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送你回去比較麻煩呢!”克裡斯高興的對他直笑。

     這句話安撫了茔滔,讓他高興得直點頭,不過,有個問題還是讓他有擔心。

    “可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怎麼告訴他們這件事?”那家人總是神出鬼沒的,根本就見不到他們的面。

     “我可以留紙條給他們,請他們放心;我也會通知你的老師。

    ”克裡斯高興得直笑。

     就這樣,茔滔住進了克裡斯的家。

     “克裡斯叔叔,這……是你的家?”茔滔雖然年紀小小,卻也見過許多大場面,見到他那富麗堂皇的“家”,茔滔還是驚訝得張大了嘴,久久不能合攏。

     “嗯!你喜歡嗎?”克裡斯牽着他的手,走過那大得足以容納數百人的大廳,再穿過一條又一條錯綜複雜的長廊,而後走上回旋的樓梯,來到一排又一排的門前。

     茔滔興奮的點點頭。

    無論他的心思再怎麼成熟,他終究還隻是個七歲的小男孩,早就等不及的要去探險了。

     “想去探險嗎?”克裡斯一眼就看穿茔滔的心思,見茔滔狂點頭,他忍不住笑了,“别急,你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去探險,可現在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決定你的房間。

    你要一間一間看嗎?”這可能不是很明智的選擇,堡内少說也有幾十間房,真要每間看,恐怕到天亮都看不完。

     “叔叔住在哪一間?”茔滔希望能住在離他近一點的房間。

     “我住在樓上,你想住樓上的房間嗎?”三樓其實是他的私人地域,任何人未經他的同意是不準上樓的,可他卻不介意這個孩子分享他的空間。

     茔滔搖搖頭,他懂得主客之間該有的分别。

    “叔叔幫我選一間就好了。

    ” 晚餐時間,克裡斯将茔滔介紹給堡内所有人認識。

     “大家好,我叫安格斯,今年七歲,是從台灣來這兒遊學的,接下來會有一段日子麻煩大家,請大家多多包涵,謝謝。

    ”茔滔十分有禮貌的自我介紹。

     羅賓家的老管家查理一見到茔滔,忍不住驚歎道:“老天!他長得跟主人小時候簡直一模一樣,你說是不是,瑪姬?”他詢問站在一旁、和他一樣資深的老廚媽瑪姬。

     “主人,這該不會是您的孩子吧?”瑪姬也覺得不可思議。

    除了父子之外,她很難想像兩個陌生人居然可以長得如此神似。

     克裡斯聞言不禁大笑,“哈哈,如果這話讓我媽聽到,她肯定樂透了。

    ” “我真的和克裡斯叔叔長得這麼像嗎!”其實茔滔聽到這些話後,心裡也很高興。

    除了自己的家人外,他從來不曾這麼喜歡過其他人,他甚至希望克裡斯就是他的親生父親。

     “就像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一樣像。

    ”瑪姬笑道。

     茔滔的禮貌和叫養馬上赢得全堡所有人的心,于是瑪姬提議道:“主人,不如您就收安格斯當幹兒子吧!” “安格斯,你願意嗎?”克裡斯蹲下身子,笑着看他。

     這正合他意,他早就想認克裡斯叔叔做爸了!“那……我可以叫你爹地嗎?” “當然可以,兒子。

    ”這一聲爹地叫得克裡斯心中的暖流陣陣。

     “爹地!”茔滔十分順口的又喊了一聲。

     這一頓晚餐,就在和樂融融的氣氛下愉快的結束了。

     ※※※ 茔滔住進城堡後的某一天,克裡斯照常上班去了,剩下茔滔一個人無聊的在堡裡閑晃。

    無奈這個城堡實在太大,不是一時半刻就逛得完的。

    在查理的建議下,茔滔便到地下室的放映室看電影。

     茔滔翻看着少說有上萬片的錄影帶和VCD。

    DVD,發現那都是一些連聽都沒聽過片名的電影,根本無法引起他的興趣,他正想将這些東西整理好,改至别處探險時,一個錄影帶上的片名忽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而那個片名叫做“一九九三”。

     一九九三?那是什麼片名啊?茔滔狐疑的将錄影帶放入錄影機,按下PLAY鍵。

     畫面上出現四個格子,起先看不出任何端倪,但後來茔滔才發現,那四個格子分别屬于這城堡内的某一角。

     這個畫面停留了很久,絲毫沒有變化,正當他想按下遙控器上的ZIeP鍵時,右上方的畫畫突然出現一個小小的人影,他好奇的按了按手上的遙控器,試甲将單一畫面放大,好看清楚那個人是誰,而當畫面終于如願以償的放大時,卻吓壞了茔滔。

     此時查理正好端着一大碗的爆米花和一大杯可樂進來。

     “主人,看電影是不能沒有爆米花的。

    ”查理含笑的擡起頭,卻看到茔滔一臉呆滞。

    “怎麼了?您在看什麼?”他轉頭看了熒幕上的畫面後愣了一下,不過他很快就恢複和藹的笑容。

    “您怎麼在看這個呢?這個不是電影,而是堡裡的監視錄影帶,不過,這可是主人的寶喔!” “查理爺爺,您認識這個人嗎?”茔滔伸手指指畫面上的人。

     “不認識。

    怎麼啦?”不過,他知道主人似乎非常依戀這個東方小女孩。

     “這個人……”茔滔又看了熒幕上的人一眼,然後他肯定的說“是我的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