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彼岸之花
關燈
小
中
大
大業十二年夏,南下船隊正在裝挂簾帷、搬移家具之際,隋帝楊廣忽然覺着有些心神不甯:他幾次夜夢先帝和母後蓮台阖目趺坐,他給母後捧水遞茶,母後也不大理會他。
他醒來之後,思來想去,想不明白所為何故? 他命司掌占蔔的幾位内史前來解夢。
内史元敏說:"現六月過半。
七、八兩月是先帝和文獻後龍馭賓天的祭日。
二聖生前敬奉釋迦佛門,先帝誕在佛寺,又被尼師撫育多年,文獻皇後又是妙善觀音的轉世化身。
先帝和文獻皇後應是在請陛下南巡之前,做幾場祈禱平安的功德法事?" 太府卿元文都說:"臣以為元大夫所言極是,臣請陛下诏命大德高僧在宮中主持幾場法事,求二聖在天之靈佑護陛下南巡順利、社稷平安。
" 武衛将軍宇文述說:"二聖生前與少林寺來往密切,開皇初年又賜少林寺萬畝寺田,是少林寺最大的功德主。
臣以為,若舉辦法會的話,仍舊還是請少林高僧更妥。
" 楊廣以為極是。
當下便命内史元敏拟诏并命太常寺派人前往少林寺傳旨:邀善護上師親率諸弟子,于七月丁未前三天,在景華宮祈福殿為先帝和文皇後主持功德法會,祈福社稷安昌…… 善護接诏後,即刻選定八十一名唱頌僧人,其實包括十八名執掌法音法器和樂奏的僧人。
作為領奏,靈憲的大橫笛也被選入其中。
靈憲突然生出一種強烈的預感——此番進宮,一定會見到離别十年之久的含煙…… 其實,含煙一向并不喜歡熱鬧的場合。
以往,太常寺少卿兼領太樂署的總管何峽,從不令她在人前公開露相。
多年來,隻要一出太樂署,她和服侍她的小蛾都會換下宮娥的衣裙,穿上内侍的衣袍進出。
何峽把她當做一件不肯示人的瑰寶珍藏在太樂署的。
離出發的日子越來越近,含煙心下郁悶,和小蛾更上内侍的衣裳後,來到樂坊傍邊的花苑散心。
含煙喜歡這裡的幽靜和那些參天的古樹。
在古樹的旁邊,因暑氣開始消退,滿廊的荼靡花開得更旺了。
白如紗,粉如絹,遠處望去,仿如大雪一般落了滿滿一架子。
正在賞花,突然,她聽到,不知從什麼地方傳來一陣若隐若現的音樂之聲。
她一下子被那奇妙的旋律給吸引住了——這不像是樂坊宮伎們演奏出來的普通樂曲。
雖說做為宮中樂伎,她不僅演奏過,更是聽遍了天下美妙的音樂。
而今天聽到的這支樂曲,卻是恁地沉蘊舒緩,旋律和配器雖說并不複雜,卻有着一種尋常樂曲沒有的清奇悠遠,更兼旋律萦萦低徊、一詠三歎的,仿自來自天國一般。
含煙怔了怔,開始尋着這溫潤人心的樂音,慢慢往前走着走着。
樂曲更清晰了。
她知道,前面那一片回廊殿閣的地方是祈福殿。
那裡平時很少有人,隻有釋迦做法事時,才會偶爾打開。
她走到荼蘼花廊的盡頭,扶着花藤,一時,整個身心都沉入了那種奇妙而肅穆、甯靜而神聖的旋律的氛圍裡去了。
繼而竟是神魂俱醉,不覺潸然淚下…… "這是真正的梵樂,也有叫它青廟音樂的。
這支曲子名叫《彼岸引》,源于西方天竺佛國,多是漢代以來,被傳法譯經的西方僧侶帶到了中夏的。
" 沉醉于音樂之中的含煙,聽到背後有人對她這般低聲介紹。
原來,何峽也被音樂聲吸引過來了。
"不大像咱們的樂師在演奏。
"含煙一面凝神聆聽,一面說。
"大隋宮廷樂坊的樂師們這幾年已經開始流于绮羅之麗,哪裡還能有這份悠遠缥缈,清奇幽雅的風格?這是禅宗祖庭少林寺自己的樂衆們領奏的唱頌。
少林寺是開皇以來最大的一家由皇家供養的寺院。
寺裡不僅有專司護寺的三四百個武僧,也有專司唱念吹奏和鐘鼓竹管的一二百名樂衆。
" 何峽自小在宮廷樂坊,音樂造詣極高。
含煙被他收為弟子之後,從他那裡學習到了許多的中外樂理,也學會譜曲和鑒賞,絲竹技藝也越發精進。
原來這就是梵樂。
怪道它清冷舒緩,如幽潭碧水一般浸潤心靈。
含煙沉醉到了樂曲的清涼之水中,忽然,竟然生出一種欲隐遁禅林的覺悟…… "想到近前看看嗎?" 含煙點點頭。
她實在想到跟前去看看:這樣清奇幽妙的音樂,都是些什麼樂器、又是些什麼人演奏的? 何峽帶着她,穿過一片花叢,過了一座小橋,來到了一處宏麗的宮院前,鼓钹笙笳之聲也漸行漸近。
今天是頭場功德法會,陛下和皇後也在。
殿裡殿外有層層禁衛把守,禦衛嚴密。
從正門到殿院,雖說連着幾道武衛把守,身着三品太常寺少卿官服的何總管帶着含煙,昂首闊步地走過,路上無人攔擋盤問。
随着樂聲的漸近,何峽領着含煙來到了法會所在的宏德殿右閣。
來到偏閣時,何峽囑咐她,若想到法會近前,可以托一方擺有茶盞巾帕的托盤,随那些專司服侍唱頌樂衆的宮人侍立一傍就是了。
含煙依言,随一名捧着茶壺的宮人一起走到宏德殿内。
來在法會場内,令人越發融入到肅穆的音韻之中。
她站在宮人當中,擡眼望去,隻見七八十個身着一色禦賜黃色僧袍外披大紅金繡袈裟的和尚們,或是手持法器旄杖,或是唱頌奏樂,人人目不斜視,個個神情甯靜。
雖說聽不出來那些和尚們唱的是什麼詞,卻也能猜出都是些梵文經咒之類。
唱頌間隙,一串串鼓钹鐘磬之聲和笙笳笛竽之類悠悠揚起,聖潔奇妙,攝人魂魄。
突然,随着一串沉蘊優美的大橫笛聲的揚起,含煙驟然一驚——她定定望着那位吹着大橫笛的菩薩僧,一下子呆住了! 天哪!正在吹笛領奏的那位帶發修行的菩薩僧,五官眉眼、身段神情,怎麼那麼像她的三郎啊? 含煙怔怔地望着那位菩薩僧,恍惚如墜夢裡。
他,他,他果然是那個自己整整十年裡,日日夜夜、無時不刻思惦着三郎麼? 突然,她覺得自己滿頭轟轟地作響起來:是他!是他! 可是,怎麼會是他?事情怎麼會這麼巧?他應該随兄長流徙在西南邊鄙之地,無诏永不許離開的,怎麼會回到東京,又做了和尚? 也許是因自己思念三郎太甚的緣故,心生妄想了?再細細看他,不是他又能是誰?十年離索,當年曾是少年兒郎,如今已人到中年的三郎,依舊還是那熟悉的握笛彈指的姿勢,還是那耳熟能詳的吹奏技法
他醒來之後,思來想去,想不明白所為何故? 他命司掌占蔔的幾位内史前來解夢。
内史元敏說:"現六月過半。
七、八兩月是先帝和文獻後龍馭賓天的祭日。
二聖生前敬奉釋迦佛門,先帝誕在佛寺,又被尼師撫育多年,文獻皇後又是妙善觀音的轉世化身。
先帝和文獻皇後應是在請陛下南巡之前,做幾場祈禱平安的功德法事?" 太府卿元文都說:"臣以為元大夫所言極是,臣請陛下诏命大德高僧在宮中主持幾場法事,求二聖在天之靈佑護陛下南巡順利、社稷平安。
" 武衛将軍宇文述說:"二聖生前與少林寺來往密切,開皇初年又賜少林寺萬畝寺田,是少林寺最大的功德主。
臣以為,若舉辦法會的話,仍舊還是請少林高僧更妥。
" 楊廣以為極是。
當下便命内史元敏拟诏并命太常寺派人前往少林寺傳旨:邀善護上師親率諸弟子,于七月丁未前三天,在景華宮祈福殿為先帝和文皇後主持功德法會,祈福社稷安昌…… 善護接诏後,即刻選定八十一名唱頌僧人,其實包括十八名執掌法音法器和樂奏的僧人。
作為領奏,靈憲的大橫笛也被選入其中。
靈憲突然生出一種強烈的預感——此番進宮,一定會見到離别十年之久的含煙…… 其實,含煙一向并不喜歡熱鬧的場合。
以往,太常寺少卿兼領太樂署的總管何峽,從不令她在人前公開露相。
多年來,隻要一出太樂署,她和服侍她的小蛾都會換下宮娥的衣裙,穿上内侍的衣袍進出。
何峽把她當做一件不肯示人的瑰寶珍藏在太樂署的。
離出發的日子越來越近,含煙心下郁悶,和小蛾更上内侍的衣裳後,來到樂坊傍邊的花苑散心。
含煙喜歡這裡的幽靜和那些參天的古樹。
在古樹的旁邊,因暑氣開始消退,滿廊的荼靡花開得更旺了。
白如紗,粉如絹,遠處望去,仿如大雪一般落了滿滿一架子。
正在賞花,突然,她聽到,不知從什麼地方傳來一陣若隐若現的音樂之聲。
她一下子被那奇妙的旋律給吸引住了——這不像是樂坊宮伎們演奏出來的普通樂曲。
雖說做為宮中樂伎,她不僅演奏過,更是聽遍了天下美妙的音樂。
而今天聽到的這支樂曲,卻是恁地沉蘊舒緩,旋律和配器雖說并不複雜,卻有着一種尋常樂曲沒有的清奇悠遠,更兼旋律萦萦低徊、一詠三歎的,仿自來自天國一般。
含煙怔了怔,開始尋着這溫潤人心的樂音,慢慢往前走着走着。
樂曲更清晰了。
她知道,前面那一片回廊殿閣的地方是祈福殿。
那裡平時很少有人,隻有釋迦做法事時,才會偶爾打開。
她走到荼蘼花廊的盡頭,扶着花藤,一時,整個身心都沉入了那種奇妙而肅穆、甯靜而神聖的旋律的氛圍裡去了。
繼而竟是神魂俱醉,不覺潸然淚下…… "這是真正的梵樂,也有叫它青廟音樂的。
這支曲子名叫《彼岸引》,源于西方天竺佛國,多是漢代以來,被傳法譯經的西方僧侶帶到了中夏的。
" 沉醉于音樂之中的含煙,聽到背後有人對她這般低聲介紹。
原來,何峽也被音樂聲吸引過來了。
"不大像咱們的樂師在演奏。
"含煙一面凝神聆聽,一面說。
"大隋宮廷樂坊的樂師們這幾年已經開始流于绮羅之麗,哪裡還能有這份悠遠缥缈,清奇幽雅的風格?這是禅宗祖庭少林寺自己的樂衆們領奏的唱頌。
少林寺是開皇以來最大的一家由皇家供養的寺院。
寺裡不僅有專司護寺的三四百個武僧,也有專司唱念吹奏和鐘鼓竹管的一二百名樂衆。
" 何峽自小在宮廷樂坊,音樂造詣極高。
含煙被他收為弟子之後,從他那裡學習到了許多的中外樂理,也學會譜曲和鑒賞,絲竹技藝也越發精進。
原來這就是梵樂。
怪道它清冷舒緩,如幽潭碧水一般浸潤心靈。
含煙沉醉到了樂曲的清涼之水中,忽然,竟然生出一種欲隐遁禅林的覺悟…… "想到近前看看嗎?" 含煙點點頭。
她實在想到跟前去看看:這樣清奇幽妙的音樂,都是些什麼樂器、又是些什麼人演奏的? 何峽帶着她,穿過一片花叢,過了一座小橋,來到了一處宏麗的宮院前,鼓钹笙笳之聲也漸行漸近。
今天是頭場功德法會,陛下和皇後也在。
殿裡殿外有層層禁衛把守,禦衛嚴密。
從正門到殿院,雖說連着幾道武衛把守,身着三品太常寺少卿官服的何總管帶着含煙,昂首闊步地走過,路上無人攔擋盤問。
随着樂聲的漸近,何峽領着含煙來到了法會所在的宏德殿右閣。
來到偏閣時,何峽囑咐她,若想到法會近前,可以托一方擺有茶盞巾帕的托盤,随那些專司服侍唱頌樂衆的宮人侍立一傍就是了。
含煙依言,随一名捧着茶壺的宮人一起走到宏德殿内。
來在法會場内,令人越發融入到肅穆的音韻之中。
她站在宮人當中,擡眼望去,隻見七八十個身着一色禦賜黃色僧袍外披大紅金繡袈裟的和尚們,或是手持法器旄杖,或是唱頌奏樂,人人目不斜視,個個神情甯靜。
雖說聽不出來那些和尚們唱的是什麼詞,卻也能猜出都是些梵文經咒之類。
唱頌間隙,一串串鼓钹鐘磬之聲和笙笳笛竽之類悠悠揚起,聖潔奇妙,攝人魂魄。
突然,随着一串沉蘊優美的大橫笛聲的揚起,含煙驟然一驚——她定定望着那位吹着大橫笛的菩薩僧,一下子呆住了! 天哪!正在吹笛領奏的那位帶發修行的菩薩僧,五官眉眼、身段神情,怎麼那麼像她的三郎啊? 含煙怔怔地望着那位菩薩僧,恍惚如墜夢裡。
他,他,他果然是那個自己整整十年裡,日日夜夜、無時不刻思惦着三郎麼? 突然,她覺得自己滿頭轟轟地作響起來:是他!是他! 可是,怎麼會是他?事情怎麼會這麼巧?他應該随兄長流徙在西南邊鄙之地,無诏永不許離開的,怎麼會回到東京,又做了和尚? 也許是因自己思念三郎太甚的緣故,心生妄想了?再細細看他,不是他又能是誰?十年離索,當年曾是少年兒郎,如今已人到中年的三郎,依舊還是那熟悉的握笛彈指的姿勢,還是那耳熟能詳的吹奏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