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種性義抄

關燈
過失。

    多分不作此業也。

    然諸種性有二種。

    一者不退種性。

    此菩薩發大乘心已去雖未入十信。

    即更不造五無間業。

    及不斷善根。

    亦不入無間地獄。

    亦不作畜生餓鬼等業。

    二者退種性。

    此菩薩雖發大乘心。

    至十信第五心已去亦作無間業。

    及斷善根入無間地獄(雲雲)以此文知不經罵詈四衆少分作無間業入地獄也。

    非永堕地獄。

    或智勝佛時。

    結緣法華輩。

    即退種性故入地獄耳。

    亦約菩薩種性可有多品。

    瑜伽論說上品種性也。

    亦舍利弗法财王子等退是方便退。

    非真實退。

    故無失。

    問。

    爾本性住種性位者此凡夫位也。

    所以凡夫身本性住種性從無始來常住專無多少差别者。

    故不輕輕毀人大通結緣輩本具此性。

    所以不可堕地獄。

    又舍利弗等于第六住退是權退而非實退者。

    權必為引實者也。

    所以可有實者退。

    若爾猶未遮先疑。

    何可答之耶。

    答。

    是不爾。

    為令引懈怠者至上位方便現退。

    故行位差别章引起信論文雲。

    為慢緩者策勵其心故。

    而實菩薩入發心住即得不退也(雲雲)又二卷起信論下卷雲。

    或有退堕惡趣中者。

    此為初學心多懈怠不入正位。

    以此語之令增勇猛。

    非如實說(雲雲)問。

    爾若為懈怠者現退。

    彌可成退緣。

    而何雲為令引彼至上位現退耶。

    答。

    此不爾。

    既見上位菩薩慢緩者悉退彌勵其心。

    修加行升進上位。

    故無失耳。

     章問雲。

    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六種性内習種性種有何别耶(雲雲)問意何。

    答。

    此問意瑜伽論所說本性住種性習可成種性與仁王經本業經等所說習種性性種性。

    有何差别問也。

    問。

    爾此問次下何答耶。

    答。

    次文答雲。

    彼經大都約位而說。

    以初習為習種。

    久習積成為性種。

    故說習種在十住。

    性種在十行。

    三賢之前但名善趣。

    不名種性。

    瑜伽中久習為習種。

    約本為性種(乃至)良以此二互成緣起無二相故。

    經論互說。

    義方備足(雲雲)意仁王經等大概約位說故初修起習為習種性。

    久習積成為性種性。

    是故說習性在十住性種性在十行。

    其十信等但名善趣。

    不名種性。

    然彼瑜伽論本有性名性種性。

    久習積成名習種性。

    然此性習二性不可分别前後始終三際差别雲也。

    問。

    爾仁王經等說習種在十住故先也。

    性種在十行故後也。

    瑜伽雲。

    性種性從無始來依附本識故先也。

    此上久修習所顯性名習種性。

    故後所以經論相違各有始終先後。

    而何雲無前後耶。

    答雲。

    此章次文出又義雲。

    又經說種性在發心後。

    論中種性在發心前(乃至)要由功顯方可說有故經不違論。

    要由有性方起功德故論不違經。

    亦是互故義意融通(雲雲)意經種性在發心後者。

    經意雖有本有性無修行不顯之。

    依修行始知有本性雲也。

    論本性在發心前者。

    論細尋義顯從異生依有依附本識性種性。

    所以經與論互為緣起顯種性。

    故不相違雲也。

    問。

    爾經論互為緣起不相違者。

    論雲。

    性種性在發心前。

    經在發心後(雲雲)所以正相違。

    而何雲不相違耶。

    答。

    今章主禦意而經論不相違者此舉一偏義顯略。

    似相違各舉故不相違雲也。

     章雲。

    又以何義知種性至堪任位說(雲雲)此問意何。

    答。

    此問心以何知種性至堪任位顯得耶雲。

    問意也。

    問。

    爾何答之耶。

    答雲。

    以論說種性必具性習。

    既已有習必已修行。

    若以修行必至堪任(乃至)至彼堪任串習方成。

    故得性習通融以為種性(雲雲)此其答也。

    意已瑜伽論具種性者。

    方能發心(雲雲)以知從善趣位修行至初發心住。

    性習二性通融顯得一種性雲也。

    問。

    爾瑜伽論唯具種性者方能發心(雲雲)故具本性住種性者方能發菩提心雲。

    不雲具種性者至初發心位成一種性。

    而何雲如此耶。

    答。

    已論具種性者方能發心(雲雲)故知于善趣位修行至發心住方顯種性。

    所以無失。

     章雲。

    若要待習方說性者愚位未習既無性種等(雲雲)此問心何耶。

    答。

    此問心若修習後方顯性種性者。

    凡夫位未修行而本有本性。

    何雲必久修行至十住位顯種性耶問意也。

    問。

    爾何答之耶。

    答雲。

    此章雲。

    此二既為緣起。

    故無習時亦無彼性。

    由此亦立無性有情(乃至)随于諸乘串習何行。

    爾時則說本有彼性(雲雲)意本有新熏二種性互為緣起。

    故本凡夫身雖有本性。

    不修時不顯現其性。

    修行至發心位方顯此。

    故随三乘人修行顯其性雲也。

     章問雲。

    若爾此則唯是一不定性。

    如何得有五性差别(雲雲)問意何。

    答。

    此問意若依串習行三乘性各成者唯有一不定性。

    而何建立五種性。

    此問心也。

    問。

    爾何答之耶。

    答。

    此章雲。

    則由此義安立五性。

    何者謂修六度串習行已。

    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

    若習少行到于忍位成聲聞性(乃至)由此當知諸乘種性皆就習說(雲雲)意依章主所立一佛性三乘人各至種性位已。

    成自乘種性雲也。

    問。

    爾其三乘自乘種性位者何等耶。

    答。

    于菩薩發心住。

    約三乘從順解脫分位至于前三善根等名種性位也。

    問。

    爾也。

    就之始教意建立五種性。

    此依瑜伽等論立此者也。

    然彼論意雲。

    從無始來。

    決定法爾有五種性也。

    故章上文引彼論雲。

    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等(雲雲)而何雲本性住種性有同一切衆生随修行而三乘性各别成耶。

    答。

    章家禦意深尋經論意趣故。

    而瑜伽論等由法爾故等雲文此非雲本五種性定。

    但由法爾故至堪任等位五種性差别決定言也。

    故章雲。

    當知此中就位前後有無不定(雲雲)問。

    爾始教意诠法相道理。

    所以法相意五種性本定。

    故本性住種性唯有菩薩。

    定性二乘無性有情本無法爾種性雲也。

    而何述始教意違法相義雲如此耶。

    答。

    寔依瑜伽唯識等論般若深密等經建立始教。

    而必非如法相立。

    其所以者始教所依經論中有終教等義。

    故望自宗意一切衆生本有法爾佛性。

    不修行時無性也。

    若修行時三乘性決定雲也。

    又于一經論得意人各别。

    所以香象大師禦意與法相意異。

    何可雲等乎。

     始教菩薩修何行入種性位耶。

    答。

    于十信位修六度行已。

    方入種性位。

    故章雲。

    謂修六度串習行已。

    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雲雲)問。

    爾凡修六度行。

    已此第十地滿後而何雲于善趣位修六度行已入十住位耶。

    答。

    此即惡破文。

    今瑜伽雲。

    有十法具攝菩薩道及果。

    其法中初持法有三種。

    謂堪任性持。

    加行持。

    大菩提持。

    于中初二因後一果。

    言堪任持者串習本性。

    加行持最初發心。

    此發心位能修六度等行故總為菩薩種性。

    若能破文者可讀修六度串習行已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

    所以瑜伽種性品雲(初持次相分增上意樂住出攝受地行建立最為後)(雲雲)問。

    爾于菩薩行有多種。

    何雲唯修六度耶。

    答。

    凡約三乘行有通别。

    此但約菩薩别行雲爾。

    菩薩六度為先故所以舉此耳。

     章雲。

    暖頂忍等名為性地等(雲雲)心何。

    答。

    是引智度論善戒經等文顯聲聞種性決定。

    以四善根中前三善根名種性住雲文意也。

    問。

    爾且就所引智度論已彼論四善根俱名種性地(雲雲)而何章引彼論文為證以前三善根名種性住(雲雲)故善戒經為證。

    智度論專不為證。

    爾何可會此耶。

    答。

    此不相違。

    其所以者。

    彼大品經智度論等說三乘共十地之中。

    七方便等名幹慧地。

    四善根等為性地。

    其善戒經瑜伽論于地前位立二住中。

    前三善根為種性住。

    世第一法位名解行住。

    然今章主由彼此經論所說故且引釋性地等智度論等文為證。

    又存出解行住善戒經等說。

    故不相違。

    問。

    爾所引經論文既相違。

    其所以者。

    智度論四善根俱名種性地。

    善戒經前三善根屬種性住。

    俱舍論等順解脫分位名種性住。

    故所引經論文證相違。

    聲聞種性決定猶以難。

    爾何可一定耶。

    答。

    不相違。

    所以然者。

    地前位總名種性。

    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

    故俱舍論等舉初名種性。

    善戒經等舉中間名種性。

    所以不相違耳。

     章雲。

    獨覺準知(雲雲)何準可知之耶。

    答。

    如聲聞忍位以前種性決定無成餘乘義。

    獨覺亦爾。

    準可知雲也。

    問。

    爾獨覺有二種。

    約部行獨覺可爾。

    但麟喻獨覺。

    俱舍論雲。

    鱗角佛無轉一座成覺故(雲雲)意暖位無轉成餘乘義雲也。

    而何雲準聲聞可知耶。

    答。

    可爾。

    章但獨覺準知(雲雲)而一定不說何獨覺。

    以知是可部行獨覺。

    約麟角利根故。

    依止第四定佛同成正覺者也。

    準可知之耳。

     章問雲。

    若愚法無習即無性者。

    後縱起習何得為有(雲雲)此問起意何。

    答。

    此問起意。

    上雲随三乘人修行成其種性文次起此問也。

    意若爾愚夫位無修行故無佛性。

    若無佛性而修得佛性者有無因感果失雲也。

    問。

    爾問起所以可然。

    何答之耶。

    答雲。

    此章雲。

    有習非是無習位故(乃至)以分位差别故(雲雲)意未修時無性也。

    随修行成其性。

    無性者始可成其性雲也。

    問。

    爾就無性者始成其性。

    既無性有情永失佛性。

    何自然得之。

    故章引涅槃經現病品文雲。

    如涅槃雲。

    三種人中必死者喻一闡提無佛性(乃至)一闡提輩實不得阿耨菩提。

    如命盡者等(雲雲)既實不得菩提等(雲雲)何雲始得佛性耶。

    答。

    此德王菩薩三難中第二難佛答也。

    即難意佛先說一闡提輩遇善友不遇俱不得離闡提心。

    而何又說有佛性故悉當成佛雲難實不得菩提答也。

    此答經文或本中不同。

    或本雲。

    一闡提得成菩提。

    或本亦雲不得菩提。

    今章家及大賢師俱用亦得菩提本。

    所以雲不得菩提本指不遇善友凡愚位。

    由此一分建立無性也。

     問。

    爾章文如涅槃雲三種人中等者。

    其三人病人者是易治者難治者不可治者。

    就之彼涅槃經雲。

    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治。

    一謗大乘。

    二五逆罪。

    三一闡提等(雲雲)故三人俱可名難治者。

    何五逆罪者雲難治者。

    又諸罪障中謗大乘罪為第一。

    所以此可名難治不可治。

    何第三闡提名不可治耶。

    答。

    難治者言總而意别。

    又謗大乘罪勝五逆等。

    而有聞經功德故速可成佛。

    所以名易治者。

    又同經文第三闡提畢竟不得菩提(雲雲)所以名不可治者也。

    問。

    具佛性恒河七類有情者何等耶。

    答。

    章中不出此事故答申難。

    雖然答言者。

    一常沒。

    二暫出還沒。

    三出已即住。

    四遍觀四方。

    五遍觀已行。

    六行已後住。

    七水陸俱行也(初六?魚類。

    第七龜也)問。

    爾是喻。

    合法方何。

    答。

    常沒者闡提凡夫位。

    暫出還沒者五停心觀及暖頂二位。

    出已即住者忍世第一法。

    遍觀四方者苦忍以上至須陀洹果。

    遍觀已行者斯陀含向果及阿那含向。

    已行複住阿那含并阿羅漢向。

    水陸俱行阿羅漢果辟支佛及菩薩如來也。

    問。

    爾何故闡提等名常沒等耶。

    答。

    一闡提者常沒三惡趣淵底經無量劫。

    雖無數諸佛出世終無至見佛聞法邊。

    故雲。

    常沒五停心等位樂求解脫其性未決定。

    遇惡知識退起諸過沉淪惡道。

    故名暫出還沒。

    忍世第一法堅守正觀不退。

    起惡不堕惡趣。

    故名出已即住。

    苦忍已上至須陀洹果觀四谛故名觀四方。

    從斯陀含至阿那含向依先谛系心于修道斷欲界貪瞋癡慢。

    故名遍觀已行。

    那含果在上二界而受身。

    故名為行已複住。

    言水陸俱行者。

    水譬世間陸喻出世。

    阿羅漢等能觀煩惱行相悉斷惑障。

    故離生死濁水至菩提陸地。

    所以名水陸俱行也。

    問。

    爾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譬水陸俱行神龜不可爾。

    已師子吼品河水喻生死煩惱陸地喻涅槃迦葉品河譬大涅槃陸地喻生死。

    而二乘人于生死河得自在。

    于大涅槃未得自在。

    于菩薩亦淺位菩薩于涅槃水陸。

    未得自在。

    于生死亦然。

    所謂于變易生死未得自在者也。

    而何雲于水陸生死涅槃俱得自在遊行耶。

    答。

    然涅槃理性源曠。

    而下從凡夫上至諸佛悉攝在于中。

    故二乘聖者得前三種涅槃。

    菩薩分得四種涅槃。

    佛于四種涅槃得自在。

    況于生死乎。

    故唯識論第十卷雲。

    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此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

    窮未來際用而常寂。

    故名涅槃(雲雲)又二乘無學容有前三。

    唯我世尊可言具四(雲雲)又涅槃經師子吼品雲。

    生死大河亦複如是有七種人。

    畏煩惱賊故發心欲度生死大河出家剃發身被法服。

    既出家已。

    親近惡友(乃至)沒生死河不能得出等(雲雲)又迦葉品雲。

    如是微妙大涅槃中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

    然亦不離于佛性水(雲雲)問。

    爾就迦葉品文河喻大涅槃者。

    二乘菩薩一分雖于涅槃水河得自在。

    約闡提人常沒生死河底。

    更不得出到菩提便。

    若涅槃名河者。

    闡提輩常沒涅槃河底。

    于大涅槃得自在。

    所以永阙闡提常沒生死名義。

    爾何可答耶。

    答。

    爾此依師子吼品意闡提名常沒也。

    意以生死為河故闡提人常沒雲也。

    但迦葉品說涅槃為河。

    涅槃理性廣大于中有闡提等不離佛性水雲也。

    而不雲涅槃大河常沒。

    所以于涅槃不得自在。

    問。

    爾若有以一人名七人義耶。

    答。

    可有爾義。

    故同經雲。

    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

    或有七人各一(雲雲)意從昔凡夫時至今成佛位經七位故雲爾。

    若同時并有七人各别雲也(是寶師疏文意也。

    已上始教了)。

     章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雲雲)約佛性作四句方何。

    答。

    章文不出四句作法。

    但涅槃經說四句。

    所謂或闡提人有。

    善根人無佛性。

    或善根人有。

    闡提無佛性。

    或闡提人善根人俱有佛性。

    或二人俱無佛性。

    是其四句作法也。

    問。

    爾雲何佛性闡提有善根人無佛性(乃至)二人俱無佛性耶。

    答。

    釋此四句諸說多端。

    且依自宗青丘元曉大師涅槃經宗要者。

    闡提有善根人無佛性。

    此闡提人雖斷善根猶有作佛法爾種子。

    決定二乘雖有自乘無漏種子無彼作佛無漏種子。

    二善根人有闡提人無佛性者。

    大乘種性人其性先具足。

    故雲善根人有。

    無性人本無菩提性故。

    雲闡提無也。

    三俱句者。

    先偏句中兩重二人皆有因性佛性。

    凡有心者悉有佛性故也。

    四俱非句者。

    有性無性二人俱有因性佛性。

    無果性佛性現前未得大菩提故也。

    問。

    爾就初句闡提有二乘無者。

    一闡提人本無法爾性故名無性。

    而何雲有無漏種子。

    又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