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谏杖斃言官
關燈
小
中
大
:“威武大将軍太師鎮國公朱壽,令往兩畿山東,祀神祈福。
”複谕工部,速修快船備用。
敕下後,人情洶洶,閣臣面阻不從。
翰林院修撰舒芬,憤然道:“此時不直谏報國,尚待何時?”遂邀同僚崔桐等七人,聯名上疏道: 陛下之出,以鎮國公為名号,苟所至親王地,據勳臣之禮以待陛下,将朝之乎?抑受其朝乎?萬一循名責實,求此悖謬之端,則左右一寵一幸之人,無死所矣。
陛下大婚十有五年,而聖嗣未育,故凡一切危亡之迹,大臣知之而不言,小臣言之而不盡,其志非恭順,蓋聽陛下之自壞也。
尚有痛哭泣血,不忍為陛下言者:江右有親王之變,指甯王宸濠事,見後。
大臣懷馮道之心,以祿位為故物,以朝宇為市廛,以陛下為弈棋,以委蛇退食為故事,特左右一寵一幸者,智術短淺,不能以此言告陛下耳。
使陛下得聞此言,雖禁門之前,亦警跸而出,安肯輕亵而漫遊哉?況陛下兩巡西北,四民告病,今複聞南幸,盡皆逃竄,非古巡狩之舉,而幾于秦皇、漢武之遊。
萬一不測,博一浪一柏人之禍不遠矣。
臣心知所危,不敢緘默,謹冒死直陳! 兵部郎中黃鞏,聞舒芬等已經入奏,乞閱奏稿,尚以為未盡痛切,獨具疏抗奏道: 陛下臨禦以來,祖宗紀綱法度,一壞于逆瑾,再壞于佞幸,又再壞于邊帥之手,至是将蕩然無餘矣。
天下知有權臣,而不知有陛下,甯忤陛下而不敢忤權臣,陛下勿知也。
亂本已生,禍變将起,竊恐陛下知之晚矣。
為陛下計,亟請崇正學,通言路,正名号,戒遊幸,去小人,建儲貳,六者并行,可以杜禍,可以弭變,否則時事之急,未有甚于今日者也。
臣自知斯言一出,必為一奸一佞所不容,必有蒙蔽主聰,斥臣狂妄者,然臣甯死不負陛下,不願陛下之終為一奸一佞所誤也。
謹奏! 員外郎陸震,見他奏稿,歎為至論,遂願為聯名,同署以進。
吏部員外郎夏良勝,及禮部主事萬潮,太常博士陳九川,複連疏上陳。
吏部郎中張衍瑞等十四人,刑部郎中陳俸等五十三人,禮部郎中姜龍等十六人,兵部郎中孫鳳等十六人,又接連奏阻。
連禦醫徐鏊,亦援引醫術,獨上一本。
武宗疊覽諸奏,已覺煩躁得很,加以江彬、錢甯等人從旁媒糵,遂下黃鞏、陸震、夏良勝、萬潮、陳九川、徐鏊等于獄,并罰舒芬等百有七人,跪午門外五日。
既而大理寺正周叙等十人,行人司副餘廷瓒等二十人,工部主事林大辂等三人,連名疏又相繼呈入。
武宗益怒,不問他甚麼奏議,總叫按名拿辦,一律逮系。
可憐諸位赤膽忠心的官員,統是鐵鍊郎當,待罪阙下,晝罰長跪,夜系囹圄。
除有二三閣臣,及尚書石鐇疏救外,無人敢言。
京師連日一陰一霾,日中如黃昏相似。
南海子水溢數尺,海中有橋,橋下有七個鐵柱,都被水勢摧折。
金吾衛指揮張英,慨然道:“變象已見,奈何不言?”遂袒着兩臂,挾了兩個土囊,入廷泣谏。
武宗把他叱退,他即拔刀刺胸,血流滿地。
衛士奪去英刃,縛送诏獄,并問他囊土何用。
英答道:“英來此哭谏,已不願生,恐自刭時污及帝廷,拟灑土掩血呢。
”也是傻話。
嗣複下诏杖英八十。
英胸已受創,複經杖責,不堪痛苦,竟斃獄中。
複由中旨傳出,令将舒芬等百有七人,各杖三十,列名疏首的,遷谪外任,其餘奪俸半年。
黃鞏等六人,各杖五十,徐鏊戍邊,鞏、震、良勝、潮俱削籍,林大辂、周叙、餘廷瓒各杖五十,降三級外補,餘杖四十,降二級外補。
江彬等密囑刑吏,廷杖加重,員外陸震,主事劉校、何遵,評事林公黼,行人司副餘廷瓒,行人詹轼、劉槩、孟一陽一、李紹賢、李惠、王翰、劉平甫、李翰臣,刑部照磨劉珏等十餘人,竟受刑不起,慘斃杖下。
明之盡罪谏官,以此為始。
武宗又申禁言事,一面預備南征,忽有一警報傳來,乃由甯王宸濠,戕官造反等情,說将起來,又是一件大逆案出現。
小子有詩歎道: 甯死還将健筆扛,千秋忠節效龍逄。
内廷臣子無拳勇,可奈藩王未肯降。
畢竟宸濠如何謀反,待小子稍憩片刻,再續下回。
”複谕工部,速修快船備用。
敕下後,人情洶洶,閣臣面阻不從。
翰林院修撰舒芬,憤然道:“此時不直谏報國,尚待何時?”遂邀同僚崔桐等七人,聯名上疏道: 陛下之出,以鎮國公為名号,苟所至親王地,據勳臣之禮以待陛下,将朝之乎?抑受其朝乎?萬一循名責實,求此悖謬之端,則左右一寵一幸之人,無死所矣。
陛下大婚十有五年,而聖嗣未育,故凡一切危亡之迹,大臣知之而不言,小臣言之而不盡,其志非恭順,蓋聽陛下之自壞也。
尚有痛哭泣血,不忍為陛下言者:江右有親王之變,指甯王宸濠事,見後。
大臣懷馮道之心,以祿位為故物,以朝宇為市廛,以陛下為弈棋,以委蛇退食為故事,特左右一寵一幸者,智術短淺,不能以此言告陛下耳。
使陛下得聞此言,雖禁門之前,亦警跸而出,安肯輕亵而漫遊哉?況陛下兩巡西北,四民告病,今複聞南幸,盡皆逃竄,非古巡狩之舉,而幾于秦皇、漢武之遊。
萬一不測,博一浪一柏人之禍不遠矣。
臣心知所危,不敢緘默,謹冒死直陳! 兵部郎中黃鞏,聞舒芬等已經入奏,乞閱奏稿,尚以為未盡痛切,獨具疏抗奏道: 陛下臨禦以來,祖宗紀綱法度,一壞于逆瑾,再壞于佞幸,又再壞于邊帥之手,至是将蕩然無餘矣。
天下知有權臣,而不知有陛下,甯忤陛下而不敢忤權臣,陛下勿知也。
亂本已生,禍變将起,竊恐陛下知之晚矣。
為陛下計,亟請崇正學,通言路,正名号,戒遊幸,去小人,建儲貳,六者并行,可以杜禍,可以弭變,否則時事之急,未有甚于今日者也。
臣自知斯言一出,必為一奸一佞所不容,必有蒙蔽主聰,斥臣狂妄者,然臣甯死不負陛下,不願陛下之終為一奸一佞所誤也。
謹奏! 員外郎陸震,見他奏稿,歎為至論,遂願為聯名,同署以進。
吏部員外郎夏良勝,及禮部主事萬潮,太常博士陳九川,複連疏上陳。
吏部郎中張衍瑞等十四人,刑部郎中陳俸等五十三人,禮部郎中姜龍等十六人,兵部郎中孫鳳等十六人,又接連奏阻。
連禦醫徐鏊,亦援引醫術,獨上一本。
武宗疊覽諸奏,已覺煩躁得很,加以江彬、錢甯等人從旁媒糵,遂下黃鞏、陸震、夏良勝、萬潮、陳九川、徐鏊等于獄,并罰舒芬等百有七人,跪午門外五日。
既而大理寺正周叙等十人,行人司副餘廷瓒等二十人,工部主事林大辂等三人,連名疏又相繼呈入。
武宗益怒,不問他甚麼奏議,總叫按名拿辦,一律逮系。
可憐諸位赤膽忠心的官員,統是鐵鍊郎當,待罪阙下,晝罰長跪,夜系囹圄。
除有二三閣臣,及
京師連日一陰一霾,日中如黃昏相似。
南海子水溢數尺,海中有橋,橋下有七個鐵柱,都被水勢摧折。
金吾衛指揮張英,慨然道:“變象已見,奈何不言?”遂袒着兩臂,挾了兩個土囊,入廷泣谏。
武宗把他叱退,他即拔刀刺胸,血流滿地。
衛士奪去英刃,縛送诏獄,并問他囊土何用。
英答道:“英來此哭谏,已不願生,恐自刭時污及帝廷,拟灑土掩血呢。
”也是傻話。
嗣複下诏杖英八十。
英胸已受創,複經杖責,不堪痛苦,竟斃獄中。
複由中旨傳出,令将舒芬等百有七人,各杖三十,列名疏首的,遷谪外任,其餘奪俸半年。
黃鞏等六人,各杖五十,徐鏊戍邊,鞏、震、良勝、潮俱削籍,林大辂、周叙、餘廷瓒各杖五十,降三級外補,餘杖四十,降二級外補。
江彬等密囑刑吏,廷杖加重,員外陸震,主事劉校、何遵,評事林公黼,行人司副餘廷瓒,行人詹轼、劉槩、孟一陽一、李紹賢、李惠、王翰、劉平甫、李翰臣,刑部照磨劉珏等十餘人,竟受刑不起,慘斃杖下。
明之盡罪谏官,以此為始。
武宗又申禁言事,一面預備南征,忽有一警報傳來,乃由甯王宸濠,戕官造反等情,說将起來,又是一件大逆案出現。
小子有詩歎道: 甯死還将健筆扛,千秋忠節效龍逄。
内廷臣子無拳勇,可奈藩王未肯降。
畢竟宸濠如何謀反,待小子稍憩片刻,再續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