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晨起望群雄設計 洞庭湖二友觀山

關燈
第二十二回晨起望群雄設計洞庭湖二友觀山 詩曰: 善處家庭善自全,從來惟有舜為然。

     屢遭奇變終無禍,半賴宮中女聖賢。

     古來處家庭之變者,莫如舜;善處家之變者,亦莫如舜。

    舜有個異母兄弟叫象,脾氣驕傲無比,多次要害舜,舜卻終無禍患,并且使父子兄弟終歸和睦。

    舜固是生來的孝友,也是半賴内助之賢,仗着二妃常常指告。

    後來帝舜南巡,二妃從之。

    舜崩,葬于蒼梧之野,二妃哭泣不止,淚點滴在竹上,遂成斑竹。

    就此三日不食,沉江而死,即葬在湘江之旁,為湘江神靈,管着湘江水府。

    二妃乃是帝堯之二女,一個叫娥皇,為湘君;一個叫女英,為湘夫人。

    給他在山上立了一個廟宇,四時大祭。

    後人就叫此山為君山,廟叫作湘君廟。

    故此将他的故典引來,述說一遍: 昔唐堯在位之時,天下大治。

    因見其子丹朱為人不肖,不可君臨天下,以治萬民,因命臣子四處訪求賢人,以傳大位。

    訪求多時,四嶽乃奏道:“臣等細細訪求,今得一人,其名曰舜,頗有聖德,可以佐理天下。

    ”堯問道:“舜乃何人?汝等何以見他有德?”四嶽回答:“凡人能治國者,必先能齊家。

    這舜乃曆山農夫,常耕于野。

    他的父親叫作瞽瞍,為人最是愚頑。

    他的母親又最蠢。

    他的兄弟叫作象,又最傲慢。

    一家人皆不知道理。

    因見舜仁以存心,義以行事,且舉動必以禮,言語必以正,故父母皆不喜歡他,惟溺愛于象。

    故家中凡有勤勞之事,皆叫他去,象則聽其嬉遊。

    這舜毫不動心,事父母則惟知盡孝,待兄弟則惟知友愛。

    任父母百般折磨,他隻逆來順受。

    所以臣等見他有德。

    ”堯聽了肅然起敬,道:“舜能如此,誠為難得。

    但不知可有妻子沒有?”四嶽對道:“因父母不愛,尚是有鳏在下。

    ”堯喜道:“如此卻好。

    吾想人誰不孝,每每孝衰于妻子。

    他既無妻,朕有二女,朕甚愛之,要他出類拔萃,作個娥中之皇,女中之英,故長女取名娥皇,次女取名女英。

    二人德性頗賢,朕不配與凡流。

    今舜既孝弟如此,朕就将二女同嫁于他。

    一來使二女得嫁賢人,有所仰望終身;二來就可試他待父母如何;又可看他有了二女,又待父母何如,便可知他的才德了。

    ”四嶽道:“聖帝之言,最為有理。

    ”堯說:“既是有理,就可舉行。

    ” 四嶽領命,就使人到曆山與舜說知此事。

    瞽瞍聽了大驚道:“畎畝匹夫,怎敢娶天子宮壺中的淑女?”就叫舜去辭。

    舜因說道:“天子之命,猶天也,欽承猶懼不恭,誰人敢辭?況娶妻乃嗣續大事,天子之女不娶,更娶何人?”瞽瞍道:“若不辭,娶了家來,他倚着天子貴女,将公婆也要管着,卻将奈何?”舜道:“聖王淑女既肯下嫁,焉能驕傲。

    既知夫婦之禮,必無上淩之事。

    ”遂承命不辭。

    四嶽報堯帝,堯帝大喜,遂與娥皇、女英說知。

    到臨行又再三囑咐道:“欽哉,必敬!必戒!”二女領命,遂由河直下降到潙汭,與大舜為配。

     二女果賢。

    自歸舜之後,上事公姑,克盡婦道,全無一毫驕貴之氣。

    無妻之間情意和諧,甚是相得。

    舜雖仍舊耕田,到了此時貴為天子之婿,卻家有倉廪,野有牛羊,室懸琴瑟,壁倚幹戈,朝夕間幽閑靜好。

    象看在眼裡,便心懷妒忌,因與父母商量,要謀害舜,道:“若能害了兄舜,我隻要他的幹戈、琴瑟,并教二嫂收拾床鋪足矣。

    其間倉廪牛羊,盡歸父母。

    ”瞽瞍道:“若要害他,他又孝順,怎好明明殺他?隻好喚他來飲酒,将他灌醉,便好動手。

    ”象喜,因治下醇酒,傳父母之命,叫舜來飲。

    舜聞命,知其蓄意不善,因告二女,二女道:“父母命飲,安敢不往?妾有藥一丸,秘含于口,雖飲千杯,不至沉醉。

    ”舜受藥而往。

    父母命飲,舜飲一朝。

    父母問:“醉乎?”舜曰:“不醉。

    ”又飲一晝。

    父母問:“醉乎?”舜曰:“不醉。

    ”又飲一夕。

    父母問:“醉乎?”舜曰:“不醉。

    ”父母以為奇,因放之還。

     複與象算計道:“酒不能醉,後面廪屋最高,上多缺漏,明日叫他上去塗蓋,汝在下面撤階梯,舉火焚燒,彼自不能逃死。

    ”象又大喜,又傳父母之命,叫他去完廪。

    舜聞命,知其來意不善,又告二女。

    二女道:“父母命完廪,安敢不往?”因取一鬥笠,叫舜戴在頭上,以為遮日之具。

    舜因戴笠而往。

    升到廪屋頂上,方塗蓋将完,忽下面火發,将凜屋燒着。

    舜急欲下來,而升廪之階梯已為象移去。

    正無可奈何,忽聞二女在廪下作歌道: 鳥之飛兮,翼之力,人而不飛,為無羽翼。

    為無羽翼,何殊乎鬥笠? 大舜聽見,忽然有悟,因除下鬥笠,平抱在懷中,湧身往下一跳。

    原來鬥笠張開,鼓滿了風氣,便将身子都帶住了,竟悠悠揚揚落在地下,毫無損傷。

     象看見甚是不悅,報知父母道:“舜已将焚,卻被二嫂在下面作歌,叫他除下鬥笠做翅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