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察出隐情方表人情真義俠

關燈
部見人已拿到,不敢久停,隻得坐堂審問道:“這鐵中玉與水冰心養病之事,是在你到任之前,你何所據,而申詳得他二人冰清玉潔?莫非有受賄情由?”韋知縣道:“知縣雖受任在後,而前任之事,既奉部文行查,安敢以事在前而推诿?若果事在隐微,無人知覺,謝作曰不知,猶可無罪;乃一詢書吏,而衆口一詞,喧傳其事,以為美談,知縣明知之,而以為前任事,謝曰不知,則所稱知縣者,知何事也?”刑部道:“行查者鐵中玉、水冰心之事,又波及連其祖何也?”韋知縣道:“事有根因,不揣其本,難齊其末,蓋水冰心之移鐵中玉養病者,實感鐵中玉于縣堂救其搶劫生還,而憐其轉自陷于死地也。

     水冰心之被搶劫到縣堂者。

    實由過其祖假傳聖旨,強娶而然也。

     鐵中玉之至縣堂者,實由過其祖搶劫水冰心,适相于遇于道,而争哄以至也。

    設使鐵中玉不救水冰心,則過其祖與鐵中玉風馬牛也,何故而毒鐵中玉?設使過其祖不毒鐵中玉,則水冰心閨女也,安肯冒嫌疑而移鐵中玉玉于家養成哉?原如此,委如此,既奉部文行查,安敢不以實報?” 刑部道:“這也罷了。

    隻是鐵中玉在水冰心家養病,乃暧昧之事,該縣何以知其無私,其中莫非受賄?”韋知縣道:“知縣後任原不知,奉命行查,乃知前任知縣鮑梓,曾親遣親信門役單佑前往窺觇,始知二人為不欺谙室之偉男兒、奇女子也。

    風化所關,安敢不為表白?若曰行賄,過學士書一封,過其祖百金現在,知縣不敢隐匿,并當堂交納,望上呈禦覽。

    ” 刑部原受過學士之托,要加罪韋知縣,今被韋知縣将前後事并書、賄和盤托憶,一時沒法,隻得吩咐道:“既有這些委曲,你且出去候旨。

    ”韋知縣方打一拱退出。

    正是:醜人不自思,專要出人醜。

     及至弄出來,醜還自家有。

     韋知縣退去不提。

    卻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隐瞞,十分為過學士不安,隻得會同禮臣複奏一本。

    天子看見道:“原來鐵中玉養病于水冰心家,有這許多緣故,知恩報恩,這也怪她不得。

    ”又看到二人不欺暗室,因說道:“若果如此,又是一個魯男子了,誠可嘉也!”秉筆太監受了仇太監之托,因毀謗道:“此不過是縣臣粉飾之言,未必實實如此,若果真有此事,則鐵中玉、水冰心并其父母,聞旨久矣,豈不自表? 何以至今默默?若果當日如此不苟,則後來又何以結為夫婦? 隻怕還有欺蔽。

    ”天子聽了,沉吟不語,因批旨道:“鐵中玉與水冰心昔日養病始末,水居一與鐵英後來結親緣由,外臣毀譽不一,俱着各自據實奏聞。

    過其祖曾否求親水氏,亦着過隆棟奏聞,候旨定奪。

    ” 聖旨下了,報到各家,鐵、水二家,于心無愧,都各安然上本複旨。

    轉是過學士不勝懊悔道:“隻指望算計他人,誰知反牽連到自己身上!”他欲待不認遣成奇到邊上去求,已有形迹;欲待認了,又隻怕兒子強娶之事,愈加實了。

    再三與心腹商量,隻得認自己求親是有的,兒子求親是無的。

    因上疏複旨道:左春坊學士臣過隆棟謹奏,為遵旨陳情事:竊以初求竊窕,原思光寵蘋蘩,後知狐媚,豈複敢聯莺蘿?臣官坊待罪,忝為朝廷侍從之臣,有子詩禮修身,亦辱叨翰苑文章之士。

    年當成立,願有室家,臣一時昏愦,妄采虛聲,誤聞才慧,曾于某年月日,遣人于邊廷戍所,求聘同鄉水居一之女水冰心,欲以為兒婦,不意既往求之後,疊有穢聞,故中道而止之。

    不識縣臣以今之耳目,何所聞見,遽證往日之是非,而且過毀臣子以強娶之名?夫既強娶,則水冰心宜諧琴瑟于微臣之室矣,何複稱紅拂之奔,以為識英雄于貧賤也?竊所不解。

    蒙聖恩下察,并據實奏聞,仰天明鑒,勿使鮑鳏,辱加麟鳳,則名教有光,而風化無傷矣。

    不勝待命之至! 過學士本上了,鐵中玉隻得也上一本道:翰林院編修臣鐵中玉謹奏,為遵旨陳情事:竊以家庭小節,豈敢辱九五萬乘之觀?兒女下情,何幸回萬裡上天之聽?綸音遽來,足征風化之不遺;暗室是詢,且見綱常之為重。

    既蒙昭昭下鑒,敢不瑣瑣以陳?臣于某年月日,遵父命遊學山東,意在思得真傳,一切公務都損,何心人間閑事?不意将至曆城縣前,突被擁擠多人,奔沖欲倒,因而争鬧至縣,始知為過學士隆棟之子過其祖,搶劫水居一之女水冰心以為婚之所緻也。

    臣見之不覺大怒,思為婚姻嘉禮,豈可搶劫而成?縣官迫于不義者,助桀為虐,因縱水冰心而歸。

    臣于此時,實不知過其祖為何人,而水冰心為何人也。

    不過路見不平,聊為一剖之,何嘗知恩于何人,而仇于何人也?敦知仇者竟至毒臣于此,而恩者遂至救臣于生也?臣時陷身于此中,而兩不知也。

    既臣始知其死臣者為過其祖,生臣者為水冰心也。

    死臣者情雖毒,然臣未死,可置勿問;既知生臣者為水冰心,而後細察水冰心之為人,始知水冰心:冒嫌疑而不諱,為義女子也,出奇計而不測,為智女子也,任醫藥而不辭,為仁女子也,分内外而不苟,為禮女子也,言始終而不負,為信女子也。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