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哀傷的胡琴聲像是永遠都不會停止似的不停地飄揚着,孟可感覺自己像是正在看電影,隻不過這場電影也未免太過真實、太過令人傷心了。
秀梅的丈夫夜裡坐在家門口靜靜地拉着胡琴,琴聲哀怨而憂傷;屋子裡的秀梅無言地替他收拾着衣服,她怔怔地拿着那些衣服呆着,想着想着,總會落下兩行清淚。
丈夫所說的話她也很想相信,但值此兵荒馬亂之際……她也很願意當個丈夫說什麼她都信的女人,但她心底深處其實是知道的。
聽着那悲傷的琴聲,誰會不明白呢? 隔天早晨,男人背着簡單的包袱,笑着與妻子告别了。
他一次又一次回頭,深深地、深深地将妻子倚門期盼的景象映在腦海裡,他一次又一次回頭笑出開朗的笑臉,然後轉頭拭去眼中的淚水。
時間一天天過去,秀梅總是站在門口,就像那天早上她送丈夫出門時的姿态。
她遙望着遠方,安安靜靜地引頸企盼着。
日升月落,她生下了孩子,孩子會走路了、孩子開始念書、孩子離鄉背井讨生活去了、孩子長大成人娶妻生子,然後她的孩子死了,孩子的孩子開始會走路、會說話……秀梅的頭發一天天的白了,皺紋一天天的加深。
她的丈夫始終沒有回來。
那天早上一别,那天早上那深深的一眼,已經成為永恒。
秀梅的丈夫跟着軍隊在大陸各地輾轉着,幾度生死關頭都咬着牙撐過了。
他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他要回去,他的妻子孩子還在等着他。
不打仗的時候,他總是靜靜地拉着胡琴,直到淚流幹了也不罷手。
一次敗仗中,他失手被擒,身為戰俘的他别無選擇的被日軍送上了船,他到了日本。
被奴役的日子十分難捱,他的戰友們一個個倒下了,他們死不瞑目地望着他,将自己的信物交給他,而那些遺物愈來愈多,愈來愈多。
他不知道自己身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有機會重見天日。
最後,他被送往了一座深山裡,他的戰友全死光了,隻剩下他孤伶伶的一個人。
某一天夜裡,他帶着戰友們的靈魂在雪地中死命地逃。
跑啊跑……最後還是沒能逃掉,他從背後被冷血地槍殺,屍體依然拖回森林中,那裡有個大大的墳,所有奴隸的屍體都集中在那裡,他成了小山其中的一部分;他與他的胡琴,是那座墳最後一個被掩埋的。
孟可呆呆地看着,看着日本深山潔白的雪覆蓋了那座古墳,雪花很美很美,美得一點都不真實。
眨眨眼,小屋裡的燈光又變得黯淡了,屋子裡的秀梅依然靜靜地呆坐着,她雙手的皮松了,臉上布滿了深刻的皺紋。
如果她還有眼淚,她的眼淚将會迷失在那滿布的皺紋之間,也許永遠不會滴落地面。
她為什麼還沒死呢?丈夫走的那一年她十八歲,如今她已經七十八歲了。
她守在這間小屋裡已經足足一甲子,丈夫所說的話果然成真了,她真的見到了她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隻是這對她來說已經成為一種詛咒,一種她解脫不了的命運。
孟可為她感到一陣陣心痛,淚水流個不停,卻哽咽得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一個苦苦等候了六十年,另一個則是就算死了都還心心念念的想要回來。
這種故事好多好多,但她從來不曾如此真實的感受到其中的悲哀與痛苦。
她好像真的有點懂了,懂得金庸小說裡的大魔頭李莫愁為何總是哀傷地念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隻是,這樣的了解竟沒有半點詩意,沒有半點浪漫。
人生,生老病死,生離死别,本該如此。
這句話躍進了她的腦海,她猛然擡頭驚愕地望着櫻冢壑。
他什麼話也沒說,可是她卻明明白白的在心裡「聽」到了他的聲音。
「妳千萬不要跟我說這種話。
什麼叫『本該如此』?有誰的命『本該如此』悲慘?有誰『本該如此』等六十年?六十年耶!是六十年!不是六天、六個月、六年!是完完整整的六十年!有些人甚至沒能活六十年!」 生死輪回,前因後果而已。
「……我聽到了……」孟可跳起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感覺到十分的憤怒。
「我聽到你說的喔!我非常不滿意你說的喔!你這是搪塞我是吧?淨講些令人摸不着腦袋的話!意思是說他們還真的活該呢,一定是上輩子作了什麼壞事,所以這輩子苦命也是理所當然的就是了。
我才不聽你這種莫名其妙的話,我最讨厭這種說法了!什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之類的!狗屁!那不是跟『雞生蛋、蛋生雞』沒什麼兩樣?總之就是廢話一堆!一個人可憐就應該要同情他、幫助他,而不是去追究他到底哪裡可惡!會說那種話的人隻是給自己找借口省麻煩而不去幫助别人而已!」 她劈哩啪啦地說了一堆,愈說愈生氣
秀梅的丈夫夜裡坐在家門口靜靜地拉着胡琴,琴聲哀怨而憂傷;屋子裡的秀梅無言地替他收拾着衣服,她怔怔地拿着那些衣服呆着,想着想着,總會落下兩行清淚。
丈夫所說的話她也很想相信,但值此兵荒馬亂之際……她也很願意當個丈夫說什麼她都信的女人,但她心底深處其實是知道的。
聽着那悲傷的琴聲,誰會不明白呢? 隔天早晨,男人背着簡單的包袱,笑着與妻子告别了。
他一次又一次回頭,深深地、深深地将妻子倚門期盼的景象映在腦海裡,他一次又一次回頭笑出開朗的笑臉,然後轉頭拭去眼中的淚水。
時間一天天過去,秀梅總是站在門口,就像那天早上她送丈夫出門時的姿态。
她遙望着遠方,安安靜靜地引頸企盼着。
日升月落,她生下了孩子,孩子會走路了、孩子開始念書、孩子離鄉背井讨生活去了、孩子長大成人娶妻生子,然後她的孩子死了,孩子的孩子開始會走路、會說話……秀梅的頭發一天天的白了,皺紋一天天的加深。
她的丈夫始終沒有回來。
那天早上一别,那天早上那深深的一眼,已經成為永恒。
秀梅的丈夫跟着軍隊在大陸各地輾轉着,幾度生死關頭都咬着牙撐過了。
他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他要回去,他的妻子孩子還在等着他。
不打仗的時候,他總是靜靜地拉着胡琴,直到淚流幹了也不罷手。
一次敗仗中,他失手被擒,身為戰俘的他别無選擇的被日軍送上了船,他到了日本。
被奴役的日子十分難捱,他的戰友們一個個倒下了,他們死不瞑目地望着他,将自己的信物交給他,而那些遺物愈來愈多,愈來愈多。
他不知道自己身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有機會重見天日。
最後,他被送往了一座深山裡,他的戰友全死光了,隻剩下他孤伶伶的一個人。
某一天夜裡,他帶着戰友們的靈魂在雪地中死命地逃。
跑啊跑……最後還是沒能逃掉,他從背後被冷血地槍殺,屍體依然拖回森林中,那裡有個大大的墳,所有奴隸的屍體都集中在那裡,他成了小山其中的一部分;他與他的胡琴,是那座墳最後一個被掩埋的。
孟可呆呆地看着,看着日本深山潔白的雪覆蓋了那座古墳,雪花很美很美,美得一點都不真實。
眨眨眼,小屋裡的燈光又變得黯淡了,屋子裡的秀梅依然靜靜地呆坐着,她雙手的皮松了,臉上布滿了深刻的皺紋。
如果她還有眼淚,她的眼淚将會迷失在那滿布的皺紋之間,也許永遠不會滴落地面。
她為什麼還沒死呢?丈夫走的那一年她十八歲,如今她已經七十八歲了。
她守在這間小屋裡已經足足一甲子,丈夫所說的話果然成真了,她真的見到了她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隻是這對她來說已經成為一種詛咒,一種她解脫不了的命運。
孟可為她感到一陣陣心痛,淚水流個不停,卻哽咽得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一個苦苦等候了六十年,另一個則是就算死了都還心心念念的想要回來。
這種故事好多好多,但她從來不曾如此真實的感受到其中的悲哀與痛苦。
她好像真的有點懂了,懂得金庸小說裡的大魔頭李莫愁為何總是哀傷地念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隻是,這樣的了解竟沒有半點詩意,沒有半點浪漫。
人生,生老病死,生離死别,本該如此。
這句話躍進了她的腦海,她猛然擡頭驚愕地望着櫻冢壑。
他什麼話也沒說,可是她卻明明白白的在心裡「聽」到了他的聲音。
「妳千萬不要跟我說這種話。
什麼叫『本該如此』?有誰的命『本該如此』悲慘?有誰『本該如此』等六十年?六十年耶!是六十年!不是六天、六個月、六年!是完完整整的六十年!有些人甚至沒能活六十年!」 生死輪回,前因後果而已。
「……我聽到了……」孟可跳起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感覺到十分的憤怒。
「我聽到你說的喔!我非常不滿意你說的喔!你這是搪塞我是吧?淨講些令人摸不着腦袋的話!意思是說他們還真的活該呢,一定是上輩子作了什麼壞事,所以這輩子苦命也是理所當然的就是了。
我才不聽你這種莫名其妙的話,我最讨厭這種說法了!什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之類的!狗屁!那不是跟『雞生蛋、蛋生雞』沒什麼兩樣?總之就是廢話一堆!一個人可憐就應該要同情他、幫助他,而不是去追究他到底哪裡可惡!會說那種話的人隻是給自己找借口省麻煩而不去幫助别人而已!」 她劈哩啪啦地說了一堆,愈說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