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殘暴天下皆聞,其吞并中原的野心人皆盡知,如果英布的話屬實,無異玩火自焚。
“這……”韓信沉吟而道,似乎正在權衡此舉的利弊。
英布的目光如利刃般直射韓信的臉上,意欲看透對方的心思,顯得極是咄咄逼人。
其時匈奴屯兵塞外,早對中原虎視眈眈,大秦始皇甚為苦惱,征兵百萬,修築長城以拒匈奴軍士的騷擾,可見當時匈奴的氣焰已是十分嚣張,而且匈奴鐵騎一向赫赫有名,數十年橫行塞外,所向披靡,戰力之驚人,比之項羽的西楚軍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英布真的能夠借得這二十萬鐵騎,對垓下戰局将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但韓信卻在猶豫,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他有太多的理由讓自己冷靜地思考,權衡其中的利弊。
在中土百姓的眼中,匈奴是一個蠻夷民族,它的軍隊曾經給中土百姓帶來了太多的災難。
韓信尚在很小的時候,就體會到百姓對匈奴那種刻骨銘心的仇視心理。
所以,如果他與匈奴合作,不論最終是否能得天下,他都将成為民族的罪人,為天下百姓所唾棄。
這是韓信之所以猶豫的一個最大的理由。
平心而論,韓信的智慧與遠見并不在他人之下,尤其是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他不得不為自己将來的聲名多加考慮。
“如果我換作是侯爺,就絕不會猶豫,因為,這是你我惟一可以奪得天下的機會。
”英布看到韓信眼中遊移不定的目光,不由為他打氣道:“我可以為侯爺算算這筆賬,漢軍在垓下的兵馬共有五六十萬之衆,一旦攻破垓下,殲除西楚軍這十萬人馬,所損兵力最少也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而此時,侯爺與我的兵力共有四十萬人,加上匈奴二十萬鐵騎,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在戰力上,我們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既然如此,我們若不動手,更待何時?” “幸好你不是我!”韓信似乎拿定了主意,冷然一笑道:“你隻看到了事情的一面,卻沒有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
在我們家鄉有一句老話,叫做‘請神容易送神難’,匈奴鐵騎從苦寒的荒漠之地來到土地肥沃的中原,你想他會輕易地離開嗎?也許我們忙活了一陣,最終隻是為他人作嫁衣。
” “這不可能!”英布猶豫了一下道:“我與冒頓單于有言在先,他不可能失信于我。
當然,他也絕不會毫無好處就答應出兵,我已承諾,一旦事成之後,割燕趙五郡之地作為他出兵的酬勞。
” “五郡之地,實在不多,比之整個天下,五郡又算得了什麼?”韓信冷冷而道:“但問題在于,匈奴人未必守信,得寸進尺的事例也多得不勝枚舉,如果他們出爾反爾,請問大王将如何應付?” 英布頓時啞口,他的确沒有考慮匈奴人一旦得勝,會不會撤出中原的問題。
在這個關鍵時刻,能夠從冒頓單于手中借得二十萬鐵騎,他認為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成就,又哪裡去想過更深層次的東西? 這倒不是英布缺乏見識,生性愚笨,實在是急功近利的思想讓他一時迷了心竅。
此時冷靜下來,他覺得韓信的推斷出現的可能性不僅存在,而且很大,的确是值得自己深思的問題。
“不過,現在說什麼都已經遲了,他們正在趕往垓下的路上,最多不過七日,他們就會出現在垓下附近待命。
”英布的眉頭緊皺,憂心忡忡地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信顯得十分深沉地狠聲道:“其實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有的事情看上去是大禍臨頭,隻要你操縱得當,未必就不能将它轉化成為一件好事。
” 英布被韓信的話吓得一驚一咋,漸漸地已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目光緊盯在韓信臉上,問道:“依侯爺高見,我們究竟該怎麼做?” “一句話,甯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負我!”韓信的臉上似乎多出了一股猙獰,在燭光飄搖下顯出幾分鬼魅之氣,令英布冷不丁打了一個寒噤。
“侯爺的意思是……” “隻要我們把握時機,充分利用戰場的縱深,就能夠讓這二十萬匈奴鐵騎為我所用,先行與大漢軍死拼,然後,我們在适時加入戰團,就可一舉坐收漁翁之利!”韓信冷然道。
“這……”韓信沉吟而道,似乎正在權衡此舉的利弊。
英布的目光如利刃般直射韓信的臉上,意欲看透對方的心思,顯得極是咄咄逼人。
其時匈奴屯兵塞外,早對中原虎視眈眈,大秦始皇甚為苦惱,征兵百萬,修築長城以拒匈奴軍士的騷擾,可見當時匈奴的氣焰已是十分嚣張,而且匈奴鐵騎一向赫赫有名,數十年橫行塞外,所向披靡,戰力之驚人,比之項羽的西楚軍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英布真的能夠借得這二十萬鐵騎,對垓下戰局将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但韓信卻在猶豫,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他有太多的理由讓自己冷靜地思考,權衡其中的利弊。
在中土百姓的眼中,匈奴是一個蠻夷民族,它的軍隊曾經給中土百姓帶來了太多的災難。
韓信尚在很小的時候,就體會到百姓對匈奴那種刻骨銘心的仇視心理。
所以,如果他與匈奴合作,不論最終是否能得天下,他都将成為民族的罪人,為天下百姓所唾棄。
這是韓信之所以猶豫的一個最大的理由。
平心而論,韓信的智慧與遠見并不在他人之下,尤其是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他不得不為自己将來的聲名多加考慮。
“如果我換作是侯爺,就絕不會猶豫,因為,這是你我惟一可以奪得天下的機會。
”英布看到韓信眼中遊移不定的目光,不由為他打氣道:“我可以為侯爺算算這筆賬,漢軍在垓下的兵馬共有五六十萬之衆,一旦攻破垓下,殲除西楚軍這十萬人馬,所損兵力最少也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而此時,侯爺與我的兵力共有四十萬人,加上匈奴二十萬鐵騎,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在戰力上,我們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既然如此,我們若不動手,更待何時?” “幸好你不是我!”韓信似乎拿定了主意,冷然一笑道:“你隻看到了事情的一面,卻沒有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
在我們家鄉有一句老話,叫做‘請神容易送神難’,匈奴鐵騎從苦寒的荒漠之地來到土地肥沃的中原,你想他會輕易地離開嗎?也許我們忙活了一陣,最終隻是為他人作嫁衣。
” “這不可能!”英布猶豫了一下道:“我與冒頓單于有言在先,他不可能失信于我。
當然,他也絕不會毫無好處就答應出兵,我已承諾,一旦事成之後,割燕趙五郡之地作為他出兵的酬勞。
” “五郡之地,實在不多,比之整個天下,五郡又算得了什麼?”韓信冷冷而道:“但問題在于,匈奴人未必守信,得寸進尺的事例也多得不勝枚舉,如果他們出爾反爾,請問大王将如何應付?” 英布頓時啞口,他的确沒有考慮匈奴人一旦得勝,會不會撤出中原的問題。
在這個關鍵時刻,能夠從冒頓單于手中借得二十萬鐵騎,他認為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成就,又哪裡去想過更深層次的東西? 這倒不是英布缺乏見識,生性愚笨,實在是急功近利的思想讓他一時迷了心竅。
此時冷靜下來,他覺得韓信的推斷出現的可能性不僅存在,而且很大,的确是值得自己深思的問題。
“不過,現在說什麼都已經遲了,他們正在趕往垓下的路上,最多不過七日,他們就會出現在垓下附近待命。
”英布的眉頭緊皺,憂心忡忡地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信顯得十分深沉地狠聲道:“其實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有的事情看上去是大禍臨頭,隻要你操縱得當,未必就不能将它轉化成為一件好事。
” 英布被韓信的話吓得一驚一咋,漸漸地已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目光緊盯在韓信臉上,問道:“依侯爺高見,我們究竟該怎麼做?” “一句話,甯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負我!”韓信的臉上似乎多出了一股猙獰,在燭光飄搖下顯出幾分鬼魅之氣,令英布冷不丁打了一個寒噤。
“侯爺的意思是……” “隻要我們把握時機,充分利用戰場的縱深,就能夠讓這二十萬匈奴鐵騎為我所用,先行與大漢軍死拼,然後,我們在适時加入戰團,就可一舉坐收漁翁之利!”韓信冷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