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
”秦兵奉令,一齊發作。
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受戮。
其逃出營門者,又有蒙骜、王翦等引軍巡邏,獲住便砍。
四十萬軍,一一夜俱盡。
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号為丹水。
武安君收趙卒頭顱,聚于秦壘之間,謂之頭顱山。
因以為台,其台崔嵬傑起,亦号白起台。
台下即楊谷也,後來大唐玄宗皇帝幸至此,凄然長歎,命三藏高僧,設水陸七晝夜,超度坑卒亡魂,因名其谷曰省冤谷。
此是後話,史臣有詩雲: 高台百尺盡頭顱,何止區區萬骨枯! 矢石無情緣鬥勝,可憐降卒有何辜? 通計長平之戰,前後斬虜首共四十五萬人,連王龁先前投下降卒,并皆誅戮。
止存年少者二百四十人未殺,放歸邯鄲,使宣揚秦國之威。
不知趙國存亡何如,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遊宦:在外做官。
①不諱:死。
①偏衣:左右不相同的衣服。
①壁:營累、壁累,軍營四周的臨時防禦建築。
①唬:吓。
要将趙軍截為二段。
又遣大将蒙骜、王翦各率輕騎五千,伺候接應。
白起與王龁堅守老營。
正是:“安排地網天羅計,待捉龍争虎鬥人。
” 再說趙括吩咐軍中,四鼓造飯,五鼓結束,平明列陣前進。
行不五裡,遇見秦兵,兩陣對圓,趙括使先鋒傅豹出馬。
秦将王贲接戰,約三十餘合,王贲敗走,傅豹追之。
趙括複遣王容率軍幫助。
又遇秦将王陵,略戰數合,王陵又敗。
趙括見趙兵連勝,自率大軍來追。
馮亭又谏曰:“秦人多詐,其敗不可信也。
元帥勿追!”趙括不聽,追奔十餘裡,及于秦壁。
王贲、王陵繞營而走,秦壁不開。
趙括傳令一齊攻打,連打數日,秦軍堅守不可入。
趙括使人催取後軍,移營齊進。
隻見趙将蘇射飛騎而來,報曰:“後營被秦将胡傷引兵沖出遏住,不得前來!”趙括大怒曰:“胡傷如此無禮,吾當親往!”使人探聽秦軍行動,回報道:“西路軍馬不絕,東路無人。
”趙括麾軍從東路而轉。
行不上二三裡,大将蒙骜一軍從刺斜裡殺出,大叫:“趙括你中了我武安君之計,還不投降!”趙括大怒,挺戟欲戰蒙骜;偏将王容出曰:“不勞元帥,容某建功。
”王容便接住蒙骜交鋒。
王翦一軍又至,趙兵折傷頗衆。
趙括料難取勝,鳴金收軍,就便擇水草處安營。
馮亭又谏曰:“軍氣用銳,今我兵雖失利,苟能力戰,尚可脫歸本營,并力拒敵。
若在此安營,腹背受困,将來不可複出!”趙括又不聽。
使軍士築成長壘,堅壁自守;一面飛奏趙王求援,一面催取後隊糧饷。
誰知運糧之路,又被司馬錯、司馬梗引兵塞斷。
白起大軍遮其前,胡傷蒙骜等大軍截其後,秦軍每日傳武安君将令,招趙括投降。
趙括此時方知白起真在軍中,唬①得心膽俱裂。
再說秦王得武安君捷報,知趙括兵困長平,親命駕來至河内,盡發民家壯丁。
凡年十五以上,皆令從軍。
分路掠取趙人糧草,遏絕救兵。
趙括被秦軍圍困,凡四十六日,軍中無糧,士卒自相殺食,趙括不能禁止。
乃将軍将分為四隊:傅豹一隊向東,蘇射一隊向西,馮亭一隊向南,王容一隊向北。
吩咐四隊,一齊鳴鼓,奪路殺出,如一路打通,趙括便招引三路齊走。
誰知武安君白起,又預選射手,環趙壘埋伏,凡遇趙壘中出來者,不拘兵将便射。
四隊軍馬,沖突三四次,俱被射回。
又過一月,趙括不勝其憤,一精一選上等銳卒五千人,俱穿重铠,乘坐駿馬;趙括握戟當先,膊豹王容緊幫在後,冒圍突出。
王翦蒙骜二将齊上,趙括大戰數合,不能透圍。
複身欲歸長壘,馬蹶墜地,中箭而亡。
趙軍大亂。
傅豹、王容俱死。
蘇射引馮亭共走,馮亭曰:“吾三谏不從,今至于此,天也!又何逃乎?”乃自刎而亡。
蘇射奔脫,往胡地去訖。
白起豎一起招降旗,趙軍皆棄兵解甲,投拜呼“萬歲!”白起使人揭趙括之首,往趙營招撫。
營中軍士尚二十餘萬,聞主帥被殺,無人敢出拒戰,亦皆願降。
甲胄器械,堆積如山;營中辎重,悉為秦有。
白起與王龁計議曰:“前秦已拔野王,上一黨一在掌握中,其吏民不樂為秦,而願歸趙。
今趙卒先後降者,總合來将近四十萬之衆,倘一旦有變,何以防之?”乃将降卒分為十營,使十将以統之,配以秦軍二十萬,各賜以牛、酒,聲言:“明日武安君将汰選趙軍,凡上等一精一銳能戰者,給以器械,帶回秦國,随征聽用;其老弱不堪,或力怯者,俱發回趙。
”趙軍大喜。
是夜,武安君密傳一令于十将:“起更時分,但是秦兵,都要用白布一片裹首。
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
”秦兵奉令,一齊發作。
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受戮。
其逃出營門者,又有蒙骜、王翦等引軍巡邏,獲住便砍。
四十萬軍,一一夜俱盡。
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号為丹水。
武安君收趙卒頭顱,聚于秦壘之間,謂之頭顱山。
因以為台,其台崔嵬傑起,亦号白起台。
台下即楊谷也,後來大唐玄宗皇帝幸至此,凄然長歎,命三藏高僧,設水陸七晝夜,超度坑卒亡魂,因名其谷曰省冤谷。
此是後話,史臣有詩雲: 高台百尺盡頭顱,何止區區萬骨枯! 矢石無情緣鬥勝,可憐降卒有何辜? 通計長平之戰,前後斬虜首共四十五萬人,連王龁先前投下降卒,并皆誅戮。
止存年少者二百四十人未殺,放歸邯鄲,使宣揚秦國之威。
不知趙國存亡何如,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遊宦:在外做官。
①不諱:死。
①偏衣:左右不相同的衣服。
①壁:營累、壁累,軍營四周的臨時防禦建築。
①唬: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