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潼關五聖府石楓

關燈
忪的老者,才緩緩打開門。

     路館主上前雙拳一抱,說道:“老人家早。

    ” 老者向他們瞥了一眼,問道:“你們是……” 路館主道:“咱們是遊客,因慕魯靖公之名,到這兒來瞻仰的,如果方便的話,咱們想到裡面瞧瞧。

    ” 老者道:“可以,沒有什麼不方便的,你們随便瞧好了。

    ” 路館主謝了一聲,領先走進祠門。

     一進祠内,最使石楓注意的是一幅山水,落疑為“桂秀山人”。

     這幅畫筆力奔放,令人覺得那高山流水之間,暗含着雄渾無比的氣魄。

     魯姓老者道:“本祠所懸墨寶,都是曆代文人的手筆,這位桂秀山人的真實姓名,老漢就無從查考了。

    ” 路館主傳音對石楓道:“兄弟,你瞧出什麼來了?” 石楓也傳音道:“這幅題名為桂秀山人的山水,可能是忠王的手筆,但畫中景物與小弟收藏的寶圖似乎毫無關聯,實在有點令人費解。

    ” 路館主道:“那邊還有幾幅山水,你瞧過了麼?” 石楓道:“瞧過了,那些山水更是南轅北轍,一點也含接不上。

    ” 路館主道:“你再瞧别的,看看還有沒有岔眼之處。

    ” 石楓道:“我全都仔細瞧過,隻有這幅山水有一點可疑。

    ” 路館主道:“不錯,忠王是廣西人,廣西簡稱桂省,那桂秀山人豈不是廣西李秀成的縮影?” 石楓道:“所以小弟認為這幅畫必有蹊跷,這樣吧,不管它與藏寶圖有無關聯,咱們不妨與魯姓老情商,花點錢将它買下慢慢研究。

    ” 路館主道:“如此甚好!” 于是他回頭對着魯姓老者道:“老人家,咱們想跟你打個商量。

    ” 魯姓老者道:“什麼事?” 路館主指着落疑“桂秀山人”的山水畫道:“老人家,咱們很喜愛這幅山水,不知道你肯不肯割愛?” 魯姓老者道:“老漢隻是照顧宗祠,對祠内任何一件物品,老漢都沒有處理的權限。

    ” 路館主道:“誰有權處理?” 魯姓老者道:“七爺,也就是我們的族長。

    ” 路館主道:“貴族長住在哪兒?” 魯姓老者道:“在魯家溝子,你們到那裡一問便知。

    ” 路館主道:“魯家溝子離這究竟有多遠?怎樣走法?” 魯姓老者道:“由這裡向西,五裡不到就是魯家溝子。

    ” 路館主道:“多謝老人家,兄弟,咱們到魯家溝子去試試。

    ” 石楓道:“好的。

    ” 他們順着魯姓老者指示的道路走,很快就找到了魯家溝子。

     魯家溝子的形勢,俨然像一座城堡,四周有護牆,牆外有寬約三丈的濠溝,隻要拉起吊橋,就可以抵擋大批敵人攻擊。

     在明代末年,揚州人随着史可法抵抗清軍,奪戰得十分激烈,當城破之日,死難者極多,曆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就是滿人屠殺漢人的一個殘酷事迹。

     這是,石楓等走過吊橋,立有兩名大漢攔着去路,其中一人道:“各位是那兒來的?” 路館主道:“在下路敬德,是揚州三合武館的館主,有事想面谒貴族族長魯七爺,請老兄代為通報一下。

    ” 大漢向他們打量一陣道:“好,請跟我來。

    ” 他們跟着那名大漢走,隻見房屋鱗次節比,井然有序,還有很多商店,日用貨物一應俱全,在一幢高大門前,那名大漢停了下來道:“七爺就住在這兒,各位等一等,我去禀告一聲。

    ” 路館主道:“老兄請。

    ” 大漢進入門樓,片刻之後,一名面貌威嚴的青袍老者緩步而出,他身跟路館主等雙拳一抱道:“老朽魯嗚珂,哪位是路館主?” 路敬德拱手一禮道:“在下路敬德?見過七爺?” 魯嗚珂道:“不敢當,館主請。

    ” 路館主等讓至客廳,獻茶之後,魯鳴珂道:“館主俠駕寵臨,不知有什麼指教?” 路館主道:“在下兄弟偶過貴姓宗祠,見到一幅山水畫,在下兄弟十分喜愛,想跟七爺打個商量。

    ” 魯嗚珂道:“哦,是哪一幅?” 路館主道:“是署名桂秀山人的。

    ” 魯嗚珂面色微微一變,迅即哈哈一笑道:“路館主好眼力,這幅畫果然算得是一件珍品,隻是它是敝姓祖傳之物,老朽隻怕會使館主失望。

    ” 路館主道:“這不要緊,既是七爺祖傳之物,咱們自然不便強人所難。

    不過,貴宗祠所存墨寶頗多,少一幅也算不了什麼,如若七爺願意割愛,隻要開一個價,在下兄弟一定遵辦。

    ” 魯嗚珂道:“魯氏子弟還能維持溫飽,再說老朽縱然不成材料,也不能做魯氏的不孝子孫。

    ” 這位老族長話已說完,路館主不由面色尴尬的向石楓瞧去。

     石楓冷冷道:“咱們隻要盡其在我,做到無愧漢族子孫就算了,成與不成,大哥不必放在心上。

    ” 石楓長相威武,神态間自然流露一股懾人的威儀,魯嗚珂雖是隻與路館主交談,卻時時在注意石楓的舉動。

     此時忽然打了一個哈哈道:“這位好豪壯的語氣,請問貴上下怎樣稱呼?” 石楓道:“在下姓石名楓,是一個浪迹江湖的武林末學。

    ” 魯嗚珂一怔道:“你就是刀敗潼關五聖府的石楓?啊!真對不起,請恕老朽失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