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會夾谷孔子卻齊堕三都聞人伏法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以知之。
”使者曰:“可常得乎?”孔子曰:“萍者,浮泛不根之物,乃結而成實,雖千百年不易得也。
此乃散而複聚,衰而複興之兆,可為楚王賀矣。
”使者歸告昭王,昭王歎服不已。
孔子在中都大治,四方皆遣入觀其政教,以為法則。
魯定公知其賢,召為司空。
周敬王十九年,陽虎欲亂魯而專其政,知叔孫辄無一寵一于叔孫氏,而與費邑宰公山不狃相厚,乃與二人商議。
欲以計先殺季孫,然後并除仲叔,以公山不狃代斯①之位,以叔孫辄代州仇之位,已代孟孫無忌之位。
虎慕孔子之賢,欲招緻門下,以為己助。
使人諷②之來見,孔子不從。
乃以蒸豚饋之,孔子曰:“虎誘我往謝而見我也。
”今弟子伺虎出外,投刺于門而歸,虎竟不能屈。
孔子密言于無忌曰:“虎必為亂,亂必始于季氏,子預為之備,乃可免也。
”無忌僞為築室于南門之外,立栅聚材,選牧圉之壯勇者三百人為傭,名曰興工,實以備亂。
又語成宰公斂陽,使繕甲待命,倘有報至,星夜前來赴援。
是年秋八月,魯将行禘祭③。
虎請以禘之明日,享季孫于薄圃。
無忌聞之曰:“虎享季孫,事可疑矣。
”乃使人馳告公斂陽,約定日中率甲由東門至南門,一路觀變。
至享期,陽虎親至季氏之門,請季斯登車。
陽虎在前為導,虎之從弟陽越在後,左右皆陽氏之一黨一。
惟禦車者林楚,世為季氏門下之客。
季斯心疑有變,私語林楚曰:“汝能以吾車适孟氏乎?”林楚點頭會意。
行至大衢,林楚遽挽辔南向,以鞭策連擊其馬,馬怒而馳。
陽越望見,大呼:“收辔!”林楚不應,複加鞭,馬行益急。
陽越怒,彎弓射楚,不中,亦鞭其馬,心急鞭墜。
越拾鞭,季氏之車已去遠矣。
季斯出南門,徑入孟氏之室,閉其栅,号曰:“孟孫救我!”無忌使三百壯士,挾弓矢伏于栅門以待。
須臾,陽越至,率其徒攻栅。
三百人從栅内發矢,中者辄倒,陽越身中數箭而死。
且說陽貨行及東門,回顧不見了季孫,乃轉轅複循舊路,至大衢,問路人曰:“見相國車否?”路人曰:“馬驚,已出南門矣。
”語未畢,陽越之敗卒亦到,方知越已射死,季孫已避入孟氏新宮。
虎大怒,驅其衆急往公宮,劫定公以出朝。
遇叔孫州仇于途,并劫之。
盡發公宮之甲與叔孫氏家衆,共攻孟氏于南門。
無忌率三百人力拒之。
陽虎命以火焚栅,季斯大懼。
無忌使視日方中,曰:“成兵且至,不足慮也。
”言未畢,隻見東角上一員猛将,領兵呼哨而至,大叫:“勿犯吾主!鮑斂陽在此!”陽虎大怒,便奮長戈,迎住鮑斂陽厮殺。
二将各施逞本事,戰五十餘合,陽虎一精一神愈增,公斂陽漸漸力怯。
叔孫州仇遽從後呼曰:“虎敗矣!”即率其家衆,前擁定公西走,公徒亦從之。
無忌引壯士開栅殺出,季氏之家臣苫越,亦帥甲而至。
陽虎孤寡無助,倒戈而走,入歡陽關據之。
三家合兵以攻關,虎力不能支,命放火焚萊門。
魯師避火卻退,虎冒火而出,遂奔齊國。
見景公,以所據歡陽之田獻之,欲借兵伐魯。
大夫鮑國進曰:“魯方用孔某,不可敵也。
不如執陽虎而歸其田,以媚孔某。
”景公從之。
乃囚虎于西鄙。
虎以酒醉守者,乘辎車逃奔宋國,宋使居于匡。
陽虎虐用匡人,匡人欲殺之。
複奔晉國,仕于趙鞅為臣。
不在話下。
宋儒論陽虎以陪臣而謀賊其家主,固為大逆;然季氏放逐其君,專執魯政;家臣從旁竊視,已非一日;今日效其所為,乃天理報施之常,不足怪也。
有詩雲: 當時季氏淩孤主,今日家臣叛主君。
自作忠一奸一還自受,前車音響後車聞。
又有言:魯自惠公之世,僭用天子禮樂,其後三桓之家,舞八佾①,歌雍②徹。
大夫目無諸侯,故家臣亦目無大夫。
悖逆相仍,其來遠矣。
詩雲: 九成于戚舞一團一團一,借問何人啟僭端? 要使國中無叛逆,重将禮樂問《周官》。
齊景公失了陽虎,又恐魯人怪其納叛,乃使人緻書魯定公,說明陽虎奔宋之故,就約魯侯于齊魯界上夾谷山前,為乘車之會,以通兩國之好,永息幹戈。
定公得書,即召三家商議。
孟孫無忌曰“齊人多詐,主公不可輕往。
”季孫斯曰:“齊屢次加兵于我,今欲修好,奈何拒之?”定公曰:“寡人若去,何人保駕?”無忌曰:“非臣師孔某不可。
”定公即召孔子,以相禮之事屬之。
乘車已具,定公将行,孔子奏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使者曰:“可常得乎?”孔子曰:“萍者,浮泛不根之物,乃結而成實,雖千百年不易得也。
此乃散而複聚,衰而複興之兆,可為楚王賀矣。
”使者歸告昭王,昭王歎服不已。
孔子在中都大治,四方皆遣入觀其政教,以為法則。
魯定公知其賢,召為司空。
周敬王十九年,陽虎欲亂魯而專其政,知叔孫辄無一寵一于叔孫氏,而與費邑宰公山不狃相厚,乃與二人商議。
欲以計先殺季孫,然後并除仲叔,以公山不狃代斯①之位,以叔孫辄代州仇之位,已代孟孫無忌之位。
虎慕孔子之賢,欲招緻門下,以為己助。
使人諷②之來見,孔子不從。
乃以蒸豚饋之,孔子曰:“虎誘我往謝而見我也。
”今弟子伺虎出外,投刺于門而歸,虎竟不能屈。
孔子密言于無忌曰:“虎必為亂,亂必始于季氏,子預為之備,乃可免也。
”無忌僞為築室于南門之外,立栅聚材,選牧圉之壯勇者三百人為傭,名曰興工,實以備亂。
又語成宰公斂陽,使繕甲待命,倘有報至,星夜前來赴援。
是年秋八月,魯将行禘祭③。
虎請以禘之明日,享季孫于薄圃。
無忌聞之曰:“虎享季孫,事可疑矣。
”乃使人馳告公斂陽,約定日中率甲由東門至南門,一路觀變。
至享期,陽虎親至季氏之門,請季斯登車。
陽虎在前為導,虎之從弟陽越在後,左右皆陽氏之一黨一。
惟禦車者林楚,世為季氏門下之客。
季斯心疑有變,私語林楚曰:“汝能以吾車适孟氏乎?”林楚點頭會意。
行至大衢,林楚遽挽辔南向,以鞭策連擊其馬,馬怒而馳。
陽越望見,大呼:“收辔!”林楚不應,複加鞭,馬行益急。
陽越怒,彎弓射楚,不中,亦鞭其馬,心急鞭墜。
越拾鞭,季氏之車已去遠矣。
季斯出南門,徑入孟氏之室,閉其栅,号曰:“孟孫救我!”無忌使三百壯士,挾弓矢伏于栅門以待。
須臾,陽越至,率其徒攻栅。
三百人從栅内發矢,中者辄倒,陽越身中數箭而死。
且說陽貨行及東門,回顧不見了季孫,乃轉轅複循舊路,至大衢,問路人曰:“見相國車否?”路人曰:“馬驚,已出南門矣。
”語未畢,陽越之敗卒亦到,方知越已射死,季孫已避入孟氏新宮。
虎大怒,驅其衆急往公宮,劫定公以出朝。
遇叔孫州仇于途,并劫之。
盡發公宮之甲與叔孫氏家衆,共攻孟氏于南門。
無忌率三百人力拒之。
陽虎命以火焚栅,季斯大懼。
無忌使視日方中,曰:“成兵且至,不足慮也。
”言未畢,隻見東角上一員猛将,領兵呼哨而至,大叫:“勿犯吾主!鮑斂陽在此!”陽虎大怒,便奮長戈,迎住鮑斂陽厮殺。
二将各施逞本事,戰五十餘合,陽虎一精一神愈增,公斂陽漸漸力怯。
叔孫州仇遽從後呼曰:“虎敗矣!”即率其家衆,前擁定公西走,公徒亦從之。
無忌引壯士開栅殺出,季氏之家臣苫越,亦帥甲而至。
陽虎孤寡無助,倒戈而走,入歡陽關據之。
三家合兵以攻關,虎力不能支,命放火焚萊門。
魯師避火卻退,虎冒火而出,遂奔齊國。
見景公,以所據歡陽之田獻之,欲借兵伐魯。
大夫鮑國進曰:“魯方用孔某,不可敵也。
不如執陽虎而歸其田,以媚孔某。
”景公從之。
乃囚虎于西鄙。
虎以酒醉守者,乘辎車逃奔宋國,宋使居于匡。
陽虎虐用匡人,匡人欲殺之。
複奔晉國,仕于趙鞅為臣。
不在話下。
宋儒論陽虎以陪臣而謀賊其家主,固為大逆;然季氏放逐其君,專執魯政;家臣從旁竊視,已非一日;今日效其所為,乃天理報施之常,不足怪也。
有詩雲: 當時季氏淩孤主,今日家臣叛主君。
自作忠一奸一還自受,前車音響後車聞。
又有言:魯自惠公之世,僭用天子禮樂,其後三桓之家,舞八佾①,歌雍②徹。
大夫目無諸侯,故家臣亦目無大夫。
悖逆相仍,其來遠矣。
詩雲: 九成于戚舞一團一團一,借問何人啟僭端? 要使國中無叛逆,重将禮樂問《周官》。
齊景公失了陽虎,又恐魯人怪其納叛,乃使人緻書魯定公,說明陽虎奔宋之故,就約魯侯于齊魯界上夾谷山前,為乘車之會,以通兩國之好,永息幹戈。
定公得書,即召三家商議。
孟孫無忌曰“齊人多詐,主公不可輕往。
”季孫斯曰:“齊屢次加兵于我,今欲修好,奈何拒之?”定公曰:“寡人若去,何人保駕?”無忌曰:“非臣師孔某不可。
”定公即召孔子,以相禮之事屬之。
乘車已具,定公将行,孔子奏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