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回 窦太主好淫甘屈膝 公孫弘變節善承顔

關燈
遭笞,很不甘心,遂熏穴尋鼠。

    果有一鼠躍出,被湯用鐵網罩住,竟得捕獲。

    穴中尚有餘肉剩着,也即取出,戲做一篇谳鼠文,将肉作證,處他死刑,磔斃堂下。

    父見他谳鼠文辭,竟與老獄吏相似,暗暗驚奇,當即使習刑名,抄寫案牍。

    久久練習,養成一個法律家。

    嗣為中尉甯成掾屬。

    甯成為有名酷吏,湯不免效尤,習與性成,尚嚴務猛。

    及入為侍禦史,與治巫盅一案,不管人家性命,一味羅織,害及無辜。

    武帝還道他是治獄能手,升任大中大夫,同時又有中大夫趙禹,亦尚苛刻,與湯交好,湯嘗事禹如兄,交相推重,武帝遂令兩人同修律令,加添則例,特創出見知故縱法,鉗束官僚。

    凡官吏見人犯法,應即出頭告發,否則與犯人同罪,這就是見知法。

    問官斷獄,甯可失入,不可失出,失出便是故意縱犯,應該坐罪,這叫作故縱法。

    自經兩法創行,遂緻獄訟繁苛,赭衣滿路。

    湯又巧為迎合,見武帝性好文學,就附會古義,引作獄辭。

    又請令博士弟子,分治《尚書》《春秋》。

     《春秋》學要算董仲舒,武帝即位,曾将他拔為首選,出相江都。

    見前文。

    江都王非,本來驕恣不法,經仲舒從旁匡正,方得安分終身。

    那知有功不賞,反且見罰,竟因别案牽連,被降為中大夫。

    無非是不善逢迎。

    建元六年,遼東高廟及長陵高園殿兩處失火,仲舒援據春秋,推演義理。

    屬稿方就,适辯士主父偃過訪,見着此稿,竟觑隙竊去,背地奏聞。

    武帝召示諸儒,儒生呂步舒,本是仲舒弟子,未知稿出師手,斥為下愚。

    偃始說出仲舒所作,且劾他語多譏刺,遂緻仲舒下獄,幾乎論死。

    偃之陰險如此,怎能善終?幸武帝尚器重仲舒,特诏赦罪,仲舒乃得免死。

    但中大夫一職,已從此褫去了。

     先是菑川人公孫弘,與仲舒同時被征,選為博士,嗣奉命出使匈奴,還白武帝,不合上意,沒奈何托病告歸。

    至元光五年,複征賢良文學諸士,菑川國又推舉公孫弘。

    弘年将八十,精神尚健,筋力就衰,且經他前次蹉跌,不願入都,無奈國人一緻慫恿,乃襆被就道,再至長安,谒太常府中對策。

    太常先評甲乙,見他語意近迂,列居下第,仍将原卷呈入。

    偏武帝特别鑒賞,擢居第一,随即召入,面加咨詢。

    弘預為揣摩,奏對稱旨,因複拜為博士,使待诏金馬門。

    齊人轅固,時亦與選,年已九十有餘,比弘貌還要高古。

    弘頗懷妒意,側目相視。

    轅固本與弘相識,便開口戒弘道:“公孫子,務正學以立言,毋曲學以阿世!”弘佯若不聞,掉頭徑去。

    轅固老不改行,前為窦太後所不容,見前文。

    此次又為公孫弘等所排斥,仍然罷歸。

    獨公孫弘重入都門,變計求合,曲意取容,第一着是逢迎主上,第二着是結納權豪。

    他見張湯方得上寵,屢次往訪,與通聲氣。

    又因主爵都尉汲黯,為武帝所敬禮,亦特與結交。

     汲黯籍隸濮陽,世為卿士,生平治黃老言,不好煩擾,專喜諒直。

    初為谒者,旋遷中大夫,繼複出任東海太守,執簡禦民,卧病不出,東海居然大治。

    武帝聞他藉藉有聲。

    又诏為主爵都尉。

    名列九卿。

    當田蚡為相時,威赫無比,僚吏都望輿下拜,黯不屑趨承,相見不過長揖,蚡亦無可如何。

    武帝嘗與黯談論治道,志在唐虞,黯竟直答道:“陛下内多私欲,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盛治呢!”一語中的。

    武帝變色退朝,顧語左右道:“汲黯真一個憨人!”朝臣見武帝驟退,都說黯言不遜,黯朗聲道:“天子位置公卿,難道叫他來作谀臣,陷主不義麼?況人臣既食主祿,應思為主盡忠,若徒愛惜身家,便要贻誤朝廷了!”說畢,夷然趨出。

    武帝卻也未嘗加譴,及唐蒙與司馬相如,往通西南夷,黯獨謂徒勞無益,果然治道數年,士卒多死,外夷亦叛服無常。

    适公孫弘入都待诏,奉使往視,至還朝奏報,頗與黯議相同。

    偏武帝不信弘言,再召群臣會議,黯也當然在列。

    他正與公孫弘往來,又見弘與已同意,遂在朝堂預約,決議堅持到底,弘已直認不辭。

    那知武帝升殿,集衆開議,弘竟翻去前調,但說由主聖裁。

    頓時惱動黯性,厲聲語弘道:“齊人多詐無信,才與臣言不宜通夷,忽又變議,豈非不忠!”武帝聽着,便問弘有無食言?弘答謝道:“能知臣心,當說臣忠;不知臣心,便說臣不忠!”老奸巨猾。

    武帝颔首退朝,越日便遷弘為左内史。

    未幾又超授禦史大夫。

    小子有詩歎道: 八十衰翁待死年,如何尚被利名牽! 豈因宣聖遺言在,求富無妨暫執鞭? 欲知後事如何,且至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