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公子鮑厚施買國齊懿公竹池遇變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士會同壽餘濟了黃河,望東而行。
未及裡許,隻見一位年少将軍,引著一隊軍馬來迎,在車上欠身曰:“随季别來無恙?”士會近前視之,那将軍姓趙名朔,乃趙相國盾之子也。
三人下車相見。
士會問其來意,朔曰:“吾奉父命,前來接應吾子還朝,後面複有大軍至矣。
”當下一聲炮響,車如水,馬如龍,簇擁士會同壽餘入晉去了。
秦康公使人隔河了望,回報康公,大怒,便欲濟河伐晉。
前哨又報:“探得河東複有大軍到來,大将乃是荀林父、犨缺二人。
”西乞術曰:“晉既有大軍接應,必不容我濟河,不如歸也。
”乃班師。
荀林父等見秦軍已去,亦還晉國。
士會去秦三載,今日複進绛城,不勝感慨。
入見靈公,肉袒謝罪。
靈公曰:“卿無罪也。
”使列于六卿之間。
趙盾嘉魏壽餘之勞,言于靈公,賜車十乘。
秦康公使人送士會之妻孥于晉,曰:“吾不負黃河之誓也!”士會感康公之義,緻書稱謝,且勸以息兵養民,各保四境。
康公從之。
自此秦、晉不交兵者數十年。
周頃王六年,崩,太子班即位,是為匡王。
即晉靈公之八年也。
時楚穆王薨,世子旅嗣位,是為莊王。
趙盾以楚新有喪,乘此機會,思複先世盟主之業,乃大合諸侯于新城。
宋昭公杵臼、魯文公興、陳靈公平國、衛成公鄭、鄭穆公蘭、許昭公錫我,并至會所。
宋、陳、鄭三國之君,各訴前日從楚之情,出于不得已。
趙盾亦各各撫一慰,諸侯始複附于晉。
惟蔡侯附楚如故,不肯赴會。
趙盾使卻缺引軍伐之,蔡人求和,乃還。
齊昭公潘,本欲赴會,适患病,未及盟期,昭公遂薨。
太子舍即位。
其母乃魯女子叔姬,謂之昭姬。
昭姬雖為昭公夫人,不甚得一寵一。
世子舍才望庸常①,亦不為國人所敬重。
公子商人,齊桓公之妾密姬所生,素有篡位之志。
賴昭公待之甚厚,此念中沮。
欲候昭公死後,方舉大事。
昭公末年,如公子元于衛,任以國政。
商人忌公子元之賢,意欲結納人心,乃盡出其家财,周恤貧民。
如有不給②,借貸以繼之,百姓無不感激。
又多聚死士③在家,朝夕訓練,出入跟随。
及世子舍即位,适彗星出于北鬥,商人使人占之。
曰:“宋、齊、晉三國之君,皆将死亂。
”商人曰:“亂齊者,非我而誰?”命死士即于喪幕中,刺殺世子舍。
商人以公子元年長,乃僞言曰:“舍元人君之威,不可居大位,吾此舉為兄故也。
”公子元大驚曰:“吾知爾之求為君也久矣,何乃累我?我能事爾,爾不能事我也。
但爾為君以後,得容我為齊國匹夫,以壽終足矣!”商人即位,是為懿公。
子元心惡商人之所為,閉門托病,并不入朝。
此乃是公子元的好處。
且說昭姬痛其子死于非命,日夜悲啼。
懿公惡之,乃囚于别室,節其飲食。
昭姬陰賂宮人,使通信于魯。
魯文公畏齊之強,命大夫東門遂如周,告于匡王,欲借天子恩一寵一,以求釋昭姬之囚。
匡王命單伯往齊,謂懿公曰:“既殺其子,焉用其母,何不縱之還魯,以明齊之寬德?”懿公諱弑舍之事,聞“殺子”之語,面頰發赤,嘿然無語。
單伯退就客館。
懿公遷昭姬于他宮,使人誘單伯曰:“寡君于國母未之敢慢。
況承天子降谕,敢不承順?吾子何不谒見國母,使知天子眷顧宗國之意?”單伯隻道是好話,遂駕車随使者入宮谒見昭姬。
昭姬垂涕,略訴苦情。
單伯尚未及答,不虞懿公在外掩至,大罵曰:“單伯如何擅入吾宮,私會國母,欲行苟且之事耶?寡人将訟之天子!”遂并單伯拘禁,與昭姬各囚于一室。
恨魯人以王命壓之,興兵伐魯。
論者謂懿公弑幼主,囚國母,拘天使,虐鄰國,窮兇極惡,天理豈能容乎?但當時高國世臣,濟濟在朝,何不奉子元以聲①商人之罪,而乃縱其兇惡,絕無一言?時事至此,可歎矣!有詩雲: 欲圖大位欺孤主,先散家财買細民。
堪恨朝中绶②若若,也随市井媚兇人! 魯使上卿季孫行父如晉告急。
晉趙盾奉③靈公合宋、衛、蔡、陳、鄭、曹、許共八國諸侯,聚于扈地,商議伐齊。
齊懿公納賂于晉,且釋單伯還周,昭姬還魯,諸侯遂散歸本國。
魯聞晉不果伐齊,亦使公子遂納賂于齊以求和。
不在話下。
卻說宋襄公夫人王姬,乃周襄王之女兄①,宋成公王臣之母,昭公杵臼之祖母也。
昭公自為世子時,與公子卬、公孫孔叔、公孫鐘離三人,以田獵遊戲相善。
既即位,惟三人之言是聽,不任六卿,不朝祖母,疏遠公族,怠棄民事,日以從田為樂。
司馬樂豫知宋國必亂,以其官讓于公子卬。
司城公孫壽亦慮禍及,告老緻政。
昭公即用其子蕩意諸,嗣為司城之官。
襄夫人王姬老而好一婬一。
昭公有庶弟公子鮑,美豔勝于婦人,襄夫人心一愛一之,醉以酒,因一逼一與之通,許以扶立為君。
遂欲廢昭公而立公子鮑。
昭公畏穆、襄之族太盛,與公子卬等謀逐之。
王姬陰告于二族,遂作亂,圍公子卬、公孫鐘離二人于朝門而殺之。
司城蕩意諸懼而奔魯。
公子鮑素能敬事六卿。
至是,同在國諸卿,與二族講和,不究擅殺之事。
召蕩意諸于魯,複其位。
公子鮑聞齊公子商人,以厚施買衆心,得篡齊位,乃效其所為,亦散家财,以周給貧民。
昭公七年,宋國歲饑,公子鮑盡出其倉禀之粟,以濟貧者。
又敬老尊賢,凡國中年七十以上,月緻粟帛,加以飲食珍味,使人慰問
未及裡許,隻見一位年少将軍,引著一隊軍馬來迎,在車上欠身曰:“随季别來無恙?”士會近前視之,那将軍姓趙名朔,乃趙相國盾之子也。
三人下車相見。
士會問其來意,朔曰:“吾奉父命,前來接應吾子還朝,後面複有大軍至矣。
”當下一聲炮響,車如水,馬如龍,簇擁士會同壽餘入晉去了。
秦康公使人隔河了望,回報康公,大怒,便欲濟河伐晉。
前哨又報:“探得河東複有大軍到來,大将乃是荀林父、犨缺二人。
”西乞術曰:“晉既有大軍接應,必不容我濟河,不如歸也。
”乃班師。
荀林父等見秦軍已去,亦還晉國。
士會去秦三載,今日複進绛城,不勝感慨。
入見靈公,肉袒謝罪。
靈公曰:“卿無罪也。
”使列于六卿之間。
趙盾嘉魏壽餘之勞,言于靈公,賜車十乘。
秦康公使人送士會之妻孥于晉,曰:“吾不負黃河之誓也!”士會感康公之義,緻書稱謝,且勸以息兵養民,各保四境。
康公從之。
自此秦、晉不交兵者數十年。
周頃王六年,崩,太子班即位,是為匡王。
即晉靈公之八年也。
時楚穆王薨,世子旅嗣位,是為莊王。
趙盾以楚新有喪,乘此機會,思複先世盟主之業,乃大合諸侯于新城。
宋昭公杵臼、魯文公興、陳靈公平國、衛成公鄭、鄭穆公蘭、許昭公錫我,并至會所。
宋、陳、鄭三國之君,各訴前日從楚之情,出于不得已。
趙盾亦各各撫一慰,諸侯始複附于晉。
惟蔡侯附楚如故,不肯赴會。
趙盾使卻缺引軍伐之,蔡人求和,乃還。
齊昭公潘,本欲赴會,适患病,未及盟期,昭公遂薨。
太子舍即位。
其母乃魯女子叔姬,謂之昭姬。
昭姬雖為昭公夫人,不甚得一寵一。
世子舍才望庸常①,亦不為國人所敬重。
公子商人,齊桓公之妾密姬所生,素有篡位之志。
賴昭公待之甚厚,此念中沮。
欲候昭公死後,方舉大事。
昭公末年,如公子元于衛,任以國政。
商人忌公子元之賢,意欲結納人心,乃盡出其家财,周恤貧民。
如有不給②,借貸以繼之,百姓無不感激。
又多聚死士③在家,朝夕訓練,出入跟随。
及世子舍即位,适彗星出于北鬥,商人使人占之。
曰:“宋、齊、晉三國之君,皆将死亂。
”商人曰:“亂齊者,非我而誰?”命死士即于喪幕中,刺殺世子舍。
商人以公子元年長,乃僞言曰:“舍元人君之威,不可居大位,吾此舉為兄故也。
”公子元大驚曰:“吾知爾之求為君也久矣,何乃累我?我能事爾,爾不能事我也。
但爾為君以後,得容我為齊國匹夫,以壽終足矣!”商人即位,是為懿公。
子元心惡商人之所為,閉門托病,并不入朝。
此乃是公子元的好處。
且說昭姬痛其子死于非命,日夜悲啼。
懿公惡之,乃囚于别室,節其飲食。
昭姬陰賂宮人,使通信于魯。
魯文公畏齊之強,命大夫東門遂如周,告于匡王,欲借天子恩一寵一,以求釋昭姬之囚。
匡王命單伯往齊,謂懿公曰:“既殺其子,焉用其母,何不縱之還魯,以明齊之寬德?”懿公諱弑舍之事,聞“殺子”之語,面頰發赤,嘿然無語。
單伯退就客館。
懿公遷昭姬于他宮,使人誘單伯曰:“寡君于國母未之敢慢。
況承天子降谕,敢不承順?吾子何不谒見國母,使知天子眷顧宗國之意?”單伯隻道是好話,遂駕車随使者入宮谒見昭姬。
昭姬垂涕,略訴苦情。
單伯尚未及答,不虞懿公在外掩至,大罵曰:“單伯如何擅入吾宮,私會國母,欲行苟且之事耶?寡人将訟之天子!”遂并單伯拘禁,與昭姬各囚于一室。
恨魯人以王命壓之,興兵伐魯。
論者謂懿公弑幼主,囚國母,拘天使,虐鄰國,窮兇極惡,天理豈能容乎?但當時高國世臣,濟濟在朝,何不奉子元以聲①商人之罪,而乃縱其兇惡,絕無一言?時事至此,可歎矣!有詩雲: 欲圖大位欺孤主,先散家财買細民。
堪恨朝中绶②若若,也随市井媚兇人! 魯使上卿季孫行父如晉告急。
晉趙盾奉③靈公合宋、衛、蔡、陳、鄭、曹、許共八國諸侯,聚于扈地,商議伐齊。
齊懿公納賂于晉,且釋單伯還周,昭姬還魯,諸侯遂散歸本國。
魯聞晉不果伐齊,亦使公子遂納賂于齊以求和。
不在話下。
卻說宋襄公夫人王姬,乃周襄王之女兄①,宋成公王臣之母,昭公杵臼之祖母也。
昭公自為世子時,與公子卬、公孫孔叔、公孫鐘離三人,以田獵遊戲相善。
既即位,惟三人之言是聽,不任六卿,不朝祖母,疏遠公族,怠棄民事,日以從田為樂。
司馬樂豫知宋國必亂,以其官讓于公子卬。
司城公孫壽亦慮禍及,告老緻政。
昭公即用其子蕩意諸,嗣為司城之官。
襄夫人王姬老而好一婬一。
昭公有庶弟公子鮑,美豔勝于婦人,襄夫人心一愛一之,醉以酒,因一逼一與之通,許以扶立為君。
遂欲廢昭公而立公子鮑。
昭公畏穆、襄之族太盛,與公子卬等謀逐之。
王姬陰告于二族,遂作亂,圍公子卬、公孫鐘離二人于朝門而殺之。
司城蕩意諸懼而奔魯。
公子鮑素能敬事六卿。
至是,同在國諸卿,與二族講和,不究擅殺之事。
召蕩意諸于魯,複其位。
公子鮑聞齊公子商人,以厚施買衆心,得篡齊位,乃效其所為,亦散家财,以周給貧民。
昭公七年,宋國歲饑,公子鮑盡出其倉禀之粟,以濟貧者。
又敬老尊賢,凡國中年七十以上,月緻粟帛,加以飲食珍味,使人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