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
關燈
小
中
大
勿殺他。
”一面又緻書友諒道: 昨吾舟對泊渚矶,嘗遣使赍書,未見使回,公度量何淺淺哉?江淮英雄,惟吾與公耳。
何乃自相吞并?公今戰亡弟侄首将,又何怒焉?公之土地,吾已得之,縱力驅殘兵,來死城下,不可再得也。
設使公僥幸逃還,亦宜卻帝名,待真主。
不然,喪家滅姓,悔之晚矣!丈夫謀天下,何有深仇?故不憚再告。
嘲諷愈妙。
友諒得書忿恚,仍不作答,隻分兵往南昌,劫糧待食。
偏又被朱文正焚殺一陣,連船都被他毀去,嗣是進退兩窮。
元璋複命水陸結營,陸營結栅甚固,水營置火舟火筏,戒嚴以待。
一連數日,突見友諒冒死出來,急忙迎頭痛擊,軍一火并施。
友諒逃命要緊,不能顧着兵士,連家眷都無心挈領,隻帶着張定邊,乘着别舸,潛渡湖口,所有餘衆,且戰且逃。
由元璋追奔數十裡,自辰至酉,尚不肯舍。
蓦見張鐵冠自棹扁舟,唱歌而來,元璋呼道:“張道人!你何閑暇至此?”鐵冠笑道:“友諒死了,怎麼不閑?怎麼不暇?”元璋道:“友諒并沒有死,你休妄言!”鐵冠大笑道:“你是皇帝,我是道人,我同你賭個頭顱。
”趣甚。
元璋亦笑道:“且把你縛住水濱,慢慢兒的待着。
”彼此正在調侃,忽有降卒奔來,報稱友諒奔至泾江,複被泾江兵襲擊,為流矢所中,貫睛及顱,已斃命了。
張鐵冠道:“何如?”言畢,劃槳自去。
身如閑鷗,真好自在。
元璋又追擒敗衆,共獲得數千人,及一一查核,恰有一個美姝,及一個少年,問明姓氏,美姝系友諒妃阇氏,少年系友諒長子善兒。
越日,複得降将陳榮,及降卒五萬餘名,查詢友諒死耗,果系确實。
已由張定邊載着一屍一身,及友諒次子理,奔歸武昌去了。
友諒稱帝僅四年,年才四十四。
初起時,父普才曾戒他道:“你一捕魚兒,如何謀為大事?”友諒不聽。
及僭号稱帝,遣使迎父,父語使人道:“兒不守故業,恐禍及所生。
”終不肯往,至是果敗。
元璋方奏凱班師,至應天,語劉基道:“我原不應有安豐之行,使友諒襲我建康,大事去了,今幸友諒已死,才可無虞。
”回應前回,且明友諒之失計。
于是告廟飲至,歡宴數日。
元璋亦高興得很,乘着酒意,返入内寝,偶憶着阇氏美色,比衆不同,遂密令内侍召阇氏入室,另備酒肴,迫她侍飲。
阇氏初不肯從,尋思身懷六甲,後日生男,或得複仇,沒奈何耐着一性一子,移步近前。
元璋令她旁坐,歡飲三觥,但見阇氏兩頰生紅,雙眉舒黛,波瞳含水,雲鬓生光,不由的越瞧越一愛一,越一愛一越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蓦然離座,把阇氏輕輕摟住,擁入龍一床一。
阇氏也身不由己,半推半就,成就了一段風一流佳話。
每納一婦,必另備一種筆墨,此為個人描寫身分,故前後不同。
後來生子名梓,恰有一番特别情事,容至後文交代。
次日複論功行賞,賜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等采田,餘賜金帛有差。
隻張中、周颠二人,不知去向,未能懸空加賞,隻好留待他日。
大衆休養月餘,再率諸将親征陳理,到了武昌,分兵立栅,圍住四門,又于江中聯舟為寨,斷絕城中出入,又分兵下漢一陽一、德安州郡。
未幾已值殘年,元璋還應天,留常遇春等圍攻武昌,次年即為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元日,因李善長、徐達等屢表勸進,乃即吳王位,建百司官屬,行慶賀禮。
以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劉基為太史令,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中,張昶為左司都事,并谕文武百僚道:“卿等為生民計,推我為王,現當立國初基,應先正紀綱,嚴明法律。
元氏昏亂,威福下移,以緻天下一騷一動,還望将相大臣,慎鑒覆轍,協力圖治,毋誤因循!”李善長等頓首受命。
轉瞬兼旬,武昌尚未聞報捷,乃複親往視師,這一次出征,有分教: 江漢肅清澄半壁,荊楊混一下中原。
欲知武昌戰勝情形,且俟下回再表。
”一面又緻書友諒道: 昨吾舟對泊渚矶,嘗遣使赍書,未見使回,公度量何淺淺哉?江淮英雄,惟吾與公耳。
何乃自相吞并?公今戰亡弟侄首将,又何怒焉?公之土地,吾已得之,縱力驅殘兵,來死城下,不可再得也。
設使公僥幸逃還,亦宜卻帝名,待真主。
不然,喪家滅姓,悔之晚矣!丈夫謀天下,何有深仇?故不憚再告。
嘲諷愈妙。
友諒得書忿恚,仍不作答,隻分兵往南昌,劫糧待食。
偏又被朱文正焚殺一陣,連船都被他毀去,嗣是進退兩窮。
元璋複命水陸結營,陸營結栅甚固,水營置火舟火筏,戒嚴以待。
一連數日,突見友諒冒死出來,急忙迎頭痛擊,軍一火并施。
友諒逃命要緊,不能顧着兵士,連家眷都無心挈領,隻帶着張定邊,乘着别舸,潛渡湖口,所有餘衆,且戰且逃。
由元璋追奔數十裡,自辰至酉,尚不肯舍。
蓦見張鐵冠自棹扁舟,唱歌而來,元璋呼道:“張道人!你何閑暇至此?”鐵冠笑道:“友諒死了,怎麼不閑?怎麼不暇?”元璋道:“友諒并沒有死,你休妄言!”鐵冠大笑道:“你是皇帝,我是道人,我同你賭個頭顱。
”趣甚。
元璋亦笑道:“且把你縛住水濱,慢慢兒的待着。
”彼此正在調侃,忽有降卒奔來,報稱友諒奔至泾江,複被泾江兵襲擊,為流矢所中,貫睛及顱,已斃命了。
張鐵冠道:“何如?”言畢,劃槳自去。
身如閑鷗,真好自在。
元璋又追擒敗衆,共獲得數千人,及一一查核,恰有一個美姝,及一個少年,問明姓氏,美姝系友諒妃阇氏,少年系友諒長子善兒。
越日,複得降将陳榮,及降卒五萬餘名,查詢友諒死耗,果系确實。
已由張定邊載着一屍一身,及友諒次子理,奔歸武昌去了。
友諒稱帝僅四年,年才四十四。
初起時,父普才曾戒他道:“你一捕魚兒,如何謀為大事?”友諒不聽。
及僭号稱帝,遣使迎父,父語使人道:“兒不守故業,恐禍及所生。
”終不肯往,至是果敗。
元璋方奏凱班師,至應天,語劉基道:“我原不應有安豐之行,使友諒襲我建康,大事去了,今幸友諒已死,才可無虞。
”回應前回,且明友諒之失計。
于是告廟飲至,歡宴數日。
元璋亦高興得很,乘着酒意,返入内寝,偶憶着阇氏美色,比衆不同,遂密令内侍召阇氏入室,另備酒肴,迫她侍飲。
阇氏初不肯從,尋思身懷六甲,後日生男,或得複仇,沒奈何耐着一性一子,移步近前。
元璋令她旁坐,歡飲三觥,但見阇氏兩頰生紅,雙眉舒黛,波瞳含水,雲鬓生光,不由的越瞧越一愛一,越一愛一越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蓦然離座,把阇氏輕輕摟住,擁入龍一床一。
阇氏也身不由己,半推半就,成就了一段風一流佳話。
每納一婦,必另備一種筆墨,此為個人描寫身分,故前後不同。
後來生子名梓,恰有一番特别情事,容至後文交代。
次日複論功行賞,賜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等采田,餘賜金帛有差。
隻張中、周颠二人,不知去向,未能懸空加賞,隻好留待他日。
大衆休養月餘,再率諸将親征陳理,到了武昌,分兵立栅,圍住四門,又于江中聯舟為寨,斷絕城中出入,又分兵下漢一陽一、德安州郡。
未幾已值殘年,元璋還應天,留常遇春等圍攻武昌,次年即為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元日,因李善長、徐達等屢表勸進,乃即吳王位,建百司官屬,行慶賀禮。
以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劉基為太史令,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中,張昶為左司都事,并谕文武百僚道:“卿等為生民計,推我為王,現當立國初基,應先正紀綱,嚴明法律。
元氏昏亂,威福下移,以緻天下一騷一動,還望将相大臣,慎鑒覆轍,協力圖治,毋誤因循!”李善長等頓首受命。
轉瞬兼旬,武昌尚未聞報捷,乃複親往視師,這一次出征,有分教: 江漢肅清澄半壁,荊楊混一下中原。
欲知武昌戰勝情形,且俟下回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