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悠悠知客鐘
關燈
小
中
大
蒼穹,像一口燒得火紅,而倒轉來放置的巨鍋,密不透氣地罩向大地,沒有雲,也沒有風。
這是某年盛夏的六月六日,午牌時分。
少林寺前殿那尊身高丈五,名列三十二天将之首,藹然睜着一雙不怒而威的慧目,身披金甲,手捧金剛寶杵的韋馱神像前,兩隻蒲團上,這時正面向寺外、并肩躍坐着兩名年約四旬上下的灰衣僧人。
饒是天氣燠熱如焚,而兩僧臉上卻不見絲毫倦怠之色。
兩僧頭頂光淨,戒疤排列均勻,俯首,合掌,垂眉,閉目,俨然端坐,神态甯靜而肅穆! 就在這時候,但見右首那灰衣僧眉宇間神色蓦地一動,雙目微睜緩合,忽然低誦了一聲佛号,道:“阿……彌……陀……沸。
” 左首灰衣僧坐姿未改,俯首合掌如故,僅于眉宇間笑意微露地低聲接口贊道: “師弟的羅漢神功看來精進了不少呢,善哉,善哉。
” 右首灰衣僧微微一笑道:“敢請師兄進一步顯示本門絕學之精微。
” 左首灰衣僧也是微微一笑道:“師弟是不是想考我一考?” 右首灰衣僧微笑道:“悟果不敢,師兄知道。
” 左首灰衣僧也微笑道:“依你呢?” 右首灰衣僧略一定神,低聲道:“似已來至三十級與二十五級之間。
” 左首灰衣僧含笑點頭道:“二十五級,不錯現在是二十二級,此刻踏在第二十二級上的,似乎正是左腳。
”臉色一整忽然咦道:“十九級?十六級?本寺石階每級寬達五尺,來的這人是誰?”話至此處,霍然變色促聲道:“快起來,師弟,這種三伏天,事不尋常,十二級?八級?啊,到了!” 當少林這兩名悟字輩知客高僧,悟因悟果兩位大和尚甫自蒲團上雙雙長身而起,寺門外,業已岸然昂立着一人。
來的是位年約五旬出頭的道人。
但見這位道人身穿一襲明紗鶴服,頭梳朝天寶髻,腳踏多耳麻鞋,身後斜背一支長柄拂塵,面容清癯柳髯垂胸,雖一臉風塵之色,但一雙眼神在閃動間卻依然精光隐現,奕奕如電。
兩僧在看清來人面目之後,不由得齊聲一啊,雙雙合掌當胸,施禮不疊。
當下由上首的灰衣僧悟因和尚開口緻詞道:“原來是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貧僧與師兄弟,有失遠迎了。
” 說也奇怪,這時那位風塵滿臉的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不但未向面前這兩位在少林寺中僅比少林本代掌門人心鏡大師小了一輩,排位悟字行的高僧還禮,甚至連悟因和尚的說話也都未予置理,就好似根本沒覺察到面前兩僧的存在。
他那雙直欲看穿一切的眼神,自停身寺門口以來,一直就向殿内如閃般四下掃射不已,由兩僧背後的那兩隻空蒲團望去韋馱神像,望望東壁大鐘,再望望西壁的大鼓,好似在搜索一件什麼東西似的,最後雙目中先是一陣驚疑之色一掠而逝,接着一聲冷哼,一張面孔,蓦然下沉! 兩僧見狀,不由得雙雙一怔。
師兄弟迅速地交換了錯愕的一瞥,跟着又是雙雙一躬,合掌齊聲說道:“請道長内殿奉茶。
” 直到這個時候,那位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方始有所警覺地‘峨”得一聲,忙将單掌一立,腰身微躬,補還一禮;可是,一雙目光雖已自殿中怏怏收回,但一雙腳卻定立在原來的地方,始終未曾移動分毫。
隻見他嘴角微微牽動了一下,好似要說什麼,注目猶疑了片刻,忽然一聲苦笑,搖搖頭,又複忍住,最後改作輕輕一歎。
無可奈何地說道:“算了,算了,還是有勞兩位清神,讓一塵子先見見你們心鏡大師罷!” 兩僧敬諾一聲,悟因側身讓路,悟果則急步趨向東壁一口大鐘。
知客僧悟因,偏身領着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剛剛步出前殿,身後锵然一聲,知客鐘業已悠悠地響了起來。
在連續的鐘聲中,一僧一道,主賓相偕,向内院走去。
清越嘹亮的知客鐘聲,緩緩而有節奏地一下接一下地連響七下。
鐘聲響至最後一下,位于羅漢堂和達摩院之間,那座為少林曆代掌門人方丈所居的如來殿已呈現眼前。
這座如來殿,是少林三六座内院的中心。
它代表着少林一寺的權威,也代表着少林一寺的尊嚴,一般武林人物平時想走進少林任何一座内院已是萬無可能,要想走進這座内院中的内院,自是談也毋須談得。
可是,知客鐘聲一起,尤其是連響七下,那就另當别論了。
就在最後一下知客鐘聲戛然而止之際,前面那座宏敞莊嚴的如來殿上,已經出現一位年約六旬,身材高大,紅光滿面,長眉覆目,身穿深紫金線袈裟的僧人。
見到掌門方丈出現,知客僧悟因和尚遙向殿上一躬,合掌引退。
“阿彌陀佛,道長辛苦了!” 殿上那位手撫胸前醬玉念珠的少林本代掌門方丈,心鏡大師,以一抹微笑迅速地掩蓋了臉上的疑訝,口中含笑招呼着,右袖微擡,導引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步向側殿,走過一道朱漆回廊,來至一座竹棚之下,因為棚頂爬滿青藤,棚中清涼異常,主賓落坐,沙彌獻上兩盞香茗。
坐定後,心鏡大師臉一擡,嘴唇微啟複合,原來他忽然憶及他剛才在雙方照面時已經說過了兩句話,而貴賓尚未開過口,現在不該是他說話的時候,因此注目一笑,沒有再說什麼。
再看對面的一塵子,那位武當掌門人,當身為主人的心鏡大師擡臉時,他也擡起了臉,幾乎同一刹那間,主人嘴唇啟而複合,這位貴賓的嘴唇也微微啟合了一下,但一樣沒有說出什麼來。
于是,主賓雙方,一緻伸手向茶,端起茶碗,掀開碗蓋,吹去漂浮的茶梗,相對默默地喝起茶來。
喝茶固可解窘,但茶碗卻無法永遠捧着。
茶碗既無法永遠捧着,早晚總得放下。
于是一塵子将茶碗放回桌上,心鏡大師不得已,也将茶碗放回原處。
也許心鏡大師在這方面的容忍功夫并不在一塵子之下,但是,主賓勢異,遇上這種情形時,做主人的一方,是不可能也不應該以這種方式陪客人幹耗下去的,因此,心鏡大師隻好幹咳一聲,故作爽朗地一笑說道:“道長,昆侖一别,也快十年了吧?” 一塵子臉一仰,冷冷答道:“唔,快十年了!” 心鏡大師微微一怔,強笑着又道:“相别至今,貧僧很想道長能來,咳,但卻萬萬沒有想到道長竟會在這種大暑天趕來。
” 一塵子仰臉如故,冷冷一笑答道:“見面以後,貧道很想大師說話,嘿,但卻萬萬沒有想到大師竟說出這種無謂的廢話!” 心鏡大師又是一怔,臉色微變。
一塵子卻視如不見,一味嘿嘿冷笑不已。
就在當今兩位名派的掌門人,正為着某種不知其所以然的誤會,已在言語上微起沖突,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這一刹那,蓦然之間,锵然一響,又一記清越嘹亮的知客鐘聲,晃悠悠地自前殿遙遙傳了過來。
一塵子微微一呆,而心鏡大師的臉色,卻驟然大變。
锵……锵……鐘聲緩慢而有節奏地連續敲響着,心鏡大師雙手緊握着胸前那串醬玉念珠,神情甚為緊張,尤其是當知客鐘第三下敲出之後,但見他雙手一緊,上身陡然朝前一傾,好似在心底喊道:“就三響吧,别再響下去了!” 可是,鐘聲無情,仍然一聲接一聲,連續敲響着。
心鏡大師長眉蹙而複展,日宣佛号,輕歎一聲,倒向石椅椅背。
要知道,少林知客鐘跟武當淩雲闆一樣,除非遇有各派與掌門人平輩的高人來臨,鐘聲很少連續響三次,所以少林知客鐘有時甚至數年聽不到一聲,而響至三次以上,那麼來人的身分,如非一派掌門,也就是一位輩分高過少林掌門方丈的前輩異人了。
鐘響在第七響上,戛然而止。
七響知客鐘,在少林寺來說,可算是一般情形之下所能敲響的最高次數了。
心鏡大師,一塵子,主賓兩位掌門人,分别噓出一口大氣,同時分别坐正身軀,那意思似乎表示着:“既然敲了,也就算了,遇上這種事你又有什麼辦法?” 主賓對望着,彼此均是一臉茫然之色。
看樣子又一位掌門人身分以上的貴賓快進來了,他會是誰呢? 來人為誰?是目下主賓首先湧上心頭的共同猜測,主人心鏡大師忖道:“華山武會的日期,是八月十五距今尚有兩月之久,雖然少林每隔十年也都派人參與,但那隻是聊備一格,從無争盟野心,那麼他們今天來此,又是為了什麼呢?” 而對面的一塵子,想法又自不同,這時,這位貴賓在心底猶疑不置地暗忖道: “這怎麼回事?你和尚身為地主,難道竟不知來的是誰麼?” 思忖之間,知客僧悟因和尚,業已再次出現院中。
該來的,終于來了。
在院心,那位悟字輩知客高僧,悟因和尚,盡力掩飾着眉宇間油然流露的疑訝之色,朝這邊涼棚遙遙一躬,合掌趨退,留下身後少林寺本日的第二位不速之客! 現站在院心烈日下的,是一位三旬不足的青年文士,身穿一襲天藍綢長衫,儒雅潇灑,劍眉星目,口方鼻挺,膚色被烈日曬得微呈醬紫,越發透着英秀挺拔,軒昂超群。
心鏡大師,一塵子,雙雙自座中起立。
一塵子立掌問訊,心鏡大師則合掌含笑說道:“啊,原來是藍掌門人,您好!” 藍衣文士長揖朗聲答道:“兩位掌門人好。
”一揖之後,大步登殿,循回廊徑自來至涼棚之中。
來的這位,不是别人,他便是因師父昆侖一鶴在上屆昆侖武會後下落不明,經昆侖七賢一緻薦舉,以一身青出于藍的飛燕輕功馳譽武林,在當今六大名派六位掌門人中年事雖然較輕,但卻深為黑白兩道敬重的昆侖本代掌門人;藍衣秀士藍靈飛! 沙彌獻茶,賓主重新叙坐。
心鏡大師舉盞讓茶,主賓間寒暄尚未開始,忽然锵的一聲,前殿知客鐘,蓦又劃空而起! 藍衣秀士愕然一怔,舉盞不下。
心鏡大師搖頭一歎,佛号随起。
一塵子在一愕之後,忽然大笑起來。
七響知客鐘,不疾不徐,一下又一下地敲完了,鐘聲甫歇,一塵子立向心鏡大師大笑着說道:“來來來,大和尚,我們打個賭。
” 心鏡大師擡臉不解地道:“賭
這是某年盛夏的六月六日,午牌時分。
少林寺前殿那尊身高丈五,名列三十二天将之首,藹然睜着一雙不怒而威的慧目,身披金甲,手捧金剛寶杵的韋馱神像前,兩隻蒲團上,這時正面向寺外、并肩躍坐着兩名年約四旬上下的灰衣僧人。
饒是天氣燠熱如焚,而兩僧臉上卻不見絲毫倦怠之色。
兩僧頭頂光淨,戒疤排列均勻,俯首,合掌,垂眉,閉目,俨然端坐,神态甯靜而肅穆! 就在這時候,但見右首那灰衣僧眉宇間神色蓦地一動,雙目微睜緩合,忽然低誦了一聲佛号,道:“阿……彌……陀……沸。
” 左首灰衣僧坐姿未改,俯首合掌如故,僅于眉宇間笑意微露地低聲接口贊道: “師弟的羅漢神功看來精進了不少呢,善哉,善哉。
” 右首灰衣僧微微一笑道:“敢請師兄進一步顯示本門絕學之精微。
” 左首灰衣僧也是微微一笑道:“師弟是不是想考我一考?” 右首灰衣僧微笑道:“悟果不敢,師兄知道。
” 左首灰衣僧也微笑道:“依你呢?” 右首灰衣僧略一定神,低聲道:“似已來至三十級與二十五級之間。
” 左首灰衣僧含笑點頭道:“二十五級,不錯現在是二十二級,此刻踏在第二十二級上的,似乎正是左腳。
”臉色一整忽然咦道:“十九級?十六級?本寺石階每級寬達五尺,來的這人是誰?”話至此處,霍然變色促聲道:“快起來,師弟,這種三伏天,事不尋常,十二級?八級?啊,到了!” 當少林這兩名悟字輩知客高僧,悟因悟果兩位大和尚甫自蒲團上雙雙長身而起,寺門外,業已岸然昂立着一人。
來的是位年約五旬出頭的道人。
但見這位道人身穿一襲明紗鶴服,頭梳朝天寶髻,腳踏多耳麻鞋,身後斜背一支長柄拂塵,面容清癯柳髯垂胸,雖一臉風塵之色,但一雙眼神在閃動間卻依然精光隐現,奕奕如電。
兩僧在看清來人面目之後,不由得齊聲一啊,雙雙合掌當胸,施禮不疊。
當下由上首的灰衣僧悟因和尚開口緻詞道:“原來是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貧僧與師兄弟,有失遠迎了。
” 說也奇怪,這時那位風塵滿臉的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不但未向面前這兩位在少林寺中僅比少林本代掌門人心鏡大師小了一輩,排位悟字行的高僧還禮,甚至連悟因和尚的說話也都未予置理,就好似根本沒覺察到面前兩僧的存在。
他那雙直欲看穿一切的眼神,自停身寺門口以來,一直就向殿内如閃般四下掃射不已,由兩僧背後的那兩隻空蒲團望去韋馱神像,望望東壁大鐘,再望望西壁的大鼓,好似在搜索一件什麼東西似的,最後雙目中先是一陣驚疑之色一掠而逝,接着一聲冷哼,一張面孔,蓦然下沉! 兩僧見狀,不由得雙雙一怔。
師兄弟迅速地交換了錯愕的一瞥,跟着又是雙雙一躬,合掌齊聲說道:“請道長内殿奉茶。
” 直到這個時候,那位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方始有所警覺地‘峨”得一聲,忙将單掌一立,腰身微躬,補還一禮;可是,一雙目光雖已自殿中怏怏收回,但一雙腳卻定立在原來的地方,始終未曾移動分毫。
隻見他嘴角微微牽動了一下,好似要說什麼,注目猶疑了片刻,忽然一聲苦笑,搖搖頭,又複忍住,最後改作輕輕一歎。
無可奈何地說道:“算了,算了,還是有勞兩位清神,讓一塵子先見見你們心鏡大師罷!” 兩僧敬諾一聲,悟因側身讓路,悟果則急步趨向東壁一口大鐘。
知客僧悟因,偏身領着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剛剛步出前殿,身後锵然一聲,知客鐘業已悠悠地響了起來。
在連續的鐘聲中,一僧一道,主賓相偕,向内院走去。
清越嘹亮的知客鐘聲,緩緩而有節奏地一下接一下地連響七下。
鐘聲響至最後一下,位于羅漢堂和達摩院之間,那座為少林曆代掌門人方丈所居的如來殿已呈現眼前。
這座如來殿,是少林三六座内院的中心。
它代表着少林一寺的權威,也代表着少林一寺的尊嚴,一般武林人物平時想走進少林任何一座内院已是萬無可能,要想走進這座内院中的内院,自是談也毋須談得。
可是,知客鐘聲一起,尤其是連響七下,那就另當别論了。
就在最後一下知客鐘聲戛然而止之際,前面那座宏敞莊嚴的如來殿上,已經出現一位年約六旬,身材高大,紅光滿面,長眉覆目,身穿深紫金線袈裟的僧人。
見到掌門方丈出現,知客僧悟因和尚遙向殿上一躬,合掌引退。
“阿彌陀佛,道長辛苦了!” 殿上那位手撫胸前醬玉念珠的少林本代掌門方丈,心鏡大師,以一抹微笑迅速地掩蓋了臉上的疑訝,口中含笑招呼着,右袖微擡,導引武當掌門人一塵子道長步向側殿,走過一道朱漆回廊,來至一座竹棚之下,因為棚頂爬滿青藤,棚中清涼異常,主賓落坐,沙彌獻上兩盞香茗。
坐定後,心鏡大師臉一擡,嘴唇微啟複合,原來他忽然憶及他剛才在雙方照面時已經說過了兩句話,而貴賓尚未開過口,現在不該是他說話的時候,因此注目一笑,沒有再說什麼。
再看對面的一塵子,那位武當掌門人,當身為主人的心鏡大師擡臉時,他也擡起了臉,幾乎同一刹那間,主人嘴唇啟而複合,這位貴賓的嘴唇也微微啟合了一下,但一樣沒有說出什麼來。
于是,主賓雙方,一緻伸手向茶,端起茶碗,掀開碗蓋,吹去漂浮的茶梗,相對默默地喝起茶來。
喝茶固可解窘,但茶碗卻無法永遠捧着。
茶碗既無法永遠捧着,早晚總得放下。
于是一塵子将茶碗放回桌上,心鏡大師不得已,也将茶碗放回原處。
也許心鏡大師在這方面的容忍功夫并不在一塵子之下,但是,主賓勢異,遇上這種情形時,做主人的一方,是不可能也不應該以這種方式陪客人幹耗下去的,因此,心鏡大師隻好幹咳一聲,故作爽朗地一笑說道:“道長,昆侖一别,也快十年了吧?” 一塵子臉一仰,冷冷答道:“唔,快十年了!” 心鏡大師微微一怔,強笑着又道:“相别至今,貧僧很想道長能來,咳,但卻萬萬沒有想到道長竟會在這種大暑天趕來。
” 一塵子仰臉如故,冷冷一笑答道:“見面以後,貧道很想大師說話,嘿,但卻萬萬沒有想到大師竟說出這種無謂的廢話!” 心鏡大師又是一怔,臉色微變。
一塵子卻視如不見,一味嘿嘿冷笑不已。
就在當今兩位名派的掌門人,正為着某種不知其所以然的誤會,已在言語上微起沖突,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這一刹那,蓦然之間,锵然一響,又一記清越嘹亮的知客鐘聲,晃悠悠地自前殿遙遙傳了過來。
一塵子微微一呆,而心鏡大師的臉色,卻驟然大變。
锵……锵……鐘聲緩慢而有節奏地連續敲響着,心鏡大師雙手緊握着胸前那串醬玉念珠,神情甚為緊張,尤其是當知客鐘第三下敲出之後,但見他雙手一緊,上身陡然朝前一傾,好似在心底喊道:“就三響吧,别再響下去了!” 可是,鐘聲無情,仍然一聲接一聲,連續敲響着。
心鏡大師長眉蹙而複展,日宣佛号,輕歎一聲,倒向石椅椅背。
要知道,少林知客鐘跟武當淩雲闆一樣,除非遇有各派與掌門人平輩的高人來臨,鐘聲很少連續響三次,所以少林知客鐘有時甚至數年聽不到一聲,而響至三次以上,那麼來人的身分,如非一派掌門,也就是一位輩分高過少林掌門方丈的前輩異人了。
鐘響在第七響上,戛然而止。
七響知客鐘,在少林寺來說,可算是一般情形之下所能敲響的最高次數了。
心鏡大師,一塵子,主賓兩位掌門人,分别噓出一口大氣,同時分别坐正身軀,那意思似乎表示着:“既然敲了,也就算了,遇上這種事你又有什麼辦法?” 主賓對望着,彼此均是一臉茫然之色。
看樣子又一位掌門人身分以上的貴賓快進來了,他會是誰呢? 來人為誰?是目下主賓首先湧上心頭的共同猜測,主人心鏡大師忖道:“華山武會的日期,是八月十五距今尚有兩月之久,雖然少林每隔十年也都派人參與,但那隻是聊備一格,從無争盟野心,那麼他們今天來此,又是為了什麼呢?” 而對面的一塵子,想法又自不同,這時,這位貴賓在心底猶疑不置地暗忖道: “這怎麼回事?你和尚身為地主,難道竟不知來的是誰麼?” 思忖之間,知客僧悟因和尚,業已再次出現院中。
該來的,終于來了。
在院心,那位悟字輩知客高僧,悟因和尚,盡力掩飾着眉宇間油然流露的疑訝之色,朝這邊涼棚遙遙一躬,合掌趨退,留下身後少林寺本日的第二位不速之客! 現站在院心烈日下的,是一位三旬不足的青年文士,身穿一襲天藍綢長衫,儒雅潇灑,劍眉星目,口方鼻挺,膚色被烈日曬得微呈醬紫,越發透着英秀挺拔,軒昂超群。
心鏡大師,一塵子,雙雙自座中起立。
一塵子立掌問訊,心鏡大師則合掌含笑說道:“啊,原來是藍掌門人,您好!” 藍衣文士長揖朗聲答道:“兩位掌門人好。
”一揖之後,大步登殿,循回廊徑自來至涼棚之中。
來的這位,不是别人,他便是因師父昆侖一鶴在上屆昆侖武會後下落不明,經昆侖七賢一緻薦舉,以一身青出于藍的飛燕輕功馳譽武林,在當今六大名派六位掌門人中年事雖然較輕,但卻深為黑白兩道敬重的昆侖本代掌門人;藍衣秀士藍靈飛! 沙彌獻茶,賓主重新叙坐。
心鏡大師舉盞讓茶,主賓間寒暄尚未開始,忽然锵的一聲,前殿知客鐘,蓦又劃空而起! 藍衣秀士愕然一怔,舉盞不下。
心鏡大師搖頭一歎,佛号随起。
一塵子在一愕之後,忽然大笑起來。
七響知客鐘,不疾不徐,一下又一下地敲完了,鐘聲甫歇,一塵子立向心鏡大師大笑着說道:“來來來,大和尚,我們打個賭。
” 心鏡大師擡臉不解地道:“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