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懸空出世
關燈
小
中
大
到你家來了。
不是我故意不打招呼,實在是沒有看見貴主人,你不會生我的氣吧?” “嗯!” “唉,你怎麼總是嗯,嗯,嗯的?難道除了這個嗯,你就不會說别的話了嗎?” “嗯!” 少、女的甜笑變成了苦笑,歎息着道:“你是誰?叫做什麼名字?能告訴我嗎?” 少年那個“嗯”字剛剛出口,卻又下意識得咽了回去。
人,原來還要有名字。
有了名字就好告訴别人。
他,沒有名字。
他,也就不能告訴别人。
哪怕是花一樣的可人。
也無法告訴。
少年狂嘯一聲,杏瘴滾動。
“我是誰?” “我是誰?”……少年陷入沉思。
往事曆曆在目。
那一年,雪花撲打着萬邪崖的峭壁。
萬邪崖,在那三十三天杏花谷的北端,兩條石柱般的小山,夾住一塊巨石,那塊巨石竟是活動的,随着風力大小,或升或降,被人稱為“天閘”,嶂石岩最為兇險之處。
雪花落在崖上,滴滴盡化,不着痕迹,縱然鵝毛大雪,也亦如斯。
天閘下方,赫然一洞,光秃秃寸草不生,鳥迹皆無更無一絲聲響,除一個黑黝黝的山洞外,一無所有。
蟑石岩本來十分幽雅,杏花村更是豔絕人寰,,這裡卻除外。
” 少年奉聖母之命進得洞來,見陰森森的石頭上,閃着點點磷光,或紫或綠,瑩瑩閃爍,令人很不自在,就是進了十八層地獄也沒有這般凄慘。
别說玉壁圖形,就是塊像樣的石頭也沒有。
“莫非尋錯了地方。
” “不,不會錯的” 長嘯一聲,空谷回應。
洞裡絲毫不見變化——菩提本無樹。
明鏡原非台。
變者,不變也。
不變,萬變矣。
隻是沒有豐覺罷了。
少年慢騰騰地走向一方看來還順眼的石頭,頹然坐下。
稍定心神,便聽見一陣“沙沙”輕響,地獄之音也沒有這麼可怕。
“通!”少年全身一震。
腦囪、耳廓、足心、臂端一陣火炙般地刺痛腰圍也冰涼襲骨,越縮越緊,呼吸也感艱難。
如果有人看見,縱然鬥膽,亦會碎裂。
腦囪上一隻毒枭,巨吸入肉三分:耳廓上,左右一隻如繩蜈蚣,吸刺有聲;足心處,兩隻鐵鈎烏蠍,齧興方起;臂腕處。
一對斑斓金蛇,鑽跌人肌,蠕蠕而動。
最可怕的是腰間一圍丹紅巨蟒,鐵鱗鋼甲,箕頭鬥頸,一朵肉瘤慘綠欲滴,蟒信斜吐,正朝鼻孔延伸。
五毒附體。
少年一陣手忙腳亂,渾身亂科,嗽嘯連聲,嫩指頻點。
奇怪!這些毒蟲竟然如附骨之蛆,緊緊齧住少年的軀幹,咀嚼聲不絕于耳。
“啪!”從洞頂落下一幅卷軸,堪堪人于少年懷抱,觸膚自動展開。
“三十三天天毒經!” 少年瞥了一眼,竟然發現卷上的圖形與今天自己的處境一模一樣,五毒附身,赫然驚目。
壓了壓心上的驚恐,他顧不得什麼了。
眼光順着圖上的經絡移去。
一股砭骨冰涼從任督兩脈緩緩流出,彙于氣海,又徐徐向全身的大小經絡散去。
毒枭齧齒的百會穴,陡然滾如火炙,這種感覺沿風府、靈台、脊中、陽關等大穴,沖下長強,又于中極、關元隐人氣海。
“督脈暢通,全身安泰,”緊接着手大陰肺經引導着金蛇涼毒,足太陰膀胱經驅動着蠍涎,經外奇穴金津玉液化蜈蚣之毒,神厥吸巨蟒之力,任脈大開,幾股酸麻冷熱之氣互融互彙,直把氣海弄得盈實沸騰。
少年通身一抖。
“叭,叭”之聲不絕于耳。
低頭望去,卻是大小五種八條毒物墜地而死。
一個個隻剩下幹癟的皮囊,于石礫中依舊閃着光彩。
沒有不好奇的孩子。
好奇了便把來賞玩。
蟒皮人手,便覺十分沉重,信手一揮,竟然向十丈外的巨石擲去,萬斤巨石轟然而裂,把他吓得呆立當場。
“寶物”!“寶物”! 一古腦收拾起八條毒屍,少年另覓洞天。
風洞。
三十三天破風訣。
火洞。
三十三天煉火經。
冰洞。
三十三天禦寒術。
光洞。
三十三天分光譜。
水洞。
三十三天伏水錄。
最奇得是後三十六洞,圖書典籍,盡載琴棋書畫,禮樂習俗。
風土人情,詩詞歌賦,仿佛要于這荒山僻野之地。
造就一位文墨魁首似的。
少年知其必學,并不懈怠,逐詞一路學将過來。
入洞心地至誠,出洞收益頗車,漸漸地滿腹文章,詩思敏捷,偶爾于花前月下或琴或詩或字或畫,焉然一派飽學宿儒之風了。
最後一洞,也是最玲成絕美的一洞。
杜鵑叢裡,芳草搖曳,一挂百年藤蘿斜掩洞門,— 香風習習。
甜露點點,鶴鳥翩飛,紫燕抵華。
——宛然一處道德文章神仙府。
洞府中,日夜光亮。
數十顆鵝卵般大的明珠嵌于洞頂,相互輝映,塊塊純淨水晶,鑲于四壁,明珠之光,水晶之色,渾然一體,一人置其間,形影自己。
雙眼順着洞穴望去,一少年,“啊喲”—聲。
納頭便拜。
原來洞底晶壁處。
立着一位麻冠老者,面如白玉,陣似點星,一隻手斜舉着如意拂塵,正望着他微笑——過了良久。
不聞一絲聲響,——少年擡起頭來,定睛看時,才瞧出這是一尊雕像。
這雕像與真人一般大小;八卦彩衣冉冉飄動,尤其是那雙眼睛,熠熠含光,神韻溢露。
少年心中道:“慚愧!慚愧!婆婆有拂塵,這泥人也有拂塵,我隻當是耄耋前輩,卻原來是個泥胎。
”遂起身走向前去。
雕像的袍帶上,一本絹冊。
斜斜插着,少年不假思慮;舉手取将下來。
他知道。
這是聖母婆婆安排發的。
《煙波釣叟賦》! 奇門精典。
天下至寶。
這篇具有神秘色彩的奇門寶典,從古到今,世人垂涎。
傳為九天玄女嘔血之作。
連同六壬、兵符、印劍、圖策傳于黃帝,助黃帝定中原,破蚩尤,建中華,開天辟地。
後世文工演繹,子牙精解,張良增益,諸葛發凡,造就了代代明主賢相,良将英帥。
全篇二百三十二句,涵義極為博奧,萬象俱在其中。
“陰陽道順妙難窮。
” “二至還鄉一九宮。
” 天地初開,一片混沌,太極靜而生陰,動者生陽,一氣化做天地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中陽,陽中陰,陰陽互生。
天道無窮。
少年心中一片釋然。
一元,二至、三奇、六儀、五陽、八門、九天、十精……靈活求變,審勢論斷,窮天地至理、盡世事萬象、真乃濟世之寶。
絹書的末行,語詞殷切:“請觀歌裡精微決,非是賢。
” 旁批蠅
不是我故意不打招呼,實在是沒有看見貴主人,你不會生我的氣吧?” “嗯!” “唉,你怎麼總是嗯,嗯,嗯的?難道除了這個嗯,你就不會說别的話了嗎?” “嗯!” 少、女的甜笑變成了苦笑,歎息着道:“你是誰?叫做什麼名字?能告訴我嗎?” 少年那個“嗯”字剛剛出口,卻又下意識得咽了回去。
人,原來還要有名字。
有了名字就好告訴别人。
他,沒有名字。
他,也就不能告訴别人。
哪怕是花一樣的可人。
也無法告訴。
少年狂嘯一聲,杏瘴滾動。
“我是誰?” “我是誰?”……少年陷入沉思。
往事曆曆在目。
那一年,雪花撲打着萬邪崖的峭壁。
萬邪崖,在那三十三天杏花谷的北端,兩條石柱般的小山,夾住一塊巨石,那塊巨石竟是活動的,随着風力大小,或升或降,被人稱為“天閘”,嶂石岩最為兇險之處。
雪花落在崖上,滴滴盡化,不着痕迹,縱然鵝毛大雪,也亦如斯。
天閘下方,赫然一洞,光秃秃寸草不生,鳥迹皆無更無一絲聲響,除一個黑黝黝的山洞外,一無所有。
蟑石岩本來十分幽雅,杏花村更是豔絕人寰,,這裡卻除外。
” 少年奉聖母之命進得洞來,見陰森森的石頭上,閃着點點磷光,或紫或綠,瑩瑩閃爍,令人很不自在,就是進了十八層地獄也沒有這般凄慘。
别說玉壁圖形,就是塊像樣的石頭也沒有。
“莫非尋錯了地方。
” “不,不會錯的” 長嘯一聲,空谷回應。
洞裡絲毫不見變化——菩提本無樹。
明鏡原非台。
變者,不變也。
不變,萬變矣。
隻是沒有豐覺罷了。
少年慢騰騰地走向一方看來還順眼的石頭,頹然坐下。
稍定心神,便聽見一陣“沙沙”輕響,地獄之音也沒有這麼可怕。
“通!”少年全身一震。
腦囪、耳廓、足心、臂端一陣火炙般地刺痛腰圍也冰涼襲骨,越縮越緊,呼吸也感艱難。
如果有人看見,縱然鬥膽,亦會碎裂。
腦囪上一隻毒枭,巨吸入肉三分:耳廓上,左右一隻如繩蜈蚣,吸刺有聲;足心處,兩隻鐵鈎烏蠍,齧興方起;臂腕處。
一對斑斓金蛇,鑽跌人肌,蠕蠕而動。
最可怕的是腰間一圍丹紅巨蟒,鐵鱗鋼甲,箕頭鬥頸,一朵肉瘤慘綠欲滴,蟒信斜吐,正朝鼻孔延伸。
五毒附體。
少年一陣手忙腳亂,渾身亂科,嗽嘯連聲,嫩指頻點。
奇怪!這些毒蟲竟然如附骨之蛆,緊緊齧住少年的軀幹,咀嚼聲不絕于耳。
“啪!”從洞頂落下一幅卷軸,堪堪人于少年懷抱,觸膚自動展開。
“三十三天天毒經!” 少年瞥了一眼,竟然發現卷上的圖形與今天自己的處境一模一樣,五毒附身,赫然驚目。
壓了壓心上的驚恐,他顧不得什麼了。
眼光順着圖上的經絡移去。
一股砭骨冰涼從任督兩脈緩緩流出,彙于氣海,又徐徐向全身的大小經絡散去。
毒枭齧齒的百會穴,陡然滾如火炙,這種感覺沿風府、靈台、脊中、陽關等大穴,沖下長強,又于中極、關元隐人氣海。
“督脈暢通,全身安泰,”緊接着手大陰肺經引導着金蛇涼毒,足太陰膀胱經驅動着蠍涎,經外奇穴金津玉液化蜈蚣之毒,神厥吸巨蟒之力,任脈大開,幾股酸麻冷熱之氣互融互彙,直把氣海弄得盈實沸騰。
少年通身一抖。
“叭,叭”之聲不絕于耳。
低頭望去,卻是大小五種八條毒物墜地而死。
一個個隻剩下幹癟的皮囊,于石礫中依舊閃着光彩。
沒有不好奇的孩子。
好奇了便把來賞玩。
蟒皮人手,便覺十分沉重,信手一揮,竟然向十丈外的巨石擲去,萬斤巨石轟然而裂,把他吓得呆立當場。
“寶物”!“寶物”! 一古腦收拾起八條毒屍,少年另覓洞天。
風洞。
三十三天破風訣。
火洞。
三十三天煉火經。
冰洞。
三十三天禦寒術。
光洞。
三十三天分光譜。
水洞。
三十三天伏水錄。
最奇得是後三十六洞,圖書典籍,盡載琴棋書畫,禮樂習俗。
風土人情,詩詞歌賦,仿佛要于這荒山僻野之地。
造就一位文墨魁首似的。
少年知其必學,并不懈怠,逐詞一路學将過來。
入洞心地至誠,出洞收益頗車,漸漸地滿腹文章,詩思敏捷,偶爾于花前月下或琴或詩或字或畫,焉然一派飽學宿儒之風了。
最後一洞,也是最玲成絕美的一洞。
杜鵑叢裡,芳草搖曳,一挂百年藤蘿斜掩洞門,— 香風習習。
甜露點點,鶴鳥翩飛,紫燕抵華。
——宛然一處道德文章神仙府。
洞府中,日夜光亮。
數十顆鵝卵般大的明珠嵌于洞頂,相互輝映,塊塊純淨水晶,鑲于四壁,明珠之光,水晶之色,渾然一體,一人置其間,形影自己。
雙眼順着洞穴望去,一少年,“啊喲”—聲。
納頭便拜。
原來洞底晶壁處。
立着一位麻冠老者,面如白玉,陣似點星,一隻手斜舉着如意拂塵,正望着他微笑——過了良久。
不聞一絲聲響,——少年擡起頭來,定睛看時,才瞧出這是一尊雕像。
這雕像與真人一般大小;八卦彩衣冉冉飄動,尤其是那雙眼睛,熠熠含光,神韻溢露。
少年心中道:“慚愧!慚愧!婆婆有拂塵,這泥人也有拂塵,我隻當是耄耋前輩,卻原來是個泥胎。
”遂起身走向前去。
雕像的袍帶上,一本絹冊。
斜斜插着,少年不假思慮;舉手取将下來。
他知道。
這是聖母婆婆安排發的。
《煙波釣叟賦》! 奇門精典。
天下至寶。
這篇具有神秘色彩的奇門寶典,從古到今,世人垂涎。
傳為九天玄女嘔血之作。
連同六壬、兵符、印劍、圖策傳于黃帝,助黃帝定中原,破蚩尤,建中華,開天辟地。
後世文工演繹,子牙精解,張良增益,諸葛發凡,造就了代代明主賢相,良将英帥。
全篇二百三十二句,涵義極為博奧,萬象俱在其中。
“陰陽道順妙難窮。
” “二至還鄉一九宮。
” 天地初開,一片混沌,太極靜而生陰,動者生陽,一氣化做天地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中陽,陽中陰,陰陽互生。
天道無窮。
少年心中一片釋然。
一元,二至、三奇、六儀、五陽、八門、九天、十精……靈活求變,審勢論斷,窮天地至理、盡世事萬象、真乃濟世之寶。
絹書的末行,語詞殷切:“請觀歌裡精微決,非是賢。
” 旁批蠅