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
關燈
小
中
大
不必奉迎。
及世宗入繼大統,邵年已老,雙目失明,喜孫為帝,摸世宗身,自頂至踵,歡笑不絕。
至是得病遍天,世宗仍欲祔葬茂陵,即憲宗墓。
屢下廷議。
禮官不敢固争。
楊廷和等上疏,隻托言:“祖陵久窆,不應屢興工作,驚動神靈。
”世宗不納,決意祔葬,隻别祀奉慈殿罷了。
禮部尚書一毛一澄,以議禮未協,憂恚成疾,抗疏乞休,至五六次,未邀允準。
既而疾甚,又複申請,乃準奏令歸。
澄匆匆就道,舟至興濟,竟緻謝世。
先是澄在部時,申議大禮,世宗嘗遣中官谕意,澄奮然道:“老臣雖是昏耄,要不能隳棄古禮,隻有歸去一法,概不與聞便了。
”以道事君,不合則去,一毛一澄有焉。
惟世宗頗器重一毛一澄,雖再三忤旨,恩禮不衰。
及聞澄病殁道中,猶加惋悼,贈為少傅,谥曰文簡,這且休表。
且說世宗改元以後,除廷議大禮,紛紛争論外,甘肅、河南、山東數省,亦疊有亂警。
甘肅巡撫許銘,與總兵官李隆不睦,隆唆部兵毆殺許銘,居然作亂。
世宗起用陳九疇為佥都禦史,巡撫甘肅,按驗銘事,誅隆及叛一黨一數人,才得平靖。
河南、山東的亂事,系由青州礦盜王堂等,流劫東昌、兖州、濟南,殺指揮楊浩。
有旨限山東将吏,即日蕩平,将吏等恐遭嚴譴,分道逐賊,賊不便屯聚,流入河南。
嗣經提督軍務右都禦史俞谏,調集兩畿、山東、河南各軍,悉力圍剿,方把流賊一律掃除。
錄此兩事,以昭事實,否則嘉靖初年,豈竟除議禮外,無他事耶? 嘉靖二年夏季,西北大旱,秋季南畿大水,世宗未免憂懼。
太監崔文,奏稱修醮可以禳禍,乃召見方士邵元節等,在宮中設立醮壇,日夕不絕。
香花燈燭,時時降召真仙,鑼钹幢幡,處處宣揚法号。
又揀年輕内監二十人,改服道裝,學誦經忏等事,所有乾清宮、坤甯宮、西天廠、西番廠、漢經廠、五花宮、西暖閣、東次閣等,次第建醮,幾将九天阊阖,變作修真道院。
大學士楊廷和代表閣臣,吏部尚書喬宇代表部臣,俱請斥遠僧道,停罷齋醮。
給事中劉最,又劾崔文引進左道,虛糜國帑諸罪狀,乞置重典。
世宗非但不從,且谪最為廣德州判官,作為懲一儆百的令典。
楊廷和、喬宇等,隻好睜着雙眼,由他醮祀。
最被谪出京,崔文猶憾最不已,嗾使私人芮景賢,誣奏一本,内稱劉最在途,仍用給事中舊銜,擅乘巨舫,苛待夫役。
頓時激動帝怒,立将最逮還京師,拘系獄中,已而革職充戍。
世宗之剛愎自用,于此益見。
給事中鄭一鵬,目擊時弊,心存救國,因抗疏力谏道: 臣巡光祿,見正德十六年以來,宮中自常膳外,鮮有所取。
迩者禱祀繁興,制用漸廣,乾清、坤甯諸宮,各建齋醮,西天、西番、漢經諸廠,至于五花宮、西暖閣、東次閣,亦各有之。
或日夜不絕,或間日一舉,或一日再舉,經筵俱虛設而無所用矣。
傷太平之業,失天下之望,莫此為甚。
臣謂挾此術者,必皆魏彬、張銳之餘一黨一,曩以欺先帝,使生民塗炭,海内虛耗,先帝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陛下急誅之遠之可也。
伏願改西天廠為寶訓廠,以貯祖宗禦制諸書,西番廠為古訓廠,以貯五經子史諸書,漢經廠為聽納廠,以貯諸臣奏疏,選内臣謹畏者,司其筦鑰。
陛下經筵之暇,遊息其中,則壽何至不若堯舜?治何至不若唐虞乎?臣雖愚鈍,千慮不無一得,敢乞陛下立停齋祀,放歸方士,如有災禍,由臣身當之。
謹此具奏! 世宗覽奏,方批答道:“天時饑馑,齋祀暫且停止。
”未幾又頒内旨,令中官提督蘇杭織造。
楊廷和以監織已罷,仍命舉行,實為弊政,當即封還敕旨,直言谏阻,世宗大為不悅。
自世宗入都即位,廷和以世宗英敏,雖值沖年,頗足有為,自信可輔導太平,所以軍國重事,不憚谏诤。
及大禮議起,先後封還禦批凡四次,執奏幾三十疏,世宗雖示優容,意中已是銜恨;内侍遂從中挑釁,隻說他跋扈專恣,無人臣禮,蟊賊未除,終為國害。
說得世宗不能不信。
至谏阻織造一事,大忤上意。
廷和乃累疏乞休,正在君臣相持的時候,那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忽遙上封章,請改稱孝宗為皇伯考,興獻帝為皇考,興國太後為聖母,并錄侍郎席書,員外郎方獻夫二疏以聞。
為此一奏,複惹起一番争執,幾乎興起大獄來了。
小子有詩詠道: 甘将唇一舌作幹戈,可奈無關社稷何。
一字争持成互鬥,誰知元氣已銷磨? 畢竟桂萼所奏,有何理由,且看下回詳叙。
及世宗入繼大統,邵年已老,雙目失明,喜孫為帝,摸世宗身,自頂至踵,歡笑不絕。
至是得病遍天,世宗仍欲祔葬茂陵,即憲宗墓。
屢下廷議。
禮官不敢固争。
楊廷和等上疏,隻托言:“祖陵久窆,不應屢興工作,驚動神靈。
”世宗不納,決意祔葬,隻别祀奉慈殿罷了。
禮部尚書一毛一澄,以議禮未協,憂恚成疾,抗疏乞休,至五六次,未邀允準。
既而疾甚,又複申請,乃準奏令歸。
澄匆匆就道,舟至興濟,竟緻謝世。
先是澄在部時,申議大禮,世宗嘗遣中官谕意,澄奮然道:“老臣雖是昏耄,要不能隳棄古禮,隻有歸去一法,概不與聞便了。
”以道事君,不合則去,一毛一澄有焉。
惟世宗頗器重一毛一澄,雖再三忤旨,恩禮不衰。
及聞澄病殁道中,猶加惋悼,贈為少傅,谥曰文簡,這且休表。
且說世宗改元以後,除廷議大禮,紛紛争論外,甘肅、河南、山東數省,亦疊有亂警。
甘肅巡撫許銘,與總兵官李隆不睦,隆唆部兵毆殺許銘,居然作亂。
世宗起用陳九疇為佥都禦史,巡撫甘肅,按驗銘事,誅隆及叛一黨一數人,才得平靖。
河南、山東的亂事,系由青州礦盜王堂等,流劫東昌、兖州、濟南,殺指揮楊浩。
有旨限山東将吏,即日蕩平,将吏等恐遭嚴譴,分道逐賊,賊不便屯聚,流入河南。
嗣經提督軍務右都禦史俞谏,調集兩畿、山東、河南各軍,悉力圍剿,方把流賊一律掃除。
錄此兩事,以昭事實,否則嘉靖初年,豈竟除議禮外,無他事耶? 嘉靖二年夏季,西北大旱,秋季南畿大水,世宗未免憂懼。
太監崔文,奏稱修醮可以禳禍,乃召見方士邵元節等,在宮中設立醮壇,日夕不絕。
香花燈燭,時時降召真仙,鑼钹幢幡,處處宣揚法号。
又揀年輕内監二十人,改服道裝,學誦經忏等事,所有乾清宮、坤甯宮、西天廠、西番廠、漢經廠、五花宮、西暖閣、東次閣等,次第建醮,幾将九天阊阖,變作修真道院。
大學士楊廷和代表閣臣,吏部尚書喬宇代表部臣,俱請斥遠僧道,停罷齋醮。
給事中劉最,又劾崔文引進左道,虛糜國帑諸罪狀,乞置重典。
世宗非但不從,且谪最為廣德州判官,作為懲一儆百的令典。
楊廷和、喬宇等,隻好睜着雙眼,由他醮祀。
最被谪出京,崔文猶憾最不已,嗾使私人芮景賢,誣奏一本,内稱劉最在途,仍用給事中舊銜,擅乘巨舫,苛待夫役。
頓時激動帝怒,立将最逮還京師,拘系獄中,已而革職充戍。
世宗之剛愎自用,于此益見。
給事中鄭一鵬,目擊時弊,心存救國,因抗疏力谏道: 臣巡光祿,見正德十六年以來,宮中自常膳外,鮮有所取。
迩者禱祀繁興,制用漸廣,乾清、坤甯諸宮,各建齋醮,西天、西番、漢經諸廠,至于五花宮、西暖閣、東次閣,亦各有之。
或日夜不絕,或間日一舉,或一日再舉,經筵俱虛設而無所用矣。
傷太平之業,失天下之望,莫此為甚。
臣謂挾此術者,必皆魏彬、張銳之餘一黨一,曩以欺先帝,使生民塗炭,海内虛耗,先帝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陛下急誅之遠之可也。
伏願改西天廠為寶訓廠,以貯祖宗禦制諸書,西番廠為古訓廠,以貯五經子史諸書,漢經廠為聽納廠,以貯諸臣奏疏,選内臣謹畏者,司其筦鑰。
陛下經筵之暇,遊息其中,則壽何至不若堯舜?治何至不若唐虞乎?臣雖愚鈍,千慮不無一得,敢乞陛下立停齋祀,放歸方士,如有災禍,由臣身當之。
謹此具奏! 世宗覽奏,方批答道:“天時饑馑,齋祀暫且停止。
”未幾又頒内旨,令中官提督蘇杭織造。
楊廷和以監織已罷,仍命舉行,實為弊政,當即封還敕旨,直言谏阻,世宗大為不悅。
自世宗入都即位,廷和以世宗英敏,雖值沖年,頗足有為,自信可輔導太平,所以軍國重事,不憚谏诤。
及大禮議起,先後封還禦批凡四次,執奏幾三十疏,世宗雖示優容,意中已是銜恨;内侍遂從中挑釁,隻說他跋扈專恣,無人臣禮,蟊賊未除,終為國害。
說得世宗不能不信。
至谏阻織造一事,大忤上意。
廷和乃累疏乞休,正在君臣相持的時候,那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忽遙上封章,請改稱孝宗為皇伯考,興獻帝為皇考,興國太後為聖母,并錄侍郎席書,員外郎方獻夫二疏以聞。
為此一奏,複惹起一番争執,幾乎興起大獄來了。
小子有詩詠道: 甘将唇一舌作幹戈,可奈無關社稷何。
一字争持成互鬥,誰知元氣已銷磨? 畢竟桂萼所奏,有何理由,且看下回詳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