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

關燈
亂抖,連呼天冷。

    張、謝二人,與他談話,他卻東掇西扯,滿口荒唐。

    孫膑假瘋,不是過也。

    張、謝信為真疾,辭别後,暗報朝廷。

    獨燕長史葛誠,與張、謝莫逆,密語張、謝道:“燕王詐疾,公等慎勿為欺。

    ”張、謝尚似信非信。

    嗣燕王使百戶鄧庸,詣阙奏事,齊泰将鄧庸拿住,請帝親訊,具言燕王謀逆狀。

    乃發符遣使,往逮燕府官屬,并密令謝貴、張昺,設法圖燕,使約長史葛誠及指揮盧振為内應。

    又以北平都指揮張信,舊為燕王信任,命他掩執燕王。

     信受命不知所措,入内白母。

    母大驚道:“不可不可。

    吾聞燕王當有天下,王者不死,豈汝一人所能擒他麼?”張信之母,豈亦知術數谙相蔔耶?言未畢,京中密旨又到,催信趕緊行一事。

    信艴然道:“為甚麼一性一急至此?”乃往燕邸請見。

    燕王托疾固辭,三造三卻。

    信卻想了一計,易了微服,乘着婦人車,徑入燕府,說有要事密禀。

    燕王乃召入,信見燕王卧着,拜倒一床一下。

    燕王仍戟指張口,作瘋癫狀。

    信頓首道:“殿下不必如此,有事盡可告臣。

    ”燕王尚瞪目道:“你說甚麼?”信又道:“臣有心歸服殿下,殿下恰筆意瞞臣,令臣不解。

    實告殿下,朝旨令臣擒王,王果有疾,臣當執王解京,否則應早為計,無庸深諱。

    ”張信未免負主。

    言至此,猛見燕王起一床一下拜道:“恩張恩張!生我一家,全仗足下。

    ”信答拜不疊,彼此扶掖而起。

    信遂将京中密旨,和盤說出。

    燕王立召僧道衍等,入内密議。

    适天大風雨,檐瓦飛堕,燕王有不悅色。

    道衍進言道:“這是上天示瑞,殿下何故不怿?”燕王謾罵道:“秃奴純是瞎說,疾風暴雨,還說是祥瑞麼?”道衍笑道:“飛龍在天,哪得不有風雨?檐瓦交堕,就是将易黃屋的預兆,為什麼說是不祥?”燕王乃轉憂為喜,徐問道衍,如何措置?道衍道:“殿下左右,惟張玉、朱能兩人,最為可恃,請速召入,令他募集壯士,守衛府中,再圖良策未遲。

    ”燕王稱善,遂命張玉、朱能,依計行一事。

    尋又與道衍等商定良策,方才散會。

     越數日,朝使至北平,來逮燕府官屬,張昺、謝貴等,遂親督衛士,圍住燕府,迫令将官屬交出。

    朱能入報,燕王道:“外兵甚衆,我兵甚寡,奈何?”又是假話。

    朱能道:“擒殺張昺、謝貴,餘何能為?”燕王方道:“教你募集壯士,共得若幹人?”朱能道:“已有八百人到此。

    ”燕王道:“已夠用了。

    你與張玉分率四百人,潛伏兩庑,待我誘入貴、昺,擲瓜為号,你等一齊殺出,便可除此二一奸一。

    ”朱能領命而去。

     燕王遂稱疾愈,親禦東殿,受官僚谒賀。

    退殿後,即遣使往語貴、昺道:“朝廷遣使來收官屬,可悉依所坐姓名,一一收逮,請兩公速來帶去!”貴、昺聞言,尚遲疑未至。

    燕王複遣中官往催,隻說所逮官屬,已經縛住,請即收驗,遲恐有誤。

    貴、昺乃帶着衛士,徑詣府門,司阍阻住衛士,但令貴、昺入内。

    貴、昺不便回身,隻好令衛士在門外候着,自随中官徑入。

    既到殿上,見燕王曳杖出來,笑臉相迎。

    兩人谒見畢,便由燕王賜宴,酒過數巡,忽出瓜數盤,置于席上。

    燕王語兩人道:“适有新瓜進獻,願與卿等共嘗時味。

    ”貴、昺稱謝。

    燕王自進片瓜,忽怒詈道:“今編戶齊民,對着兄弟宗族,尚相赒恤,乃身為天子親屬,一性一命偏危在旦夕,天下何事可為,亦何事不可為。

    ”越是帝王家,越不能顧恤宗族,燕王乃猶未知耶?言畢,擲瓜于地。

    瓜方墜下,蓦見兩庑殺出伏兵,鼓噪而入,捽住斌、昺,并葛誠、盧振下殿。

    燕王擲杖起立道:“我生什麼病!我為一奸一臣所迫,以緻于此。

    今已擒獲一奸一臣,不殺何待!”遂命将貴、昺等四人,一律枭首。

    貴、昺被殺,門外關着的衛兵,盡行散逸。

    連圍城将士也聞報潰散。

     北平都指揮彭二聞變,急跨馬入市,集兵千餘人,欲入端禮門。

    燕王遣壯士龐來興、丁勝等,麾衆出鬥,格殺數人,便即逃散。

    彭二見不可支,亦倉皇遁去。

    燕王遂收逮葛誠、盧振家族,盡行處斬。

    一面下令安民,城中大定。

    都督宋忠,得着此耗,自開平率兵三萬,至居庸關,因膽怯不敢進攻,退保懷來。

    于是燕王誓師抗命,削去建文年号,仍稱洪武三十二年,自署官屬,以張玉、朱能、邱福為都指揮佥事,擢李友直為布政司參議,拜金忠為燕紀善,秣馬厲兵,揚旗擊鼓,居然造起反來。

    他恰自稱為靖難軍,小子有詩詠道:

北平興甲似無名,發難偏稱靖難兵。

     如此強藩真跋扈,晉一陽一書叛豈從輕?

畢竟燕王能否成功,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