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史記·項羽本紀第七

關燈
五天之内,我一定殺死彭越,平定梁地,回來再跟将軍們會合。

    ”于是帶兵向東進發,一路上攻打陳留、外黃。

     外黃起先不歸順。

    過了幾天終于投降了,項王很生氣,命令男子十五歲以上的全部到城東去,要把他們活埋了。

    外黃縣令門客的兒子十三歲,前去勸說項王,說道:“彭越憑強力威脅外黃,外黃人害怕,所以才姑且投降,為的是等待大王。

    如今大王來了,又要全部活埋他們,百姓哪兒還會有歸附之心呢?從這往東,梁地十幾個城邑的百姓都會很害怕,就沒有人肯歸附您了。

    ”項王認為他的話對,就赦免了準備活埋的那些人。

    項王東進睢陽縣,睢陽人聽到這情況都争着歸附項王。

     漢軍果然多次向楚軍挑戰,楚軍都沒出來。

    漢軍就派人去辱罵他們,一連五六天,大司馬曹咎忍不住氣憤,派兵渡汜水。

    士卒剛渡過一半,漢軍出擊,大敗楚軍,繳獲楚軍的全部物資。

    大司馬曹咎、長史董翳、塞王司馬欣等都在汜水邊上自刎了。

    大司馬曹咎,就是原來的蕲縣獄椽,長史司馬欣就是以前的栎陽獄吏,兩個人都曾經對項梁有恩德,所以項王信任他們。

    這時候,項王在睢陽,聽說海春侯的軍隊被打敗了,就帶兵往回趕。

    漢軍當時正把楚将鐘離昧(mèi,妹)包一皮一皮圍在荥陽東邊,項王趕到,漢軍害怕楚軍,全部逃入附近的山地。

     這時侯,漢軍士卒氣盛,糧草充足,項王士卒疲憊,糧食告絕。

    漢王派陸賈去勸說項王,要求放回太公,項王不答應。

    漢王又派侯公去勸說項王,項王才跟漢王定約,平分天下,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劃歸楚。

    項王同意了這個條件之後,立即放回了漢王的家屬。

    漢軍官兵都呼喊萬歲。

    漢王于是封侯公為平國君,讓他隐匿起來,不肯再跟他見面。

    說:“這個人是天下的善辯之士,他呆在哪國,就會使哪國傾覆,所以給他個稱号叫平國君。

    ”項王訂約後,就帶上隊伍罷兵東歸了。

     漢王也想撤兵西歸,張良、陳平勸他說:“漢已據天下的大半,諸侯又都歸附于漢。

    而楚軍已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亡楚之時。

    不如索一性一趁此機會把它消滅。

    如果現在放走項羽而不打他,這就是所謂的‘養虎給自己留下禍患’。

    ”漢王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漢五年(前202),漢王追趕項王到陽夏南邊,讓部隊駐紮下來,并和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好日期會合,共同攻打楚軍。

    漢軍到達固陵,而韓信、彭越的部隊沒有來會合。

    楚軍攻打漢軍,把漢軍打得大敗。

    漢王又逃回營壘,掘深壕溝堅守。

    漢王問張良道:“諸侯不遵守約定,怎麼辦?”張良回答說:“楚軍快被打垮了,韓信和彭越還沒有得到分封的地盤,所以,他們不來是很自然的。

    君王如果能和他們共分天下,就可以讓他們立刻前來。

    如果不能,形勢就難以預料了。

    君王如果把從陳縣以東到海濱一帶地方都給韓信,把睢陽以北到穀城的地方給彭越;使他們各自為自己而戰,楚軍就容易打敗了。

    ”漢王說:“好。

    ”于是派出使者告訴韓信、彭越說:“你們跟漢王合力擊楚,打敗楚軍之後,從陳縣往東至海濱一帶地方給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的地方給彭相國。

    ”使者到達之後,韓信、彭越都說:“我們今天就帶兵出發。

    ”于是韓信從齊國起行,劉賈的部隊從壽春和他同時進發,屠戮了城父,到達垓下。

    大司馬周殷叛離楚王,以舒縣的兵力屠戮了六縣,發動九江兵力,随同劉賈、彭越一起會師在垓下,一逼一十向項王。

     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一團一團一包一皮一皮圍了好幾層。

    深夜,聽到漢軍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項王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麼楚國人這麼多呢?”項王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一寵一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骓(zhuī,追),項王一直騎着。

    這時候,項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骓馬不再往前闖!骓馬不往前闖啊可怎麼辦,虞姬呀虞姬,怎麼安排你呀才妥善?”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

    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淚,沒有一個人能擡起頭來看他。

     于是項王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趁夜突破重圍,向南沖出,飛馳而逃。

    天快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将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

    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隻剩下一百多人了。

    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

    ”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

    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

    項王又帶着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就隻剩下二十八人。

    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

    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

    可是如今終于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今天肯定得決心戰死了,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沖破重圍,斬殺漢将,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于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

    漢軍把他們包一皮一皮圍起幾層。

    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将!”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沖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

    于是項王高聲呼喊着沖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随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将。

    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将,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吓壞了,倒退了好幾裡。

    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

    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次包一皮一皮圍上來。

    項王驅馬沖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

    項王問騎兵們道:“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

    ”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

    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裡,民衆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

    希望大王快快渡江。

    現在隻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

    ”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幹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一愛一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于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着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裡,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

    ”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

    光項籍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

    項王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

    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相識嗎?”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于是指給王翳說:“這就是項王。

    ”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征求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說完,自刎而死。

    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争搶項王的軀體,由于相争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

    最後,郎中騎将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争得一個肢一體。

    五人到一塊把肢一體拼合,正好都對。

    因此。

    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niè,聶)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隻有魯縣不降服。

    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就拿着項王的頭給魯人看,魯地父老這才投降。

    當初,楚懷王封項籍為魯公,等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号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穀城。

    漢王給他發喪,哭了一通後才離去。

     項氏宗族各旁枝,漢王都不加殺戮。

    封項伯為射陽侯。

    桃侯、平臯侯、玄武侯都屬于項氏,漢王賜姓劉。

     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

    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

    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迹怎麼那麼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争我奪,數也數不清。

    然而項羽并非有些許權一柄一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于民間,隻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号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

    至于項羽舍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

    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于丢一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

    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原文】【注解】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時,年二十四。

    其季父項梁①,梁父即楚将項燕,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項氏世世為楚将,封于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②,學劍,又不成。

    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③。

    項梁嘗有栎陽逮④,乃請靳獄椽曹咎書抵栎陽獄椽司馬欣⑤,以故事得已⑥。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于吳中。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⑦。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⑧,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⑨,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⑩,族矣(11)!”梁以此奇籍。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12),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13)。

     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

    “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②去:放棄,丢下。

    ③竟學:學到底。

    “竟”,終于,完畢。

    ④逮:及,指有罪相連及。

    ⑤請:求,要。

    書:信。

    抵:到達,這裡是送達的意思。

    ⑥以故:因此。

    已:止,了結。

    ⑦皆出項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項梁。

    ⑧繇:同“徭”。

    ⑨陰:暗中。

    部勒:部署,組織。

    賓客:“指客居吳中依附項梁的人。

    子弟:指吳中的年輕人。

    ⑩妄言:胡亂說。

    (11)族:滅族,滿門抄斬。

    (12)扛:兩手對舉。

    (13)雖:即使。

    憚:害怕。

     秦二世元年七月①,陳涉等起大澤中。

    其九月,會稽守通②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

    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③。

    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将④。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⑤。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

    ”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

    梁複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諾。

    ”梁召籍入。

    須臾,梁眴籍曰⑥:“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绶⑦。

    門下大驚,擾亂⑧,籍所擊殺數十百人⑨。

    一府中皆慴伏⑩,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11),谕以所為起大事(12),遂舉吳中兵(13)。

    使人收下縣(14),得一精一兵八千人。

    梁部署(15)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16),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

    ”衆乃皆伏(17)。

    于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将(18),徇下縣(19)。

     ①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

    ②會稽守通:會稽郡郡守殷通。

     ③“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大約是當時成語。

    “先”,在前邊;“後”,在後邊。

    ④将:帶兵。

    ⑤亡:逃亡,避匿。

    ⑥眴:目動,眨巴眼,使眼色。

    ⑦印绶:指印。

    “绶”,穿縛印紐的帶子。

    ⑧擾亂:亂,混亂。

    “擾”也是亂的意思。

    ⑨數十百人:一百來人。

    ⑩慴伏:因懼怕而屈服。

    “慴”,恐懼。

    “伏”,同“服”。

    (11)故:從前,原先。

    (12)谕:曉喻,告訴。

    所為:等于說所以。

    (13)舉:發動。

    (14)下縣:指會稽郡下屬各縣。

    (15)部署:安排,布置。

    (16)公:對對方的尊稱,等于說您。

    主:主管。

    (17)伏:同“服”,敬服,佩服。

    (18)裨将:副将。

    (19)徇:帶兵巡行占領地方。

     廣陵人召平于是為陳王徇廣陵①,未能下②。

    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③,拜梁為楚王上柱國。

    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④。

    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⑤。

    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⑥,稱為長者⑦。

    東陽少年殺其令⑧,相聚數千人,欲置長⑨,無适用,乃請陳嬰。

    嬰謝不能⑩,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

    少年欲立嬰便為王(11),異軍蒼頭特起(12)。

    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13)。

    今暴得大名(14),不祥。

    不如有所屬(15),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16)。

    ”嬰乃不敢為王。

    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

    今欲舉大事,将非其人,不可(17)。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18)。

    ”于是衆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項梁渡淮,黥布、蒲将軍亦以兵屬焉。

    凡六七萬人(19),軍下邳(20)。

     ①于是:在此時。

    ②下:用兵力威服,降服。

    ③矯:假托。

     ④以:率領。

    西:向西,西進。

    ⑤使使:派使者。

    後一“使”字舊讀去聲,是使者的意思。

    與連和:跟陳嬰聯合在一起。

    ⑥素:平素,一向。

    信謹:老實謹慎。

    ⑦長者:忠厚老實的人。

    ⑧其令:指東陽縣縣令。

    ⑨置長:推舉首領。

    “置”,設立。

    ⑩謝:推辭。

     (11)便:立即。

    (12)異軍:與衆不同的軍隊。

    蒼頭:指以青色包一皮一皮頭巾裹頭。

    又《集解》引如淳曰:“魏君兵卒之号也。

    《戰國策》魏有蒼頭二十萬。

    ”特起:獨起,就是獨樹一幟的意思。

    (13)先古:祖先。

    (14)暴:突然。

    大名:指稱王之名。

    (15)有所屬:有所歸屬,意思是去依附誰。

     (16)“非世”句:意思是因為你不是世人所指說的人物。

    “指名”,指着稱名。

    (17)其人:項氏的人,指項梁。

    (18)必:一定,必然。

    (19)凡:總共。

    (20)軍:駐紮,紮營。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①。

    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②,戰不利,未聞所在。

    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③,逆無道。

    ”乃進兵擊秦嘉。

    秦嘉軍敗走④,追之至胡陵。

    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

    景駒走死梁地。

    項梁已并秦嘉軍,軍胡陵,将引軍而西。

    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别将朱雞石、馀樊君與戰⑤。

    馀樊君死。

    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

    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

    項梁前使項羽别攻襄城⑥,襄城堅守不下。

    已拔⑦,皆阬之⑧。

    還報項梁。

    項梁聞陳王定死⑨,召諸别将會薛計事⑩。

    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①距:同“拒”。

    ②先首事:最先領頭起事。

    ③倍:同“背”,背叛。

    ④敗走:戰敗而逃。

    “走”,跑。

    ⑤别将:與主力軍配合作戰的部隊将領。

    ⑥别:另外。

    ⑦拔:攻下。

    ⑧阬(kēng,坑):同“坑”,活埋,坑埋。

    ⑨定:确實。

    ⑩會:會聚,集合。

     居鄛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①:“陳勝敗固當②。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自懷王入秦不反③,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④‘楚雖三戶⑤,亡秦必楚’也。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⑥,以君世世楚将,為能複立楚之後也。

    ”于是項梁然其言⑦,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⑧,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⑨。

    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

    項梁自号為武信君。

     ①說:遊說,勸說。

    ②固:本來。

    當:應當,應該。

    ③懷王入秦不反:楚懷王熊槐被秦昭王騙至武關會盟,結果被扣留,死在那裡。

    “反”,同“返”。

    ④南公:戰國時一位善預言的老人,《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南公十三篇”,屬陰陽家。

    ⑤雖三戶:意思是即使隻剩三戶人家。

    “三戶”是極言其少。

    一說“三戶”為地名。

    ⑥蠭午:等于說蜂起。

    “蠭”,同“蜂”。

    “午”,縱橫交錯的樣子。

    ⑦然其言:以其言為然,認為他的話對。

    ⑧心:熊心,楚懷王之孫名心。

    ⑨“立以為”二句:立熊心為楚懷王,是為了順從民衆的心願。

    “懷王”本是熊心祖父的谥号,立心為懷王,于理不當,但這是合于“楚人憐之至今”的心情的。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于東阿。

    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

    假亡走楚。

    假相田角亡走趙。

    角弟田間故齊将,居趙不敢歸。

    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

    項梁已破東阿下軍①,遂追秦軍。

    數使使趣齊兵②,欲與俱西。

    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

    ”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③,窮來從我④,不忍殺之。

    ”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于齊⑤。

    齊遂不肯發兵助楚。

    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别攻城陽,屠之⑥。

    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

    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邕丘⑦,大破秦軍,斬李由。

    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①東阿下:東阿一帶。

    “下”,表示屬于某一範圍。

    ②數:屢次,多次。

    趣(cù促):同“促”,催促。

    ③與國:互相聯合的國家,即盟國。

    ④窮:困窘,走投無路。

    ⑤市于齊:跟齊國做交易。

    “市”,買。

    ⑥屠:屠戮,毀滅。

    ⑦略:奪取。

     項梁起東阿,西,(北)[比]至定陶①,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

    宋義乃谏項梁曰:“戰勝而将驕卒惰者敗。

    今卒少惰矣②,秦兵日益③,臣為君畏之。

    ”項梁弗聽。

    乃使宋義使于齊④。

    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将見武信君乎?”曰:“然。

    ”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⑤。

    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⑥。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

    沛公、項羽相與謀曰⑦:“今項梁軍破,士卒恐。

    ”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

    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砀。

     ①比(舊讀bì,庇):等到。

    ②少(shāo稍):稍。

    此句“卒少惰”實際是說“将驕”,即說項梁驕傲了。

    這是一種委婉說法。

    ③益:增加。

    ④使宋義使于齊:派宋義出使到齊國去。

    ⑤論:推斷,預料。

    ⑥疾行:快走。

    及:趕上。

    ⑦相與:在一起。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将,張耳為相,皆走入钜鹿城。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钜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栗①。

    陳餘為将,将卒數萬人而軍钜鹿之比,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楚兵已破于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②,并項羽、呂臣軍自将之。

    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

    以沛公為砀郡長,封為武安侯,将砀郡兵。

     ①甬道:兩旁築牆的通道。

    輸之粟:給王離、間涉輸送糧食。

    ②之:往,到……去。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

    兵未戰而先見敗征①,此可謂知兵矣。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②,因置以為上将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将,範增為末将,救趙。

    諸别将皆屬宋義,号為卿子冠軍③。

    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

    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内,破秦軍必矣。

    ”宋義曰:“不然。

    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④。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⑤,我承其敝⑥;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⑦,必舉秦矣⑧。

    故不如先鬥秦、趙⑨。

    夫被堅執銳⑩,義不如公;坐而運策(11),公不如義。

    ”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12),貪如狼,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