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綠龜之秘

關燈
次日清晨。

     相國寺妙佛禅師照着聖谕,前往神霄寶殿設壇祈拜。

     和尚向道士祭拜,總引得一陣喧嘩。

     妙佛禅師早作說詞:他乃替皇上祈福而拜,掩去不少尴尬。

     然材靈素最恨對方說自己卑賤出身,刻意在殿前設置更高法壇,壇上并未供物,而是大蒲團。

    他則盤坐其中,宛若神仙,如此一來則似妙佛向其膜拜,地位霎時尊高許多。

     妙佛禅師雖始料未及,然他已恢複冷靜,仍舊禅拜下去,心想争千秋不争一時,山不轉路轉,遲早要回此帳。

     縱使過客指指點點,他已老僧入定,不聞不問。

     林靈素坐得無聊,幹脆開壇講課,把昨夜所讀,現學現賣,倒哄得信衆深深入迷,更為确認殿主神通廣大。

     宋兩利則無暇分享師父喜悅神威。

     他仍想知曉萬歲爺一夜風流之結局,一大早即往宮中溜去。

     方進宮中紫宸殿,小太監郝元已急忙追來,問得皇上去哪,怎未歸來? 宋兩利道:“你不是已知他到妓院?” 郝元道:“那是沒錯,可也該回來過夜啊,現在可好了,大學士張邦昌似知此事,故意早朝親奏,不肯離去,總管郝公公和蔡丞相都說皇上昨夜風寒睡得晚,要勸他離去,他就是不肯,逼得大家十分難看,消息要是傳開,皇上龍顔受損啊!” 宋兩利道:“你意思是要我去找皇上回來?” 郝元道:“已派人去,但皇上可能不管,你會法術,給他一記,他自會清醒過來,快去快去。

    ” 宋兩利想想也對,便告退,暫溜出宮,複往金銀巷芙蓉坊奔去。

     清晨柳巷照樣凄清落莫,不似昨夜繁華。

    一切皆變,宋兩利差點尋錯地方,幸得護衛指點,果然尋得芙蓉坊。

     方進裡頭,高俅和蔡攸皆已整淨完畢,靜默立于雅閣外,等待趙佶醒來。

     對于守衛之通報,兩人根本不理,畢竟一個張邦昌算得了什麼,還是守得皇上安穩最為重要。

     宋兩利趕來,說明此事,蔡攸仍不理,道:“聖上難得入睡,不得驚動。

    ” 高俅暗笑,大概說明趙佶昨晚和李師師纏綿一夜未眠,高xdx潮連連。

     宋兩利雖是小神童,但在兩人眼中自無地位,說不得啥話。

    心念一轉,隻好運起靈功,以腦門感應趙佶,希望喚他醒來。

     那趙佶一夜銷魂,最是疲累,腦門正松。

    宋兩利輕易可感覺他仍做着春夢連連,甚至昨夜和李師師裸袒大戰,簡直出神入化。

     那李師師外表清純靈秀,然脫光衣服卻騷勁火辣,那非魚景紅之野性,而是悶騷膩情,隻要黏上身,簡直如入欲靈之境,尤其李師師半推半就,悶顫高xdx潮之做愛方式,已搞得趙佶招架乏力,竟然連夜激情三次之後,而後倒在裸女胸脯,愛欲呼呼中睡。

    連睡夢都不放過李師師,實是要命。

     宋兩利感應得怦通直跳,這皇上倒是色狼一個,連做夢都想及那檔事。

     他突地幻想兇殘的張邦昌正在吼他:“皇上你竟敢召妓陪宿,成何體統!” 這一吼出,猝見雅閣傳來趙佶噩夢尖叫聲:“我沒有!”整個人已彈起。

     宋兩利暗愣,原來睡夢相通,感應已進入對方腦門,果然把他吓醒。

    看來自己通靈之術漸有進步。

     趙佶被噩夢逼醒,這才發現仍在溫柔鄉,隻見得裸女李師師奶在旁,溫柔瞧着恩客,笑道:“皇上做噩夢了?” 趙佶已覺失态,幹笑道:“是有一點,但見得你便治好了。

    ”忍之不住又往裸女粉嫩乳頭親去。

     李師師輕柔推開,笑道:“天亮了,該早朝啦。

    外頭多人在等着呢。

    ” 趙佶這才透過輕紗簾瞧得幾人站立于外,直覺問道:“張邦昌可來了?” 蔡攸尚未回答,宋兩利已搶答:“他已在紫辰殿站了一早上!” “什麼?” 趙佶如被抽鞭,登時跳起,喚着李師師:“快替朕穿衣服,那張邦昌最愛管閑事,要是告到太後那頭,我可有苦頭吃。

    ” 李師師自知輕重,立即幫忙。

    瞧得皇上亦有窘急時,甚覺想笑。

     兩人穿穿著着,忙成一團。

     蔡攸冷眼瞄來,似想斥宋兩利多管閑事。

     宋兩利道:“師父靈神指點,有事找師父說去!”說完拜禮而去,顯得夠酷。

     蔡攸怎敢得罪林靈素,隻好忍下。

     趙佶匆忙穿畢,依依不舍又吻李師師一記,欣聲道:“朕忘不了你,下次再來!” 說完摸她一記臉蛋,含情退出雅閣。

     蔡攸、高俅立即擁護趙佶匆忙而去。

     芙蓉坊霎時走得清靜。

     李師師憨坐半晌,沒事冒得皇上臨幸,自己又怎能拒絕,然若被纏上又該如何?瞧他如此熱情,是玩玩亦或當真?自己是殘花敗柳,恐怕無法再接受他人,尤其像趙佶這種為所欲為者。

     千頭萬緒搗着她,看來隻有走一步算一步了。

     風塵之命又怎能選擇。

     中書侍郎兼翰林學士張邦昌靜默等在紫宸殿前。

     自從蔡京當政,消除以蘇轼、程頤、範純仁等舊黨,以及王安石、司馬光為首之新黨黨羽後,朝廷幾乎已是蔡京、童貫天下,敢說真話已是不多,谏官更是少得可憐。

    張邦昌難得還受器重,且是前朝大臣,方敢谏言一二。

    蔡京雖對他頗有微詞,然卻覺對方孤掌難鳴,且讓他偶爾耍耍也罷,添加廷上趣情。

     趙佶甚快奔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