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傲意天賜
關燈
小
中
大
成燎原之勢。
其中聲勢最大者,便是流雲齋主項梁統領的一支義軍,在他的苦心經營下,以他在武林中至高無上的聲望與海納百川的度量胸懷,吸納群雄義士,成為繼陳勝王之後最重要的一支抗秦力量。
當韓信在行程途中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他心中的狂喜幾乎到了不可抑制的地步:“項梁者,以項為姓氏也,這豈非正好印證了自己堪破的上蒼玄機?”這更堅定了他對問天樓的效忠之心。
他一路向西而行,所選路線遠離戰火,但仍然從流離失所的百姓當中聽到了關于各處義軍的種種傳聞,其中也有關于劉邦的消息。
自劉邦起事之後,曾率部攻克淮陰、泗水、豐邑諸地,聲勢漸大,卻遭到秦将司馬夷的軍隊圍而剿之,差點全軍覆滅,但是數天之後,劉邦又率蕭何、曹參、樊哙等人,屯集留縣,收集散兵遊勇,共五六千人,聲勢比先前更大。
在攻克下邑之後,劉邦用戰略的眼光審視全局,終于發現了自己的義軍身處絕境,既要面臨強悍的大秦軍隊的圍剿,又要防止别的義軍随時都有可能發生的吞并,在這雙重危機夾擊之下,他選擇了附從項梁。
讓韓信感到疑惑的是,在聽來的傳聞中,還有許多的關于劉邦個人的一些瑣事。
都是說他如何貪酒好色,貪圖享樂,在百姓的口中,劉邦仿如一個胸無大志的莽夫愚漢,實在不像一個有遠大志向的英雄。
“我所知道的劉邦,絕非是這一類人,但是聽人衆口一詞,似乎又非刻意杜撰中傷,難道他真的不是我要尋找的那位劉姓英雄嗎?”韓信隐隐覺得,劉邦的所作所為,必然有其道理。
這一日他穿越函谷關,來到了華山腳下的甯秦城。
按照鳳五的計劃,他将在這裡成為甯秦城最大的照月馬場的少主人,從小離家學藝,直到今天才回歸故土。
照月馬場當然是問天樓苦心經營的産業,十年磨一劍,就為了給韓信一個合法的身分,韓信心中噓嗟之餘,人已來到了甯秦城的城門口邊。
此時已至黃昏,由于局勢紊亂,甯秦城中加強了戒備,入城者不僅要繳納入成關稅,而且還要檢查戶籍身分。
以韓信此刻的功力,若是趁天黑之際橫越這三丈高的城牆,未嘗不可,但是他别有用心,向守城的官兵報出了照月馬場老闆時農的大名。
守兵立時肅然起敬,更有人從城樓上請來一個豪富人家管事模樣的人來,韓信一見此人,四十來歲的年紀,身材略胖,眉宇之間顯得極是幹練。
按照鳳五事先的交待,韓信故作驚訝地道:“昌大叔,是你麼?十年不見,我是時信啊!” 那被喚作“昌大叔”的人名叫昌吉,正是照月馬場的大管家。
他奉時農之命前來恭迎少主,早已等候多時,這會兒聽到韓信叫他,打量了幾眼後,随即滿臉堆笑道:“果真是少主人,十年不見,老奴差點都認不出來了。
” 兩人寒暄幾句,在守城官兵的目送下,昌吉與韓信登上了一輛豪華大車,向城中馳去。
昌吉的目光緊緊盯着韓信的臉,似乎想從韓信一無表情的臉上看出些什麼。
他記得昨夜當時農将一幅畫像遞到自己的眼前時,他看到那畫中之人,與眼前的人的确是從一個模子裡印出來的。
“他是我的兒子,十年前當我遷到甯秦發展照月馬場時,他離開了我,在北域的天地尋求他對武道的癡迷。
我心知自己的大壽之限将近,所以将之召回,從今往後,他便是照月馬場的主人。
”時農的臉上不知是多了一絲倦意,還是多了一層疲累,額上的皺紋處寫滿滄桑,給人一種暮氣沉沉的感覺。
昌吉的心中頓時湧出一股悲哀,作為時農最忠心的朋友與屬下,他幾乎見證了時農這十年來在甯秦城的奮鬥與打拼,使得照月馬場從無到有,最終成為關中地區最負盛名的馬場之一。
在甯秦城中,隻要提到“時農”的名字,無人不知這是權勢與财富的象征,然而就在他要登上生命中最輝煌的頂峰時,卻要遠離人世而去,這怎不叫昌吉傷心?
其中聲勢最大者,便是流雲齋主項梁統領的一支義軍,在他的苦
當韓信在行程途中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他心中的狂喜幾乎到了不可抑制的地步:“項梁者,以項為姓氏也,這豈非正好印證了自己堪破的上蒼玄機?”這更堅定了他對問天樓的效忠之心。
他一路向西而行,所選路線遠離戰火,但仍然從流離失所的百姓當中聽到了關于各處義軍的種種傳聞,其中也有關于劉邦的消息。
自劉邦起事之後,曾率部攻克淮陰、泗水、豐邑諸地,聲勢漸大,卻遭到秦将司馬夷的軍隊圍而剿之,差點全軍覆滅,但是數天之後,劉邦又率蕭何、曹參、樊哙等人,屯集留縣,收集散兵遊勇,共五六千人,聲勢比先前更大。
在攻克下邑之後,劉邦用戰略的眼光審視全局,終于發現了自己的義軍身處絕境,既要面臨強悍的大秦軍隊的圍剿,又要防止别的義軍随時都有可能發生的吞并,在這雙重危機夾擊之下,他選擇了附從項梁。
讓韓信感到疑惑的是,在聽來的傳聞中,還有許多的關于劉邦個人的一些瑣事。
都是說他如何貪酒好色,貪圖享樂,在百姓的口中,劉邦仿如一個胸無大志的莽夫愚漢,實在不像一個有遠大志向的英雄。
“我所知道的劉邦,絕非是這一類人,但是聽人衆口一詞,似乎又非刻意杜撰中傷,難道他真的不是我要尋找的那位劉姓英雄嗎?”韓信隐隐覺得,劉邦的所作所為,必然有其道理。
這一日他穿越函谷關,來到了華山腳下的甯秦城。
按照鳳五的計劃,他将在這裡成為甯秦城最大的照月馬場的少主人,從小離家學藝,直到今天才回歸故土。
照月馬場當然是問天樓苦心經營的産業,十年磨一劍,就為了給韓信一個合法的身分,韓信心中噓嗟之餘,人已來到了甯秦城的城門口邊。
此時已至黃昏,由于局勢紊亂,甯秦城中加強了戒備,入城者不僅要繳納入成關稅,而且還要檢查戶籍身分。
以韓信此刻的功力,若是趁天黑之際橫越這三丈高的城牆,未嘗不可,但是他别有用心,向守城的官兵報出了照月馬場老闆時農的大名。
守兵立時肅然起敬,更有人從城樓上請來一個豪富人家管事模樣的人來,韓信一見此人,四十來歲的年紀,身材略胖,眉宇之間顯得極是幹練。
按照鳳五事先的交待,韓信故作驚訝地道:“昌大叔,是你麼?十年不見,我是時信啊!” 那被喚作“昌大叔”的人名叫昌吉,正是照月馬場的大管家。
他奉時農之命前來恭迎少主,早已等候多時,這會兒聽到韓信叫他,打量了幾眼後,随即滿臉堆笑道:“果真是少主人,十年不見,老奴差點都認不出來了。
” 兩人寒暄幾句,在守城官兵的目送下,昌吉與韓信登上了一輛豪華大車,向城中馳去。
昌吉的目光緊緊盯着韓信的臉,似乎想從韓信一無表情的臉上看出些什麼。
他記得昨夜當時農将一幅畫像遞到自己的眼前時,他看到那畫中之人,與眼前的人的确是從一個模子裡印出來的。
“他是我的兒子,十年前當我遷到甯秦發展照月馬場時,他離開了我,在北域的天地尋求他對武道的癡迷。
我心知自己的大壽之限将近,所以将之召回,從今往後,他便是照月馬場的主人。
”時農的臉上不知是多了一絲倦意,還是多了一層疲累,額上的皺紋處寫滿滄桑,給人一種暮氣沉沉的感覺。
昌吉的心中頓時湧出一股悲哀,作為時農最忠心的朋友與屬下,他幾乎見證了時農這十年來在甯秦城的奮鬥與打拼,使得照月馬場從無到有,最終成為關中地區最負盛名的馬場之一。
在甯秦城中,隻要提到“時農”的名字,無人不知這是權勢與财富的象征,然而就在他要登上生命中最輝煌的頂峰時,卻要遠離人世而去,這怎不叫昌吉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