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僞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殁盧象升
關燈
小
中
大
從戎,忘家赴難,甫入京師,聞楊嗣昌與高啟潛,有議和消息,心中甚以為非。
會懷宗召對平台,谘詢方略,象升慨然道:“皇上命臣督師,臣意主戰。
”一味主戰,也覺愚戆。
懷宗不禁色變,半晌方道:“廷議或有此說,朕意何嘗照準。
”象升複曆陳守禦規畫,懷宗也為點首,隻命與嗣昌、起潛,會議戰守事宜。
象升退朝,與兩人晤談,當然未合,複入内複旨,即日陛辭。
既出都門,又疏請與楊、高二人,各分兵權,不相節制。
廷議以宣、大、山西三師屬象升,山海關、甯遠兵士屬啟潛。
象升得晉職尚書,感念主恩,拟即向涿州進發。
不意嗣昌親到軍前,與商和議,戒毋輕戰。
象升道:“公等堅持和議,獨不思城下乞盟,春秋所恥。
長安口舌如鋒,難道不防袁崇煥覆轍麼?”嗣昌被他一說,頓時面頰發赤,徐徐方言道:“如公所言,直欲用尚方劍加我了。
”象升又憤憤道:“盧某既不奔喪,又不能戰,尚方劍當先加己頸,怎得加人?”語固近正,未免過激。
嗣昌道:“公休了!願勿以長安蜚語陷人。
”象升道:“周元忠赴邊講和,往來數日,全國皆知,何從隐諱?”嗣昌無詞可對,怏怏而去。
原來周元忠曾在邊賣蔔,與邊人多相熟識,所以嗣昌遣他議和,但亦未得要領,不過敷衍塞責。
既要議和,亦須選一使才,乃委諸江湖賣藝之流,不特無成,且不免為敵人所笑。
象升心直口快,索一性一盡情說透。
越日,象升複晤着起潛,兩下談論,越發龃龉。
象升遂一意進行,道出涿州,進據保定,聞清軍三路入犯,即遣将分頭防堵。
怎奈象升麾下,未及二萬人,不敷遣調,清兵又疾如暴雨,馳防不及,列城多望風失守。
嗣昌竟奏劾象升調度失宜,削尚書銜,仍以侍郎督師,象升恰不以為意。
最苦是兵單饷薄,沒人援應,每至夜間,獨自飲泣,及到天明,又督厲部卒,有進無退,一面檄兵部輸糧,偏被嗣昌阻住不發,看看糧饷已盡,将士皆饑,自知去死不遠,遂于清晨出帳,對着将士下拜,并含淚道:“我與諸君同受國恩,隻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言之痛心。
衆将士聞言,個個感泣,都請與敵軍決一死戰。
象升乃出發巨鹿,檢點兵士,隻剩五千名。
參贊主事楊廷麟,因起潛大營,相距隻五十裡,拟前去乞援。
象升道:“他、他肯來援我嗎?”廷麟堅請一行,象升握廷麟手,與他訣别道:“死西市,何如死疆場?我以一死報君,猶自覺抱歉呢。
” 廷麟去後,象升待了一日,毫無音信,遂率兵徑趨嵩水橋,遙見清兵如排牆一般,殺将過來,部下總兵王樸,即引兵逃去,隻留總兵虎大威、楊國柱兩人,尚是随着。
象升分軍為三,令大威率左,國柱率右,自率中軍,與清兵拚死相争,以一當十,兀自支持得住。
大戰半日,殺傷相當。
傍晚各休戰小憩,到了夜半,象升聞鼓聲大震,料知敵兵前來,出帳一望,見自己一座孤營,已被清兵一團一團一裹一住,忙率大威、國柱等,奮力抵禦。
遲至天明,清兵越來越衆,圍至三匝,象升麾兵力戰,炮盡矢窮,大威勸象升突圍出走,象升道:“我自從軍以來,大小數十百戰,隻知向前,不知退後。
今日内扼一奸一臣,外一遇強敵,死期已至,尚複何言?諸君請突圍出去,留此身以報國,我便死在此地了!”言已,竟手執佩劍,殺入敵陣,身中四矢三刃,尚格殺清兵數十人,力竭乃亡。
一軍盡沒,惟大威、國柱得脫。
起潛聞敗,倉皇遁還,楊廷麟徒手回營,已成一荒郊慘野,暴骨盈堆,中有一屍一首露着麻衣,料是象升遺骸。
慘心椎血,有如是耶?乃邀同順德知府于穎,暫為掩埋,并聯銜入奏。
嗣昌已聞敗耗,猶匿不上聞,及廷麟疏入,不便隐諱,反說象升輕戰亡身,死不足惜。
懷宗竟誤信讒言,不給恤典。
及言官交劾起潛,說他擁兵不救,陷沒象升,乃将起潛下獄,審訊得實,奉旨伏誅。
直至嗣昌敗後,乃加贈恤,這且慢表。
且說象升已死,清兵未退,明廷急檄洪承疇總督薊、遼,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
傳庭疏請召見,嗣昌恐他奏陳己過,拟旨駁斥,隻令他速即莅任。
傳庭愠甚,引疾乞休。
嗣昌又得了間隙,遂劾傳庭逆旨偷生。
懷宗也不辨皂白,竟逮傳庭下獄,削籍為民。
還幸清兵隻來一騷一擾,無意略地,一經飽掠,即班師回去,明祚尚得苟延了五六年。
小子有詩歎道: 一蟻憑堤尚潰防,況令孤鼠握朝綱。
忠良慘死群一陰一沍,國祚何由不速亡。
清兵退後,中原流賊,又乘隙猖獗起來,待小子下回再表。
會懷宗召對平台,谘詢方略,象升慨然道:“皇上命臣督師,臣意主戰。
”一味主戰,也覺愚戆。
懷宗不禁色變,半晌方道:“廷議或有此說,朕意何嘗照準。
”象升複曆陳守禦規畫,懷宗也為點首,隻命與嗣昌、起潛,會議戰守事宜。
象升退朝,與兩人晤談,當然未合,複入内複旨,即日陛辭。
既出都門,又疏請與楊、高二人,各分兵權,不相節制。
廷議以宣、大、山西三師屬象升,山海關、甯遠兵士屬啟潛。
象升得晉職尚書,感念主恩,拟即向涿州進發。
不意嗣昌親到軍前,與商和議,戒毋輕戰。
象升道:“公等堅持和議,獨不思城下乞盟,春秋所恥。
長安口舌如鋒,難道不防袁崇煥覆轍麼?”嗣昌被他一說,頓時面頰發赤,徐徐方言道:“如公所言,直欲用尚方劍加我了。
”象升又憤憤道:“盧某既不奔喪,又不能戰,尚方劍當先加己頸,怎得加人?”語固近正,未免過激。
嗣昌道:“公休了!願勿以長安蜚語陷人。
”象升道:“周元忠赴邊講和,往來數日,全國皆知,何從隐諱?”嗣昌無詞可對,怏怏而去。
原來周元忠曾在邊賣蔔,與邊人多相熟識,所以嗣昌遣他議和,但亦未得要領,不過敷衍塞責。
既要議和,亦須選一使才,乃委諸江湖賣藝之流,不特無成,且不免為敵人所笑。
象升心直口快,索一性一盡情說透。
越日,象升複晤着起潛,兩下談論,越發龃龉。
象升遂一意進行,道出涿州,進據保定,聞清軍三路入犯,即遣将分頭防堵。
怎奈象升麾下,未及二萬人,不敷遣調,清兵又疾如暴雨,馳防不及,列城多望風失守。
嗣昌竟奏劾象升調度失宜,削尚書銜,仍以侍郎督師,象升恰不以為意。
最苦是兵單饷薄,沒人援應,每至夜間,獨自飲泣,及到天明,又督厲部卒,有進無退,一面檄兵部輸糧,偏被嗣昌阻住不發,看看糧饷已盡,将士皆饑,自知去死不遠,遂于清晨出帳,對着将士下拜,并含淚道:“我與諸君同受國恩,隻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言之痛心。
衆将士聞言,個個感泣,都請與敵軍決一死戰。
象升乃出發巨鹿,檢點兵士,隻剩五千名。
參贊主事楊廷麟,因起潛大營,相距隻五十裡,拟前去乞援。
象升道:“他、他肯來援我嗎?”廷麟堅請一行,象升握廷麟手,與他訣别道:“死西市,何如死疆場?我以一死報君,猶自覺抱歉呢。
” 廷麟去後,象升待了一日,毫無音信,遂率兵徑趨嵩水橋,遙見清兵如排牆一般,殺将過來,部下總兵王樸,即引兵逃去,隻留總兵虎大威、楊國柱兩人,尚是随着。
象升分軍為三,令大威率左,國柱率右,自率中軍,與清兵拚死相争,以一當十,兀自支持得住。
大戰半日,殺傷相當。
傍晚各休戰小憩,到了夜半,象升聞鼓聲大震,料知敵兵前來,出帳一望,見自己一座孤營,已被清兵一團一團一裹一住,忙率大威、國柱等,奮力抵禦。
遲至天明,清兵越來越衆,圍至三匝,象升麾兵力戰,炮盡矢窮,大威勸象升突圍出走,象升道:“我自從軍以來,大小數十百戰,隻知向前,不知退後。
今日内扼一奸一臣,外一遇強敵,死期已至,尚複何言?諸君請突圍出去,留此身以報國,我便死在此地了!”言已,竟手執佩劍,殺入敵陣,身中四矢三刃,尚格殺清兵數十人,力竭乃亡。
一軍盡沒,惟大威、國柱得脫。
起潛聞敗,倉皇遁還,楊廷麟徒手回營,已成一荒郊慘野,暴骨盈堆,中有一屍一首露着麻衣,料是象升遺骸。
慘心椎血,有如是耶?乃邀同順德知府于穎,暫為掩埋,并聯銜入奏。
嗣昌已聞敗耗,猶匿不上聞,及廷麟疏入,不便隐諱,反說象升輕戰亡身,死不足惜。
懷宗竟誤信讒言,不給恤典。
及言官交劾起潛,說他擁兵不救,陷沒象升,乃将起潛下獄,審訊得實,奉旨伏誅。
直至嗣昌敗後,乃加贈恤,這且慢表。
且說象升已死,清兵未退,明廷急檄洪承疇總督薊、遼,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
傳庭疏請召見,嗣昌恐他奏陳己過,拟旨駁斥,隻令他速即莅任。
傳庭愠甚,引疾乞休。
嗣昌又得了間隙,遂劾傳庭逆旨偷生。
懷宗也不辨皂白,竟逮傳庭下獄,削籍為民。
還幸清兵隻來一騷一擾,無意略地,一經飽掠,即班師回去,明祚尚得苟延了五六年。
小子有詩歎道: 一蟻憑堤尚潰防,況令孤鼠握朝綱。
忠良慘死群一陰一沍,國祚何由不速亡。
清兵退後,中原流賊,又乘隙猖獗起來,待小子下回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